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五单元 单 元 整 合
单 元 整 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个层面:器物、制度、思想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历程。 阶级 时间 代表人物 主张 评价 地主 阶级 19 世纪 40、50 年代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 制夷” 为抵御外侮、谋求民 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 探究、学习西方 19 世纪 60—90 年代 李鸿章等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资产 阶级 19 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 超、严复 君主立宪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 兴民权,提倡新学,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中国近代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20 世纪初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5 年起 陈独秀、李大 钊、胡适、鲁 迅等 民主与科学; 抨击儒家旧道 德;文学革命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 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知识分子受到 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 利条件 (3)三个层面。 ①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②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革命派 主张民主共和制。 ③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向西方学习深入 到文化层次。 (4)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 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 2.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不同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 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再到思想文化,由表 及里、由浅到深。 (3)有一定的继承性:每次探索都因前一次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4)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为主流。 (5)与阶段特征有关: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过程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主张等出现 的先后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历史的发展脉络,知识间的联系和历史阶段 性特征。 【典型例题】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技法攻略】 读题干┄→知考点: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 抓关键┄→明含义:现代化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 想自由化。 构联系┄→定过程: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革命派)学习西 方的过程。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到民 主共和)的发展过程,故选 B 项。 【针对训练】 1.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 力。先进中国人针对 “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 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提出的,与改变“民众的 弱点”无关,故 A 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与改变民众无关且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并未涉及对 传统文化的态度,故 C 项错误;1916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 科学,反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从思想上改变国民的愚昧落后,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1920 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 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 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解析:陈独秀认为,如果没有思想方面的解放与改造,政治要求 便只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而非其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没有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近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 动在上海的关注度,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陈独秀强调仅是其重 要性而已,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时间和陈独秀的发言内容我们不难 得知,此时的陈独秀仍处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而未能达到社会 主义者的高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