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选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选考)试题

南安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 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三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后期至战国之季,诸子勃兴,蔚为壮观。时代的歌手们,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这一曲交响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人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关注社会现实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中各派主张的比较,得出共同点。‎ ‎2.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 ‎3.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仲舒意在 A. 宣传君权神授 B. 试图限制君主权力 C. 强调教化民众 D.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知董仲舒意在强调君主在天、地、人之间的重要作用,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A项;董仲舒的思想是强化了君主权力,而非限制君主权力,故排除B项;教化民众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与题意中强化君主权力的内容无关,故排除C、D项。‎ ‎4.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表明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B. 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C. 儒学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 统治者注重各类思想的实用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是佛经经典,《道德经》‎ 是道教经典,唐玄宗对这三部书进行注释和宋孝宗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充分体现了统治者对各类思想实用功能的注重,故选D项;题意中不仅仅体现了佛教思想,因此不是在强调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统治者对儒佛道各类思想的重视,未能体现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学虽然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丧失其正统地位,且C项内容在题意中也无从体现,故排除。‎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原有思想的融合,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体系,所以其不是“全新的创造”,故A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人性的尊严,故B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属于理学对于儒学的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并一直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理学虽然也强调“三纲五常”,但是并不属于理学“全新的创造”,故D错误。‎ ‎6.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乖谬,非圣无法。”由此可知,李贽 A. 离经叛道的思想为后世唾弃 B. 对封建正统进行激烈的批判 C. 否定儒家经典倡导思想解放 D. 否定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虽然批判了传统理学思想,但“为后世唾弃”的说法明显是不正确的,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主张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反叛,故选B项;李贽虽然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并不能否定儒家经典和君主专制,故排除C、D项。‎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8.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唐朝《书断》‎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南宋《学斋拈毕》‎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A.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 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真相是唯一的,不是多样化,故排除A;B项说法片面,文字史料也可能再现史实,故排除B;D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依据材料可见,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对以前的史书记载有了一定的补充,所以说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故选C。‎ ‎【详解】‎ ‎9.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D项包含在A项之中。‎ ‎10.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 肯定人的价值 B. 否定神灵存在 C. 强调理性至上 D. 推崇绝对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选A;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排除B;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排除C;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起源分析解答。‎ ‎11.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虽然宗教主题仍占主导地位,但是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除了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上述绘画主题的变化说明 A. 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B.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 教权被世俗的王权所取代 D. 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天主教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社会价值观逐渐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绘画的对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故选B;人们的宗教信仰并未发生改变,人们仍然信仰上帝,排除A;C材料未体现,排除;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12.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 ‎13.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这说明 A.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B. 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C. 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 D. 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宗教在科学进步过程中起到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在与宗教斗争的过程中,科学艰难的前进,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和意义,排除C;材料不是突出强调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排除D。‎ ‎14.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有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主要是因为《物种起源》‎ A. 论证自然选择法则的科学性 B. 重新认识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C.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促进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种起源》主要是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并不是在论证自然选择法则的科学性,故排除A项;《物种起源》从进化论的角度论证了人类的起源,打破了上帝创世学说,重新认识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因此在基督教信仰占据主流的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故选B项;《物种起源》是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而非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故排除C项;《物种起源》促进了人们对生物起源的探索研究,而非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故排除D项。‎ ‎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主张“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这表明魏源 A. 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B. 主张系统学习西方以抵御外侮 C. 突破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 已意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海国图志》主要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技理论和技术,没有体现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的主张,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魏源抵御外侮的主张,故排除B项;魏源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 还主张“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说明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理论与技术,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贵华贱夷观念的突破,故选C项;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以抵御西方侵略,并不能体现他意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故排除D项。‎ ‎16.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此举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进化论和人类社会伦理学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宣扬维新变法,而不是为了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排除A项;《天演论》宣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维新思想,谈不上是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故排除B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不是传播“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C项;严复宣扬的理论,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 ‎17. (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历史学家胡绳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意义是 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 首次把西方政治思想转化为爱国实践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略 ‎1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19.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大批文化史上的名家,以报纸、杂质为主要阵营,通过小说、杂文、评述等形式批判传统、为比中西文化优劣,使接收西学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A. 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转制 B. 使民众信仰发生根本变化 C. 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D.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指的应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但这一时期并未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转制,故A项排除;“使民众信仰发生根本变化”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这一时期传播的是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并没有过多涉及革命思想,故C项排除;由“一大批文化史上的名家,以报纸、杂质为主要阵营,通过小说、杂文、评述等形式批判传统、对比中西文化优劣,使接收西学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可得出这一时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 ‎【详解】‎ ‎20.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 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 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 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B;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由时间“1919年”,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民主”渐多,说明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不满。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2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C. 总结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D.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期,不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不是为了反抗国民党政权,由此判断他应该不是在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项;虽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但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毛泽东意在以苏联为例强调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选B项;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而不是进行经济建设,所以毛泽东的主旨不是总结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故排除D项。‎ ‎22.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 A. 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B. 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基础 C. 清除了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D.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信息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看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D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B错误;据材料“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信息可知,仍然强调计划是经济手段,C错误。‎ ‎【点睛】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3.1970年4月30日,《巴基斯坦时报》在《中国的新跃进》社论中说:“中国这次相当出色的发射是完全靠它自己的努力,……中国的火箭技术现在已经强大的足以使火箭跨过各个大陆,事实上可以射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该评论所针对的事件说明中国 A. 尖端技术已领先于欧美 B. 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C. 国防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D. 载人航天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虽然中国的火箭技术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无法说明尖端技术已经领先欧美,故排除A项;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而不是火箭技术的进步,故排除B项;根据“中国的火箭技术现在已经强大的足以使火箭跨过各个大陆,事实上可以射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可知当时我国的国防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故选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我国还没有实现载人航天技术,故排除D项。‎ ‎24.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领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这是因为袁隆平 A. 成功的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 B. 最早提出利用水稻杂交育种 C. 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 D. 无私的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袁隆平“引领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是由于他推广了他的杂交水稻技术,增加了水稻亩产量,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不是成功的利用了水稻杂交的优势,故排除A项;袁隆平最早培育成功了杂交水稻,而不是最早提出利用水稻杂交育种,故排除B项;袁隆平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故排除C项;袁隆平培育成功了杂交水稻,大大提升了水稻的亩产量,对于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D项。‎ ‎25.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针对戏曲问题提到: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鼓励发挥戏曲艺术应有的价值 B.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C. 强调戏曲应居于文艺界的核心 D. 帮助戏曲艺术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的题词是针对戏曲问题的,所以他的题词鼓励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故选A项;毛泽东的题词针对的是戏曲艺术,而不是为了给“双百方针”奠定基础,故排除B项;戏曲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毛泽东主张百花齐放,所以并非是强调戏曲应该居于文艺界的核心,故排除C项;戏曲艺术本身就是独立发展的,而不是依靠毛泽东的题词扶植发展,故排除D项。‎ ‎26.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人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双百”方针的提出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3年后”即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主张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材料反映了学术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符合题意,故A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关问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27.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体现了教育“三个面向”的方针 D.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由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故排除C项;“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所以这一“重大改革”指的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故选D项。‎ ‎28.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 ‎29.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下列作品与这类电影表达风格相似的是 A. 《等待戈多》 B. 《巴黎圣母院》 C. 《战争与和平》 D. 《歌女红牡丹》‎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这类电影反映了人们的困惑和迷茫,这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现代主义艺术,B是浪漫主义,排除;CD是现实主义,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联系所学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 ‎30.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盛行波普艺术,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集合艺术,也称装配艺术或废品雕塑,这种艺术把种种消费品的废物、机器的残片拼凑成立体性的作品。这类作品 A. 突出了节能环保 B. 抒发了真情实感 C. 表达了精神危机 D. 强调了理性思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主要有集合艺术,也称装配艺术或废品雕塑”“把种种消费品的废物、机器的残片拼凑成立体性的作品”可知,这类作品表达了精神危机,属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项正确;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反理性,D项错误。‎ ‎31.元代书画家王冕以画梅著称,下图为其画作《墨梅》,画中诗句: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一画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商业的发展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推行 D. 封建国家的分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冕的画作《墨梅》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B;城市商业发展,促进风俗画发展,A不符合题意,排除;绘画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可能推动文人画发展,排除C;D与文人画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32.“看似快速无序的笔触,贴近生活的选题,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该特点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拾穗者》‎ D. 《镜子前的少女》‎ ‎【答案】B ‎【解析】‎ 由“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可以看出此类绘画注重色彩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A项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是印象派,符合题意;C项是现实主义,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排除。‎ 点睛:首先由“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得出材料所指的艺术风格;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1)依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国 西方 宋应星(1587-约1666)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这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4)根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西欧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2)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3)时代要求: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4)特点:‎ 中国:总结性的科技成果;分布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体现出实用性。‎ 西方:进行抽象规律性的理论总结;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5)影响: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准备了条件;科学理性影响了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元素:根据“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根据“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得出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根据“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得出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2)意义:可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角度分析总结。‎ ‎(3)时代要求: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可知,时代要求是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4)特点:‎ 中国:根据“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得出总结性的科技成果,分布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体现出实用性。‎ 西方:根据“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得出进行抽象规律性的理论总结;根据“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5)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等方面分析解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 ‎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材料二 中国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 ‎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不同原因。‎ ‎【答案】(1)国家产生: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3)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解析】‎ ‎【详解】(1)根据“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得出社会契约;根据“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得出分权而治,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根据“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兴民权,反对专制。‎ 不同之处:根据“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得出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根据“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得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探索强国之路等方面分析总结。‎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理性是实现自由的工具。 ‎ 阐述:在自然科学方面,17世纪的“科学革命”。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经典力学体系。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的改进、 火车、 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 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电能的广泛运用,加之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发明的相继问世, 既展示了人类运用理性掌握机械原理的实用性, 证明了理性的伟大, 也表明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行动自由。 ‎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人们将理性用以探索人类社会问题。托马斯·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思想, 洛克进一步提出了分权思想;l 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未来国家组织形态。19世纪里,英国、俄国、美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法国等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发生,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宗教神权对人奴役和封建王权对人的专制大为减轻, 人类获得了相较以往更大的自由。 ‎ 示例2 ‎ 论题:人类凭借着理性和技术控制了自然,却反而被技术所奴役。 ‎ 阐述: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方面,人类通过运用理性和科技成功地实现对人自身各方面生理机能的巨大突破,获得了空前的白由,但与此同时,常见的交通事故和工厂爆炸等安全生产事故等,也在无情地吞噬着人的生命。不仅如此,企业和工厂中的人们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着枯操机械的生产工作,沦为机器和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奴隶。 ‎ 在社会领域,一方面,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自由,但与此同时, ‎ 两次世界大战由于现代科技的参与而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很多人沦为战争机器, 失去了自由甚至是生命。 而现代管理科学的空前发展以及管理的精细化,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处处感受到制度的强制力,在一个高度组织化和结构化的社会里,人变成了这个由各种制度和规则组装成的 “社会机器” 中的一个小部件, 随着社会机器的运转而运转,人似乎成为没有个性、 没有自我、没有自由的人。 ‎ 示例3 ‎ 论题:崇尚理性、追求自由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 阐述:17到20世纪杰出的自然科学成就彰显了人类理性的探索和对理性、自由的开拓,克服了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不自由状态。 ‎ ‎1687年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开拓了人类观察、研究世界的全新视角。 ‎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子生物进化论,冲击着基督教上帝造人说,进一步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帮助人类摆脱几千年来神学统治人类精神世界的局面。 ‎ 总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而获得更大自由的历史。 ‎ 示例4 ‎ 论题:崇尚理性、追求自由作为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成为近代西方社会普通认同的价值观。 ‎ 阐述: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一方面批判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另一方面设计、构想理想的人类社会,为此伏尔泰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与制衡” 学说、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了自由、平等、安全,从人权、国家(政府)等层面描绘了一个“理性王国”的蓝图。 ‎ 启蒙学说由西欧传遍全世界,不仅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影响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并使得崇尚理性和追求自由成为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西方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 示例5 ‎ 论题:人文主义蕴含的理性与自由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 阐述: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再度确立人的地位,肯定人性。思想家们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 宗教改革运动中,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 新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把从天主教会“神学” 统治下解放出, 理性和自由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基于对理性的探索、开拓,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进化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人们从基督教“原罪”说里解放出来。 ‎ 示例6 ‎ 论题:近代西方对理性和自由的崇尚、追求使人从王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 阐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以人自己的“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他们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进而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 等一系列学说,勾划一个“理性王国”的美妙蓝图。 ‎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原来王权下的 “臣民”转变为公民,封建王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人类获得了相较以往更大的自由。 ‎ 示例7 ‎ 论题:人类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科技创新,一次又一次摆脱自然界的束缚而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空间。 ‎ 阐述: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 众多科技发明创造使人类逐步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获得了广泛的自由空间。l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使人类社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人们出行自由度大大增加。 ‎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电能实现了从人类无法把握到走进千家万户给人类生活带来光明和便利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再一次证明了理性的伟大。而包括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发明的相继问世,人类在自然面前更进一步解放了自己, 获得了空前的行动自由。‎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的史料,围绕“理想与自由”,根据材料“从17世纪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解放”就是追求理性的过程,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克服自身在自然界中不自由的状态,思想解放运动克服自身在社会中不自由的状态,得出理性是实现自由的工具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