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3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作业
高考模拟精准练(解析版) 1.(2019·山西高考模拟)汉唐之世,多有外戚执政、宦官专权等现象。而介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少有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东晋南朝( ) A.君主励精图治 B.皇权势力孱弱 C.士族垄断政权 D.选官制度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和外戚均依附于皇权而实行专权,本身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东晋南朝政治混乱,君主励精图治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项,士族垄断政权也是皇权衰微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 2.(2019·黑龙江高考模拟)隋朝初年,沿用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后隋文帝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大业年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仍然是郡、县两级制。这种变化说明( ) A.地方行政制度处于探索之中 B.专制皇权治国具有随意性 C.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变化 D.郡县制正在向行省制转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题干反映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说明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上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是具有随意性,故排除B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并不能说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故排除C项;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元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3.(2019·四川高考模拟)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 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 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 D.三省合一制趋势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官制的演变。根据材料,在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宰相职权有朝掌管具体政务方向发展的趋向,决策权力弱化,使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项正确;A项“废止”不符合史实;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的决策权弱化,故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B项排除;设置政事堂使三省合一制趋势开始出现,D项错误。 4.(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考模拟)三国时魏国的韩暨在官营手工工场中改进和推广应用水排,计其利益比马排、人排增加了三倍。这种鼓风水排,节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后代广为流传使用。这说明当时( ) A.北方水利设施成就巨大 B.南方经济技术发展迅速 C.冶铸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中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冶铁技术的进步。从材料“改进和推广应用水排,计其利益比马排、人排增加了三倍”得知水排的使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铁的产量,是冶铸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答案为C。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水利设施,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技术发展迅速。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5.(2019·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高考模拟)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通典》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编》 良田收百倾,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A.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趋势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依据材料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说明唐朝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变革税收制度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2019·湖北高考模拟)据记载,唐政府建立了与商品交易相对应的管理程序,即贩运管理、入市管理和交易管理。尤其规定商品入市前要进行“分行列物”,即对不同商品要按市场规则进行成列,这一做法说明唐代( )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管理体制灵活高效 C.注重对商业运作的管理 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商业发展。材料中“唐代政府建立了与商品交易相适应的经济管理程序”,包括贩运、入市、交易管理,尤其注重对市场交易的管理,这说明唐代政府注重对商业运作的管理。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仅涉及唐代在商业流通领域的管理,而没有涉及农业,侧面说明唐政府一定程度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指出唐代建立了与商品交易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体现商业运作的方面的灵活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 7.(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考模拟)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通典》 “废五铢钱,铸‘开通元宝’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后盗铸渐起。”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 《旧唐书》 “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 《新唐书》 A.唐代存在非法铸造钱币现象 B.五铢钱比通宝钱价值高 C.唐朝全盛时铸造开元通宝 D.唐代设立防止盗铸钱币的钱监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商业发展及史料分析 根据材料“后盗铸渐起”、“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可知体现的是唐代存在非法铸币的现象,A选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五铢钱比通宝钱价值高。排除B项;开元通宝铸于唐高祖时期,这一时期并不是唐朝全盛时期,排除C项;D项只有一个材料有涉及到,故不能得出结论,排除。 8.(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诗中反映出( ) 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 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城市变迁。诗中反映的是唐都长安城规划严整,坊市分开,管理严格,实行宵禁制度,夜市经济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说明城市政治功能明显,故B项正确。坊市限制被打破是北宋时期,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唐都长安城规划严整,坊市分开,管理严格,并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项错误;唐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弱化,D项错误。 9.(2019·湖南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唐代中期后,儒学領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 A.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B.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 D.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为此要进行儒学理论的重构,故D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排除;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排除C项。 10.(2019·湖北高考模拟)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律法。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11.(2019·湖北高考模拟)有一种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晋代开始流行,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公正清晰,又飞洒活泼,该字体是( ) A.张旭《自言帖》 B.李斯《会稽刻石》 C.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D.王羲之《兰亭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常识。 依据材料中“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公正清晰,又飞洒活泼”可知,这种书体是行书。观察图片并集结合所学可知,张旭的《自言帖》是草书,李斯的《会稽刻石》是篆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19·福建高考模拟)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常识。根据图中“齐”“北魏”“柔然”“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兰辞》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主人公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出击柔然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也使《木兰辞》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大意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及路途的遥远。故答案为B项。A、C、D项,《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出自唐朝杜甫的《石壕吏》,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3.(2019·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 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孝廉。 (2)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异同: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异: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 (3)不足:察举制: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认识: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的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选官制度:根据“举孝廉”得出察举制。目的:根据“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得出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根据“举孝廉”得出孝廉。 (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根据“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得出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可从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异: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结合所学可知,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 (3)不足:察举制:根据“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得出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根据“迄乎末流,帖经(《通典》”,并结合所学,可从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角度分析总结。 认识:可从选官制度影响社会的兴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和选官标准等角度分析回答。 14.(2019·江苏高考模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强大的生命力。阅读下列 材料一 汉并天下后,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盛世。 材料二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史实为例,就“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设立太学,推行察举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小农经济。 (2)观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阐述: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儒家主流文化的普及。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中“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依据材料中“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依据材料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设立太学,推行察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经济方面的措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小农经济等。 (2)依据材料中“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盛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等可知论点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主要从巩固政治制度,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员,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以及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