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课件(6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课件(66张)

专题 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板块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 时空定位 栏目索引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中外关联 考向命题研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核心考点突破 排查考点史实 夯实核心知识 1. 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 (1) 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 “ 铁器时代 ” ;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3) 明清时期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2. 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 土地制度 (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 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3)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 租佃关系 (1)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 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 5. 经济重心的变化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2)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3) 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 土地制度: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 (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 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6) 地域分布: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重点深化 1.(2018· 北京高考 ) 南宋初年, “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 ,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B 对:根据材料 “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 ”“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 倍于种稻 ” 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的种植,故 ① 正确 。 稻 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③ 正确 。 A 、 C 、 D 错:《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时期,与材料时间 “ 南宋初年 ” 不符, ② 错误 。 曲辕犁 最早出现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不是从北方引入的, ④ 错误。 2 . 汉代 的国有土地称为 “ 公田 ” ,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 ( 出租、借贷 ) 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 “ 假民公田 ”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 “ 累世公卿 ” 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 解析 答案 解析   “ 假 ” 指出租、借贷, “ 假民公田 ” 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汉代政府还采用 “ 假民公田 ” 的办法,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国家也增加了收入,故 D 项正确 ; “ 假民公田 ” 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 A 项错误 ; 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 材料 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 C 项错误。 3 . 宋 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 “ 文牒 ”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 解析 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 “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 ,可知土地转让制度化,这是土地兼并发展后政府的解决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 A 项正确 。 “ 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 项 。 政府 的规范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C 项错误 。 D 项,材料中规定是将土地买卖制度化,并非限制土地买卖,故 D 项排除。 1. 夏商周时期: 我国的 “ 青铜时代 ”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汉代: 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 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 隋唐: 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制瓷体系。 6. 宋朝: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7. 元朝: 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8. 明清时期 (1)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2) 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③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 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 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 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 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 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重点深化 4.(2017· 天津高考 ) 史载,清代 “ 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 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 位于图中 A. ①② B . ①③ C. ②③ D . ②④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由所学可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 ③ 。排除 A 、 D 项 。 结合 材料 “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 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以北,图中位置应为 ① , B 项正确。 5 . 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 “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 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解析 答案 解析   明朝以前古代手工业一般是官营,民间手工业发展较慢, “ 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 的信息说明庄园经济促使了大规模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C 项 ; 盐 铁专卖制度汉代实施, “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 说明并不是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 ; 材料 说的是手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 ; 此时 官营手工业仍然超过民营手工业,故 D 项错误。 6. 清《景德镇陶录》载: “ 景德 …… 业制陶器 …… 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 …… 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 “ 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 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 B 项 。 A 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 ; 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 ; 明朝 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 D 项表述错误。 1. 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 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 周朝: 实行 “ 工商食官 ” 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 春秋战国时期: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 秦汉时期: 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 “ 市 ” 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 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 7.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8.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9. 元朝: 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 10. 明清时期 (1)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 (2)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 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 。 (4) 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 (7)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 (8) 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 (9) 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1) 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 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 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 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 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重点深化 7.(2016· 北京高考 ) 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 “ 经营棉布、粮食等 ” 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 ① 正确 ; 根据 “ 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 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② 正确 。 材料 未体现政府对食盐贸易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 ③④ 两项。 8 . 战国 时期, “ 临淄 ( 齐国都城 ) 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农殷人足,志高气扬 ” ;唐朝后期出现了 “ 扬一益二 ” 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这主要说明了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 国内市场扩大 D.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 “ 扬一益二 ” 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 B 项 ; 题 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 A 、 C 、 D 三项。 9. 《明太祖实录》载: “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 ‘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 这表明当时 A. 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 B. 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 C. 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 D.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题干看,对于南雄商人的诉讼, “ 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 ,而皇帝的态度和意见是 “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 ,这说明无论是刑部还是皇帝都主张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故选 C 项 ; 题 干中没有体现 A 项, B 、 D 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 、 B 、 D 三项。 1. 重农抑商 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1) 政策措施 ① 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 松动 ① 唐朝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② 北宋允许商人中 “ 奇才异行者 ” 应试,南宋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③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 “ 工商皆本 ” 的思想 。 (3) 影响 ①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 消极: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影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的持续发展。 2. 禁榷制度 指国家将一些商品纳入国家的管控范围内,由国家来实行专卖的制度。 (1) 禁榷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① 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通过实施盐铁专卖制度扩大政府财政收入。 ② 汉武帝时,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将盐、铁等纳入国家专营之列。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 宋元明清时期,禁榷范围进一步扩大 。 (2) 影响 ① 积极: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世家大族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使地方势力在财政上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 消极:禁榷制度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变化,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影响人民对资源的使用;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 海禁 ” 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厉行 “ 海禁 ”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腐朽的封建统治;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 天朝上国 ” 的观念 。 (2) 影响 ① 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来侵略起到过民族自卫作用。 ② 消极: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 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 抑商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 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 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重点深化 10.(2018· 天津高考 )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 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A 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 …… 听凭天朝 …… 正法 ” 可知,当时政府对于鸦片严格禁止,禁烟态度坚决 。 B 错: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对禁烟政策是否认同 。 C 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鸦片贸易严格禁止的态度 。 D 错: “ 治外法权 ” 又称领事裁判权,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司法主权。材料中如果夹带鸦片要受到清朝法律制裁,说明此时列强尚未获得领事裁判权。 1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 (18 世纪 ) 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 ( 经济学上的 “ 边际获利递减率 ” )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 “ 开创 ” 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 重农抑商的风气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材料 “ 当时 (18 世纪 ) 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 ” 可知轻视商业发展, “ 设计使其安守家园 ” 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 D 项正确。 12 . 明朝 中后期,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说 “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 ,主张 “ 开禁 ” 。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 ( 今福建海澄 ) 。依据材料得出 A. 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B. 民间走私得到有效控制 C. 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 D. 明朝开禁促进白银内流 √ 解析 答案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朝政府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福建巡抚许孚远说的 “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 的问题,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可见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故答案选 C 。 根据 “ 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 ( 今福建海澄 ) ” 可知明政府实行有限度的开放,排除 A ; 题 干没有提及开禁的效果,排除 B ; “ 白银内流 ” 题干也没有体现,排除 D 。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 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中外关联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 开辟 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3 . 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 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 “ 自公元前 114 年至公元 127 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 ” 称为 “ 丝绸之路 ” ,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 · 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公元前 60 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 “ 海上丝绸之路 ” 。 针对训练 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陆上 “ 丝绸之路 ” ,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 ——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 “ 万里长城 ” 的边墙。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开拓时间早于新航路开辟;航线长,覆盖亚欧非广大地区;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具有和平性质,以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对亚欧非的联系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结果 :郑和下西洋,终因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明清实行 “ 海禁 ” 和闭关政策,西欧实行重商主义;郑和远航目的是宣扬国威,徒费钱粮耗费国力,西欧人则是寻找财富,占有殖民地。 考向命题研析 把握命题考向 找准热考视角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命题点 1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 北宋时, “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 ‘ 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 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 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 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 解析 答案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北宋时 “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 ” ,也就是这些地区粮食产量高,而 “ 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 ” ,也就是这些地方粮食产量低,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所需粮食商贩可以从苏、湖、常、秀等州贩运,这说明当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 A 项错误 ; 农业 生产地域分工扩大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 粮食 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 重 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命题点 2  商帮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 “ 奸商 ” 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 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 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解析 答案 解析   “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 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 A. 社会垦荒能力 下降 B .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 改变 D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命题点 3  清代中期垦荒耕地面积的变化 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 ( 单位:亩 ) 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解析 答案 时间 雍正 十三年 乾隆 十八年 乾隆 二十三年 乾隆 四十九年 嘉庆 十二年 垦荒 耕地数 990 585 971 054 967 140 963 540 961 049 解析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 A 项 错误; 材料 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 B 项错误 ; 古代 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 C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 D 项正确。 考向三 学术成果创新 命题点 4  井田制下的生产力水平 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 “ 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 ” 。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 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 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 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 解析 答案 解析   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精耕时代,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使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 C 项正确。 命题点 5  唐宋城市风貌变迁所折射的城市功能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 解析 答案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 A 项错误 ; 据 材料 “ 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 可知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 B 项正确 ; 材料 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 C 项错误 ; 材料 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 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