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3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3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作业

课练 3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衡水金卷考试模拟]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3.[2019·湖南怀化模拟]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依所学,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改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4.[2019·河北唐山模拟]《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 A.对外开放的程度 B.思想解放的尺度 C.社会转型的难度 D.政治改革的力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遭遇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对外开放、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尺度均存在差别,社会转型包括前面三项,根据题目中“从根本上反映了”得出:近代中国的出路就是寻求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故从根本上反映应该为C项,A、B、D三项略显片面,故C项正确。‎ ‎5.[2019·浙江宁波联考]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说明在当时封建主义文化居主体的情况下,“中体西用”主张便于引进西方技术与文化,因而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主张,故C项正确。‎ ‎6.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据此可知(  )‎ A.国内外形势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C.洋务派强调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答案:C 解析:国内外形势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与材料的内容洋务运动期间注重公法交涉类书籍的翻译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向西方学习成为了国人的共识与史实不符,因为当时的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注重公法交涉类书籍的翻译表明洋务派注重用国际法来处理外交事务,故C项正确;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与材料的内容洋务运动期间注重公法交涉类书籍的翻译不符,故D项错误。‎ ‎7.[2019·河南洛阳统考]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保守主义思想”指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而非保守势力,故B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故C项正确;“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变革内容的局限,而非失败的结局,故D项错误。‎ ‎8.[2019·河南郑州一模]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得出张树声并不认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主张,他主张重视西方制度的先进,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阐述的体用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该认识的历史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奠定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的维新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张树声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器物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此主张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制度的藩篱,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答案:B 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主张和外国人进行商战,“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故A项错误;郑观应感叹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入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对封建压迫的声讨和反抗,故D项错误。‎ ‎10.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 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 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 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 答案:D 解析:康有为将孔子虚构出改制形象,说自己的变法主张继承孔子事业,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又很强大,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D项正确。‎ ‎11.[2019·河南洛阳统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 维新派抨击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是适应政治改革需要的有意为之,故A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2.[2019·河北唐山模拟]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这表明“史界革命”(  )‎ A.更新史料解说 B.推动维新变法 C.否定传统史学 D.旨在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牵涉的是“史界革命”,并未牵涉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强调的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性,并未否定传统史学,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故D项正确。‎ ‎ 13.[2019·广东茂名一模]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 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进化论在政治领域主张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相违背,故A项错误;进化论为维新派改革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故B项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故C项错误;进化论在社会领域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故D项错误。‎ ‎14.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B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方,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5.[2018·全国卷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错: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错: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C错: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16.[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自1895年到1920年代的约三十年间,对中国而言,围绕各种问题爆发了种种“思想战”(杜亚泉语),导致“问题符号漫天飞”(蒋梦麟语),五四之后,胡适更是直呼中国进入了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甚至以为这八个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解释”。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危机非常严重 B.社会动荡最为剧烈 C.传统文化遭到质疑 D.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答案:C 解析:民族危机严重不能概括“1895年到1920年代”整个时期,故A项错误;社会动荡但不能说这一时期“最为剧烈”,故B项错误;“思想战”、 “问题符号”和“重新估定”反映对儒学传统的质疑,故C项正确;“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不能体现旧思想和各种新思想的交锋,故D项错误。‎ ‎17.[2019·安徽亳州检测]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称赞他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他”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毛泽东 答案:B 解析: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故A项错误;康有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主张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孙中山反对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D项错误。‎ ‎ 18.[2019·河南郑州一模]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和“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得出康有为在实际变法过程中的措施比他当初的主张要妥协或者保守了,设置新衙门和新官职,不废除旧衙门和旧官职,尽可能不触犯旧官僚的切身利益,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项正确。‎ ‎19.[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模]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  )‎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 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期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题干中张之洞的主张是进行变革,并没有说变革封建制度,说明张之洞受到了变法图强思想影响,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中张之洞的主张是进行变革,并没有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 ‎20.[2019·安徽蚌埠一模]某一时期,教科书谈到唐太宗时希望能“隐寓尚武强国之道”;教《木兰诗》要学生领会“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讲铁路则夸其“为工战、商战之利器,更为兵战之利器”。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恢复军事力量强大 B.政府推行“预备立宪”试图自救 C.垄断控制教育实行文化专制 D.政府关注民族意识的培养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教材中的三个示例而已,且希望能“强国之道”说明国未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预备立宪,故B项错误;教科书是在提倡强国、军国民资格、修铁路,而非文化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希望像唐太宗“隐寓尚武强国之道”,女子也要有“军国民资格”,铁路是与外国“工战、商战”的利器,故D项正确。‎ ‎21.[2019·江西赣州质检]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  )‎ ‎ 记述 ‎ 出处 ‎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 ‎1898年《申报》 ‎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 ‎1898年《知新报》 ‎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 ‎1906年《通学报》 ‎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 ‎1907年《外交报》 ‎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1895年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开始不断反思中国、关注世界情势,故D项正确。‎ ‎22.[2019·广东深圳龙岗一模]‎ ‎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科学家研究氛围日渐兴盛,并没有提到普通民众,不能反映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故B项错误;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科技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错误。‎ ‎23.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 ‎ 篇数 ‎ 比例 ‎ 列强在中国 ‎ ‎215 ‎ ‎47.4% ‎ 经济/财政/商务 ‎ ‎87 ‎ ‎19.2% ‎ 总论 ‎ ‎19 ‎ ‎4.2% ‎ A.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B.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D.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时务报”“19世纪末”“目的”得出:为谋求维新变法制造社会舆论。表格中并未出现对世界形势的关注,故A项错误;B项表述属于表象,并非目的,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表象阐述,并未触及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实质目的:为变法制造舆论,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24.[2019·吉林模拟]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材料主旨是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思想解放,与A项不相吻合,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日照一模]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依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陈腐观念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依所学,学习西学过程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与维新派等思想论战,说明学习西方未达成共识,故D项错误。‎ ‎2.1871年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 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 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 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得出强化海防不同于以往“重陆轻海”的思想,可见随着西方侵略在沿海的深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海权意识提升,体现了国防意识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 ‎3.[2019·山西一模]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说王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没有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在王韬之前中国已经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但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王韬的主张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是在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思想家看到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进而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九江模拟]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依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成分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依次上升”可知不是循环史观,故A项错误;依次上升逐渐进步演化,这明显受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思想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不能体现唯物史观,故C项错误;天命史观是一种封建的迷信思想,与康有为的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广东省一模]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 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 “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结合对当时的时局的分析,可知晚清时期士人对当时政府的失望,故A项正确。‎ ‎6.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其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见马建忠(  )‎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 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 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其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表明马建忠认为练兵制器是末,这是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批评,故C项正确。‎ ‎7.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 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 答案:D 解析:依所学,“中体西用”指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材料中未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据材料“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知曾国藩未对传统文化表现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是较之“义理”而言的,故“经济”实为经世济民之意,并非指发展实业,故C项错误;依所学,“经济”实为经世济民之意,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故D项正确。‎ ‎8.[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 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与材料的内容刘锡鸿受权贵指使告密郭嵩焘不符,故A项错误;刘锡鸿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受权贵指使告密郭嵩焘,表明官场的功利主义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与材料的内容刘锡鸿受权贵指使告密郭嵩焘不符,故C项错误;刘锡鸿的言行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材料的内容刘锡鸿受权贵指使告密郭嵩焘不符,故D项错误。‎ ‎9.[2019·江西上饶模拟]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 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 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 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反对专制思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立宪派是主张个人自由的,这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看出,故B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是第一要务,救国大于个人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保皇思想,故D项错误。‎ ‎10.[2019·北京延庆一模]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夫如是者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此言论体现了严复(  )‎ A.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传主权在民的思想 C.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严复认为国民在国家拥有很高的地位,官吏是为国家服务的,与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严复对国民和王侯将相地位的描述,可知严复宣传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思想,故B项正确;从材料“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否定中国传统的专制制度,不再以中国传统体制为根本,故C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D项错误。‎ ‎11.‎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第二级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岁等)‎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 上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答案:D 解析:材料仅涉及学堂种类和出身,不涉及考试内容,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能体现教学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进士、举人、贡生(优、拔、岁等)、廪生、增生、附生”,依旧属于旧的身份等级范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可知,清末的学堂认可度有限,必须结合旧的身份等级制度来推行,故D项正确。‎ ‎12.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答案:A 解析:“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亡国的奋起和抗争,故A项正确;“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没有强调丰富史学知识,故B项错误;“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主要是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不能体现反封建的要求,故C项错误;“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无法代表全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四川资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先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 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8分)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9分)‎ 答案:(1)背景:①民族危机深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③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④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⑤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作支撑。(四点即可,8分) ‎ ‎(2)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4分) ‎ 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 ‎ ‎(3)意义:①经历一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3分) ‎ ‎②“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梁启超1902年提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梁启超重视文化的认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 ‎,章太炎重视血统的作用;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先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中共在抗战时期……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14.[2019·山东德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时间 ‎ 人物 ‎ 观点 ‎ ‎1848年 ‎ 徐继畬 ‎ 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 ‎ ——《瀛寰志略》 ‎ ‎1872年 ‎ 李鸿章 ‎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 ‎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 ‎1888年 ‎ 康有为 ‎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 ‎ ——《上清帝第一书》 ‎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 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 阐述:近代以来,英、法、美、德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遵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 ‎19世纪40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畬的“变局”‎ 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19世纪80年代末,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康有为所说的“合而伺我”局面。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维新的主张。 ‎ 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10分) ‎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可从“变局”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程、趋势、行动及影响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立论阐述,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局’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局’观念的发展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深入”“‘变局’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华夷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对学习西方器物的态度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学习西方制度方面发生变化。故可以得出:“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论点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畬等人在中西方发展的大局中,发现中国已经遭遇古今未有的大变局,提出向西方学习,并形成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最后,对所论述的议题作简要的总结,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时局观不断形成,并在思想、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