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高台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的思想内涵广博,应用性强,可以用于政治、军事、学术和生活等方面,其中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 “无为”思想 B. 辩证法思想 C.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 “小国寡民”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正确;“无为”思想意思是顺其自然,其作为统治者治国可以减轻对人们的剥削,而对于我们处世则具有消极意义,故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老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违背史实;“小国寡民”思想是幻想维持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这是对大规模农耕文明到来的一种思想抵触,故D与题意不符。 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书法作为艺术能够反映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已成为古今谈论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共识。以下能体现“尚韵”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可见反映的是行书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为甲骨文,排除A项;C项为草书,排除C项;D项为楷书,排除D项。 4.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佣书业是我国古代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 行业,唐朝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佣书业逐渐式微,故B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无法说明直到唐代佣书业逐渐式微的原因,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佣书业逐渐式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不符合“唐代”,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唐代逐渐式微”,联系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的影响分析解答。 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佛教( ) A. 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 D. 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当时佛教主动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佛教吸收传统儒家思想以提高自身地位的本土化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儒佛两教主张不尽相同,故“趋同”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儒家思想自汉武帝起一直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B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未体现佛教受统治者的大力提倡,D不符合题意。 6.孙思邈《千金方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据此可知 A. 中医是人类的文化瑰宝 B. 孙思邈的医术价值千金 C. 医学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D. 传统医学重视医德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知孙思邈著《千金方》旨在倡导高尚医德,治病救人,医术与医德并重,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中医的文化地位,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孙思邈的高超医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医学与儒家的密切联系,排除D项。 7.“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 市民阶层壮大 B. 农民娱乐的需求 C. 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 宫廷贵族的消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眼是“社会根源”。题干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词,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 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形成科学体系,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我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排除C项。 9.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圣人独有的道德 B. 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C. 后天获得的认知 D. 外部世界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 10.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评价李贽,“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天下为公” B. “个人理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廉洁诚信”:反对正统思想是“万世至论”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得出李贽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廉洁和诚信,故C正确;“社会环境”是明朝的正统思想一一理学是官方哲学,A错误;“个人理智”指人的个性自由,B错误;“丛林”指人的廉洁和诚信,D错误。 11.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 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并不能体现反对专制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内容,故A错误;李贽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不是背离儒家的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学风,故C错误;“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是对正统思想的挑战,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正确。 详解】 12.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A.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B. 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C. 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 D. 熟悉西域地区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论史可以“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从不任意评说”的做法符合唯物史观,A项正确;材料中王夫之从不任意评说与“擅长品评历史事件”观点不对应,只有王夫之基于汉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不同的一个观点,不足以说明其评史侧重区别事件差异,更不能得出王夫之熟悉西域地区历史的结论, BCD三项错误。 13.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B. 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D. 未能对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可以看出,林则徐未能对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了解,没有认识到英国对外输出商品的迫切需求,故答案为D项;林则徐的这一认识没有做到客观分析战前形势,排除A项;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中英两国军事实力的差距,排除B项;这一认识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没有任何影响,排除C项。 14.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A. 受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B. 是对“中体西用”主张的反思 C. 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D. 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韬主张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和突破,故B正确;严复的思想受到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故A错误;康梁思想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故C错误;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D错误。 15. 某思想家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16.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之时,共产国际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民权主义,不能当作一般的“天赋人权”看待,“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由此可知,民权主义 A. 必须以民族主义为前提 B. 与“天赋人权”有本质的区别 C. 是新三民主义核心思想 D. 改善了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可知,共产国际认为民权主义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前提,故A正确;“天赋人权”有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没有本质区别,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是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B.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这是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反帝反封及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故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是一个民族,这正是改变了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并且国共两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8.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断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故答案为C项;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排除D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19.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宗旨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故答案为B项。A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同时,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各项事业,包括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 20.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度 高等学校 中学 小学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1950 227 13.4万 3690 109万 40万 2439万 1965 434 67.4万 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 1441.8万 168.19万 11600万 A. 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B.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C.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等数据大增,这说明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故D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反映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故B排除;“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故C排除。 2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由此可知,智者学派教育活动 A. 适应了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B. 有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 体现雅典教育以培养演说家为主要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是在古希腊民主政治高峰时期产生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参政能力以适应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A正确;智者运动注重功利,忽视道德,不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B错误;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的是苏格拉底,C错误;雅典教育是以培养公民参政能力为目标,D说法错误。 【点睛】智者运动的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22.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 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可知,柏拉图批判了很多戏剧为迎合观众而通过对人的无理性部分的模仿来亵渎神灵、摧残理性的做法,强调的是通过富涵美德的文艺作品来让人们应该追求幸福生活,故D选项正确;柏拉图批判戏剧作品中无理性的部分,强调艺术作品应富涵美德,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柏拉图强调的是戏剧应选取富涵美德的理性作品,而不是要取消戏剧,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柏拉图对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的戏剧作品进行批判,无法体现文艺衰微,故C选项错误。 23.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的圣母画像中的人物从一个冷漠虚无的存在,变成一个充满慈爱、洋溢“母性”的慈母形象(如图所示),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艺术家创作思想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B. 宗教信仰在艺术家心中失去神圣地位 C. 艺术创作题材由宗教题材转向世俗题材 D. 艺术家出身由贵族主体转向平民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是一个充满慈爱、洋溢“母性”的慈母形象,凸显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伟大,这是艺术家创作思想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A正确;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信奉基督教,B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仍是“圣母”,只是圣母的形象有所变化,C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 24.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C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D。 25.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 生而平等 B. 人民主权 C. 分权制衡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可见,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应是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是三权分立,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所以他认为防止专制的关键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不是生而平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分权制衡,而不是人民主权,故B选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分权制衡,而不是天赋人权,故D选项错误。 26.《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里的“钥匙”是指 A. 进化论 B. 日心说 C. 电磁感应说 D. 牛顿力学定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蒸汽机的发明奠定了科技理论基础,故D正确;进化论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无关,故A不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与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无关,故B不正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学说为电的发明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蒸汽机无关,故C不正确。 27.“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四维空间”、“弯曲空间”等全新概念。这一科学理论 A.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 C. 完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建构 D. 发展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四维空间”“弯曲空间”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该理论指的是“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本质,故选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在20世纪,此时理性主义早已获得广泛传播,排除A;相对论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而非完成建构,排除C;相对论揭示的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微观世界的是量子理论,排除D。 28.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生长在南方浅水区的贝类比北方深水区的颜色要鲜艳的多;同种的鸟,生活在清澈的大气中,其颜色要比海岛上的鲜亮;生长在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这体现了达尔文的 A. 自然选择说 B. 遗传变异论 C. 生命共源说 D. 用进废退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同一种类的贝类和鸟类,由于居住“环境不同”而颜色深浅不同、“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等现象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进化论的自然选择观点是一致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亲属关系和遗传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不是在强调生物的最初源头一致,也不是生存中“应用”或“劳动”等现象对生物自身的影响,BCD三项错误。 29.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如图漫画反映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它反映出 A. 互联网将人们从黑暗引向光明 B. 互联网大大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C. 人类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现象 D. 人类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人蒙着眼睛,被“搜索引擎”牵引、操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漫画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人类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现象,C项说法符合题意;人们的“盲目”和“搜索引擎”的无形牵引,不能说这是将人们引向了光明,这种关系是被动和不理性,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实践,但不能剥夺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ABD三项分析是错误的。 30.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画家的绘画风格是( ) A. 现代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印象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符合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主义人的主观感情抒发,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强调的是正式描写现实生活,C选项排除;印象派强调的是光和色的作用,D选项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内涵:民主和科学。(或答“德先生、赛先生”) 原因: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得出: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根据材料“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得出:国君不直接干预;根据材料“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得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第二小问“学说”,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内容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 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得出:“除旧”与“布新”相连;根据材料“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得出:“变”与进化论相结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时间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教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内涵”,依据材料“自由”“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科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得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根据材料“一战的爆发”“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得出: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根据“1920年”并结合所学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得出: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根据材料“陈独秀”得出: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论文题示例 示例论题1:中国文化善于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论证;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一方面有本土智慧的创造,另方面也有外部来源的养分。西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一时,严重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随脊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唐宋明历代士人的努力下,佛教文化逐渐被包容、吸收到中国文化当中。方面,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儒家的伦理纲常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理学形成:另一方面,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后,也形成了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汉传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创造、发展。 示例论题2:中国文化高度成熟。 论证: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臻于成熟。仅就政治文化而言,秦始皇时就已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及全阶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相比较而言,西方世界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绝对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文官政治等类似的事物。(若从经济、文化方面展开阐述,可以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例。)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成熟之境。 示例论题3:中国文化自本土发生、发展、成熟。 示例论题4:中国文化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示例论题5:中国文化历四千年至今,未曾中断。 示例论题6:中华民族多元体。 示例论题7:中国文化的发展度停滞。 示例论题8: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解析】 【详解】 依据问题,先行了解题目层次,明确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需要自拟论题,不能抄材料,回答类型属于结合史实,对所拟命题进行阐述。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是用比较法,多层次强调中国文化的个性,即民族特点的,在回答过程中,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内容,从任意层次或对材料整体提出论点,结合三个左右的史例,论证自定论点,论证时注意明确严谨,论据服务论点,说理明白,逻辑严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