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分钟60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春秋时期,晋国小宗曲沃伯经过长期战争推翻了晋国大宗翼侯,被周天子策命为晋侯,“曲沃代翼”最终完成。这表明 A. 争霸战争的成败改变血缘亲疏 B. 策命晋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C. 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 D.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完全破坏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对政治的束缚随之被打破。故选C;A项说法有误,排除;春秋时期还未发展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春秋时期宗法制并未遭到完全破坏,排除D。‎ ‎3.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实质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所以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宗法制。A是西周的地方制度,C是秦朝的地方制度,排除AC。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4.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分封制体现不出;C选项分封制不符合;D选项分封制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5. 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 王室子弟 B. 功臣 C. 商代贵族 D. 诸侯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将功臣姜尚封到齐国,故本题答案选B项;周的国姓是姬,姜子牙姓姜,所以不是周王室子弟,A不选;其先祖伯夷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他就算是现代贵族,但不是受封的原由,C项不选;D项不是分封的对象。‎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周天子将功臣姜子牙封到齐国做诸侯。‎ ‎6.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①负责管理军务 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③执掌群臣奏章 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他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故②③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项正确。军务是太尉掌管,协助皇帝是丞相。‎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 ‎7.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皇帝亲自带兵的说法不准确,带兵是具体将军负责,故排除④。本题选择C项正确。‎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 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 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9.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 ‎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皇帝事务所设,即皇帝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产生方式,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D内容,排除。‎ ‎11.“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修筑了万里长城 D. 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 满足皇帝的私欲 B. 彰显皇帝的权威 C. 强化君主的权力 D. 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将六国旧贵族迁往秦地,材料中还指出秦朝实行移民政策,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贵族、富豪都是在六国旧地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仍留其在原地控有隐患;因此将他们迁走的目的在于打破之前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有利于加强秦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做法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私欲的满足。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帝的权威、君主权力的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C项。‎ ‎13.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A. 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 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D. 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答案】C ‎【解析】‎ ‎ “推恩令”是把地方王国的权力不断的削弱,所以才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并未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未取消郡国并行制度,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只是削弱地方封国势力而非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事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史帝决断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 A. 集体决策,限制皇权专断 B. 群臣参议,削弱宰相权力 C. 强化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D.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朝议制度主要是大臣讨论国家要务,有利于皇帝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A项限制皇权专断,军国大事依然由皇帝独断,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削弱宰相权力,排除B。朝议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题干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牢牢抓住朝议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5.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刺史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属于汉承秦制,故A正确,排除。三公九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沿袭,故B正确,排除。郡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有郡国并行制,故C正确,排除。秦朝没有刺史制度,汉代开始设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16.为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及财产继承上矛盾,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西周实行了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集权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西周宗法制的典型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形成了嫡长子继承而庶子分封的关系,也因而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这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初期有利于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故D项正确。‎ ‎【详解】‎ ‎17.宋代制定了文官执政的制度,军队不参与政治,军队的元帅亦由文官担任。宋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 限制武将滥用职权 B.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C. 保障军事决策正确 D. 避免武将干政局面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军队不参与政治,军队的元帅亦由文官担任”中可以分析出,宋代的文官执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干政的出现,故D项正确;AB项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C项错误,错在“决策正确”。‎ ‎18.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信息可见,宋初宋太祖敕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初名臣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且宋代也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上可见文人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宋代倡导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19.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A项错误。B项,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地方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故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 ”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C项错误。D项,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0.“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A项错误。行省制度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国家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的分析理解。‎ ‎21.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因俗而治加强竹理 D.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答案】A ‎【解析】‎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题干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B项不是行省的目的;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加”;D项是结果不是意图。‎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正确解读“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通过行省制度化解险峻地势,结合行省的目的和特点进行选择。‎ ‎22.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 直隶行省 C. 富饶的江南地区 D. 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外”是行省辖区。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由中书省直辖,故A项正确。B项是行省辖区;CD项有各行省管辖。‎ ‎23.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利受中央的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利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行省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利受中央的节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故①②正确。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征收赋税,但是无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③说法错误。答案为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宋朝时,专管中央财政的是 A. 三司使 B. 二府 C. 枢密院 D. 中书门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权、军权、财政权,故选A。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与材料无关,排除BCD。‎ ‎25.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BCD选项排除。‎ ‎26.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C.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国君给以粮食和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国君用玺、符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故是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住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提升,国家不断转型。政治方面体现为君主权力不断上升,经济方面体现为土地制度转变,生产力提升,思想文化体现为百家争鸣。‎ ‎27.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 郡县制的消亡 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D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错误;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排除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 ‎ ‎28.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C符合题意,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 ‎29.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 A. 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 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 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 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材料讲述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材料无法体现C项所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分封制。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所以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详解】‎ ‎30.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 “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 “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最接近事实的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AB两项都认为是因为不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万民而导致灭亡,联系史实,秦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C项认为是被六王之后所灭;D项意思是秦因暴政而亡。故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暴政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①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使权臣不能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即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的措施中是内外朝制、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宋太祖的措施则是两府三司制。‎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三省六部制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六部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4)在做此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阅读图1,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 ‎(2)图2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3)阅读图2和图3,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 ‎【答案】(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 原因:①诸侯权力大。②诸侯实力增强,王室衰微。③生产力发展。‎ ‎(2)制度:郡县制度。‎ 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同:郡县制;异:西汉同时实行分封制。‎ ‎(4)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 ‎【解析】‎ ‎【详解】(1‎ ‎)影响:根据所学答出影响为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诸侯力量增强,王室衰微等方面来分析。‎ ‎(2)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地方制度为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回答,主要从奠定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分析。‎ ‎(3)根据图和所学可知秦和西汉都实行郡县制,但是西汉还分封诸王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 ‎(4)秦实行郡县制,但到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既实行郡县制,也实行分封制,可以从事物的反复性方面分析,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是一个过程。即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