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具体表现: (1) 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印象派艺术流行。 (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 三、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四、高考真题 1.(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位发明家是( ) A.爱迪生 B.莫尔斯 C.贝尔 D.马可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通讯工具为电话,它发明者是贝尔,故选C项;爱迪生是电话的改良者,排除A项; 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编码,排除B项;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用以传送文字和数字,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答案】B 【解析】“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B项正确;“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A项错误;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材料的内容是相对论,故C项错误;量子论是对微观领域的研究,材料的内容是相对论,故D项错误。 3.(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B项错误。《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D项错误。故选C。 6.(2017·海南高考·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德国老鞋匠借助皇帝的权威欺骗,这一个别事件不能反映社会全貌,不能体现出德国社会秩序的混乱,故A项错误;1906年德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是并不同于专制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老鞋匠假扮军官骗取钱财的事,没有涉及政府官员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态度,不能反映出政府官员纪律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皇帝和军队在德国社会的至高无上地位,反映出德国社会军国主义的盛行和弥漫,故D项正确。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7.(2019全国卷II·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得出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由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由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由材料“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得出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五、高考模拟 1.《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内容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对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 2.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答案】A 【解析】克伦斯基是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领导者,属于自由主义者,材料中所述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 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七月流血事件后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所述俄国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可知,这一时期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并且资本家政府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及工人群众对资本家政府采用和平斗争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两点特征的时期应为《四月提纲》发表前后,故B项正确。 4.(2019·天一中学期初)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C项错误;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5.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C.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 【答案】B 【解析】德国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表明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 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与行政权的归属无关,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为皇帝,故C项错误;据材料“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得出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故D项正确。 7.埃菲尔铁塔于1887年11月26日动工,1889年3月31日竣工,铁塔的总重量约7 000吨,由18 038个精密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诗人保罗·韦莱纳竟说它“简直像个长脖子妖妇”,破坏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形象。下列对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工业革命成就 ②反映了建筑材料重大变革 ③赢得了国人一致认同 ④印证了工业化的多元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埃菲尔铁塔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体现,故①正确;铁塔用的材料是铁,表明建筑材料的重大变革,故②正确;诗人保罗·韦莱纳竟说它“简直像个长脖子妖妇”,破坏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形象,说明没有赢得国人一致认同,故③错误;埃菲尔铁塔有人赞成,认为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成就,有人反对,表明工业化的多元影响,故④正确,故选B项。 8.《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 ) A.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B.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C.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正确。 9.观察下表造成欧洲人口在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 时间(年) 1650 1750 1850 1900 1950 1990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18.3 19.2 22.7 24.9 23.0 15.0 A.医学技术进步 B.大量移民进入 C.两次工业革命 D.两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从1650年到1900年,欧洲人口是持续增长的,这与两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会造成欧洲人口的大量增加,故选C项。 10.(2019·海门一模)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美国 0.1 0.8 2.4 7.2 14.7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使得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故D项正确。 11.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美国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自由主义盛行,国会只是为了坚持自由主义理念,而不是为了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需求,故B项错误;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该法案,表明反垄断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法案并未有效起到限制垄断组织发展的作用,说明垄断组织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故D项正确。 12.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答案】D 【解析】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投资需求提高,公司制即垄断组织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13.“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火车机车 B.汽船 C.内燃机 D.发电机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可知,“它”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D项本身与石油的开采没有直接关系,故A、B、D三项均排除。 14.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答案】 D 【解析】 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匠人员下降与城市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流动频繁与工匠人员下降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机械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下降,故D项正确。 15.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 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B 【解析】 题干时间“19世纪下半叶起”“20世纪初”以及“《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说明当时出现贫富差距才制定类似法律,故B项正确。 16.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单位:% 年份 1801 1851 1901 1.农、林、渔 35.9 21.7 8.7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29.7 42.9 46.3 3.第三产业 34.5 35.5 45.1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 D.劳动力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表,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不断升高,占据主导,第三产业比例增加,居第二位,故A项错误;第二和第三产业均是吸引劳动力的产业,故B项错误;“完全”太绝对,劳动力转移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故C项错误;图表反映的就是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故D项正确。 17.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 51.2 101.3 207.1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经济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两种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故D项错误。 18.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 ) A.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C.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 D.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 【答案】D 【解析】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与材料中“引入了粒子概念”“能量子”相符,故D项正确。 19.有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后,有人当即宣称:“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即使是爱因斯坦,最初也觉得完全接受这一理论太勉强了。提出这个新理论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玻尔 【答案】D 【解析】伽利略和牛顿对物理学的研究关注的是宏观领域,故A、B两项错误;普朗克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概念,不是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故C项错误;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出台后,并不受到物理学家的欢迎,故D项正确。 20.(2019·苏州调研)“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经典力学 D.量子假说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宏观物体低速运动下的状态),故A项正确。 21.(2019·江苏名校调研)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史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故B项符合题意。 22.(2018·苏州调研)“(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 A.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经典物理理论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与材料中“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不符,故A项错误;对微观世界认识,与材料中“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相符,故B项正确;经典物理等打破了神学禁锢,与材料中“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不符,故C项错误;D项应该是相对论,与材料中“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不符,故D项错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答案】 (1)特点: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 (2)异:日本是为了“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都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调整历法。 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可以得出明治维新的特点;依据材料“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元朝《授时历》……相差无几”可以得出中国历法的特点为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第(2)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法改革强调学习西方以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的历法则是以促进封建经济为出发点的。相同点: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24.(2019·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答案】 (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