【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第29讲“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第29讲“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学案

‎[把握·历史脉络]‎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使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 ‎ 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模式”在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9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 “自由放任”的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 ‎(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影响 ‎(1)经济: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政治: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国际: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对策 ‎1.指导思想: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措施: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1932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 罗斯福新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 ‎(1)整顿银行业:通过《紧急银行法》,加强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以促进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以缓和劳资矛盾。‎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2.特点: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和全面的干预。‎ ‎3.影响:使美国渡过难关,缓解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名师指津】‎ 正确理解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支配地位,其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变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所以在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图解历史】‎ 图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精巧点拨】‎ ‎“一、二、三、四”归纳罗斯福新政 一个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个阶段: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 三大背景: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民众要求改革;罗斯福当选总统。‎ 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 ‎[答题术语]‎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罗斯福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局部利益,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一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是其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 ‎1.资本主义世界三个“第一”经济危机 第一次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1857年开始于英国;第一次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 ‎2.胡佛总统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于1930年6月17日经签署成为法律,企图通过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但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斯姆特-霍利法案是导致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剧衰退到1932年历史低位的催化剂——这次衰退伴随着的是大萧条的开始。‎ ‎3.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应对措施及教训 史料一 ‎ ‎[论从史出] 图一体现了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图二表明贫富分化严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图三表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史料二 同1929年相比,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探究:(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英国下降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说明经济危机波及到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史料三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四 “是胡佛政府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探究:(2)结合史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四中“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等信息说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提示]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视角1 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巨大。高考经常运用图文材料,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特征、影响。解答这类题目注意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 ‎[对点1] (2017·凉山检测)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 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 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解析:选D。据材料中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胡佛政府的应对措施角度命题 面对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高考命题注意对胡佛政府措施的分析评价,从指导思想、具体举措,分析评价胡佛政府政策的弊端及教训。‎ ‎[对点2] 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  )‎ 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 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 解析:选D。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选择D项符合题意。‎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提示] 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有哪些?‎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提示] 措施:进行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论从史出] 史料三信息“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消极影响;“客观效果……”说明新政的积极作用。‎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视角1 从罗斯福新政内容角度命题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解题时一般根据具体事例,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回答。‎ ‎[对点1] (2017·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加法减法一起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让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是(  )‎ A.成立美联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B.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选C。根据材料“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知是对工业生产进行供求关系的调整,A、B选项均是在金融领域的调整,故A、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样是进行工业供求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是社会救济方面的调整,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 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质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史料,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对点2] (2017·来宾质检)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1787年宪法得到修正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可知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D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罗斯福新政 从创新角度理解罗斯福新政对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自由资本主义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本质及影响等问题,也要从宏观角度与20世纪世界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模式的探索相联系并进行综合分析。‎ ‎1.综合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时代潮流: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经济实力: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民主传统: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5)个人因素:罗斯福的个人能力。‎ ‎2.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针对训练]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解析:选C。国家一直都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所有制结构依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昆明适应性检测)美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出现此现象是因为(  )‎ A.赤字财政导致物价暴涨 B.政府干预金融秩序稳定 C.政府大力缩减财政支出 D.通货紧缩民众持币观望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此时期货币交易受滞,更多实物交换,说明生产大量过剩,物价下跌,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供大于求,因而民众持币观望,在交易中多使用实物交换,故D项正确。‎ ‎2.英国在1932年公布“进口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 并另征附加税。同年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这一做法的影响有(  )‎ A.解决了英联邦内部贸易矛盾 B.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C.进一步规范了世界贸易秩序 D.英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 解析:选B。由材料“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可知不利于解决英联邦内部贸易矛盾,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32年这个时间点,可推断当时英国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使国际贸易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的做法不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故C项错误;1932年英国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3.(2017·武汉高三起点考试)1934年底,罗斯福指出:“我们以往建立起来的惯常社会秩序,不能应付我们现今不得不面对的危机与问题。又一次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要求我们创建新秩序。”为此,罗斯福政府(  )‎ A.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B.开始实施直接救济 C.给农场主低息贷款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选D。1933年罗斯福上台首先着手恢复银行信用问题,故A项错误;直接救济非材料“要求我们创建新秩序”所指的新秩序,故B项错误;给农场主低息贷款同样并非新秩序,故C项错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934年罗斯福政府开始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故D项正确。‎ ‎4.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保护和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发生转型,故A项错误;题中并未体现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故B项错误;“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说明了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故C项正确;1938年“二战”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 ‎5.如图为美国威廉·格罗伯在20世纪30年代所画漫画《名利场》——“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其主旨为(  )‎ A.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新政束缚了美国自由制度 C.经济大危机束缚经济发展 D.新政束缚了总统的行政权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并未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新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漫画正体现了这一点,故B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新政与美国经济的关系,并未提到经济大危机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故C项错误;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大了总统的权力,故D项错误。‎ ‎6.(2017·石家庄质检)“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可知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他(罗斯福)所开创的复原、救济和改革立法等等统称为新政。……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制造购买力和刺激工业活动,从而使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站稳脚跟。其中主要的新鲜举措是政府掏钱,或曰“赤字财政”。……为了工业生产的“往水泵里先行注水”的这一准备工作,新政政府着手搞一个庞大的借债和开支方案。‎ ‎——(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3)材料三中作者为何将罗斯福的经济政策称为“新鲜举措”?“往水泵里先行注水”主要体现了新政中的哪一个方面的内容?‎ 解析:(1)第一小问手段,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实质,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自愿联合”“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2)第一小问问题,由材料二“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可得出产品剩余;由材料二“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可得出消费不足;由材料二“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可得出社会分配不均;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别指出其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即可。(3)第一小问“新鲜举措”,依据材料三“其中主要的新鲜举措是政府掏钱,或曰‘赤字财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所谓“新鲜举措”实际上是指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之前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三“新政政府着手搞一个庞大的借债和开支方案”,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得知,“往水泵里先行注水”指的是罗斯福政府授权联邦银行增发货币以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 答案:(1)手段:地方政府具体干预;民间互助合作。‎ 实质: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策。‎ ‎(2)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 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原因: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改变了之前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内容:“往水泵里先行注水”指的是罗斯福政府授权联邦银行增发货币以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或“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滨州高三诊断)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 ‎。之后特区儿童医院向最高法院上诉,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最终以5比3的表决结果宣布该法违宪。这表明当时(  )‎ A.最高法院是美国权力的中心 B.政府极力维护资本家的利益 C.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D.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选C。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与材料中“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相符,故C项正确。‎ ‎2.(2017·金华高三联考)下表为《美国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指数表》。对该表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年份 玉米产量(百万蒲式耳)‎ 麦产量(百万蒲式耳)‎ 农产品价格指数(1913=100)‎ ‎1929‎ ‎2 622.2‎ ‎806.6‎ ‎138‎ ‎1930‎ ‎2 081.1‎ ‎851.0‎ ‎117‎ ‎1931‎ ‎2 567.3‎ ‎900.2‎ ‎80‎ ‎1932‎ ‎2 908.1‎ ‎726.9‎ ‎57‎ ‎——据福克讷《美国经济史》整理 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农业冲击不大 B.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初显成效 C.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以保持低价 D.美国农产品出现严重“生产过剩”‎ 解析:选D。根据表格玉米产量、麦产量总体上升,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可知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挫,故D项正确。‎ ‎3.如图为1933年10月美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漫画,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  )‎ A.说明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讽刺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 C.反映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对立 D.说明美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解析:选B。根据图片信息,材料中的人物1929年生活比较富裕,1933‎ 年却是比较贫穷,反映了经济危机造成人民生活水平骤降,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4.(2017·济南模拟)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解析:选B。经济危机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后兴起的经济理论,材料中涉及时间是1913—1938年,所强调的是世界贸易量的减少,故C项错误;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战结束后(1918—1929年),国际矛盾是缓和的,故D项错误。‎ ‎5.胡佛政府在1929—1933年任期内,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敦促国会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拨款。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经济政策 C.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D.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 解析:选C。依据材料“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可知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C项正确。‎ ‎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实行美元贬值措施,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7.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 解析:选C。“企业应该公平经营”体现了材料“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但它只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不能整体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下层民众,而“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主要是针对资本家而言的,故B项错误;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C项正确;权力的制衡原则强调的是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8.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解析:选D。根据“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表明了该经营方式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D项正确。‎ ‎9.(2017·宜春一模)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新政旨在保障底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10.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  )‎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 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 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 D.颁布《社会保障法》,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 解析:选D。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 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能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故D项正确。‎ ‎1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解析:选C。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 “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因此, 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 ‎ ‎12.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解析:选C。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故A项错误;美国“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表明罗斯福新政无法帮助美国根除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不是缺少整体的规划,而是没有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C项正确;这一评价突出了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其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聊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应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 材料三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部都得饿死。这种惨烈的后果无疑是我们应得的报应,谁叫我们彼此拒绝购买、拒绝互助呢——事实上我们大家正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的啊! ‎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需不需要人手呢?那当然不用说了,肯定需要!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 ‎——凯恩斯(1931年) ‎ ‎(1)材料一、二中对“国富”的认识有何不同?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10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的基本主张。为什么说这些主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良方?(8分)‎ ‎(3)三则材料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分别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什么特征?(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提炼。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作用,从供求矛盾、社会经济运作角度说明。第(3)问特征,依据材料一中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反映了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材料二中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反映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三中的凯恩斯思想反映了限制资本主义盲目竞争的要求。‎ 答案:(1)不同:“国富”标准:材料一,货币的多寡;材料二,国民的普遍富裕。‎ ‎“国富”实现途径:材料一,对外贸易;材料二,增加生产。‎ ‎“国富”的手段:材料一,国家干预;材料二,自由竞争。‎ 意义:提出劳动价值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理论;推动自由主义形成;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2)主张:刺激消费;政府出资举办公共工程。‎ 理由:多消费有利于商品销售,缓解供需矛盾,扩大商品市场,刺激生产的复兴;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有利于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扩大生产资料市场,使陷入萧条的经济运转。‎ ‎(3)特征:材料一中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反映了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材料二中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反映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三中的凯恩斯的思想反映了限制资本主义盲目竞争的要求。‎ ‎14.(2017·珠海一模)所谓新政,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比较著名的如中国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等,这些新政均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关于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仔细阅读目录,指出从20世纪中期和21世纪初关于罗斯福新政主流评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通过比较可发现20世纪中期对罗斯福新政多从正面评价,21世纪初则更多是对其的负面评价,结合不同时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差异,以及21世纪以来史学观点多元化和学者对历史事件评价角度的变化,客观全面地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积极或正面评价占主流,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 原因:20世纪中期以前: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巨大,人们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②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或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③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④开创了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二战后初期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⑤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21世纪初:①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对以往新政作用的评价产生了怀疑和否定情绪;③学者希望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④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显露,相关评价更客观;⑤历史研究视角的变化;⑥多元史观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