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Ⅰ卷基础题 一、选择题 1.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2.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曹魏到北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原因在于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D正确;社会环境与材料数据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重大演变,故B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选官制度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B.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C.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 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 【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即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B项强调的是政治上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中国的沉沦,属于革命史观,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均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都符合文明史的角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结合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解答即可。 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 A. 实事求,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民族利益至上”无关,不符合“共同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特别行政区无关,“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误。 5.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B.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A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这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 项错误;清代之前铁犁牛耕已经在江南推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清代人地矛盾的结论。再从人地矛盾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关系,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6.1874 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征收厘金 C. 兴办民用企业 D. 向外国银行借款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而兴办民用工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是兴办民用工业而非征收厘金和向外国银行借款,选项B、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7.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C.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使得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故A项正确;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B错误;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故C项错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故D项错误。 8.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 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D. 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 【答案】D 【解析】 E至F时期属于经济改革时期,城镇人口增多也反映了该格初具成效,选D是符合题意,正确;A至B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尚未急于求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至C时期主要是大跃进,是急于求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C至E时期是民主政治惨遭破坏的时期而非发展完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建国后中国的建设历程有个整体的认识。 9. 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 C. 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 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列宁提出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但不能据此推断列宁的讲话是这一政策的开始,故B项错误;部分解除的是俄国重要产油区两个大型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允许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发展苏俄经济,“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列宁的探索 10.有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列出了以下图示(下图)。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的主题是 A.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C.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变迁 D. 二战后西欧走向合作的历程 【答案】A 【解析】 图示显示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体现出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故A正确;材料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是经济发展历程,故B错误;国际组织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故C错误;西欧联合只是部分信息,故D错误。 点睛:经济全球化过程 11.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12.“其实儒家思想的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参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关于新儒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儒学的胜利某种程度上说是法家的胜利 B. 新儒学顺应时代需要,有利于各种思想并行不悖 C. 新儒学使君权无拘无束,在君民关系上突出了君本位 D 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和佛教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参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中的新儒学指的是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也可以说新儒学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法家的胜利,故A项正确;新儒学结束了各种思想并行不悖的局面,故B项错误;新儒学中的“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故C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没有佛教,故D项错误。 13.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再由材料信息“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同样合法的行为”可知,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卢梭的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未推动当时社会发生巨大变革,A项错误;B、D两项均只与卢梭相符,与黄宗羲不符。故答案选C。 易混易错题组:历史学习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而解题关键是知识点的对比记忆。 14.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答案】A 【解析】 根据“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A正确;B不是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排除C;D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目的,不符合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垒”排除。 15.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B.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 C.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 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经济基础是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科学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是在启蒙运动以后。由此可知,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A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信息筛选题:解答历史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分清角度,从三个方面回答)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仔细审题,只答四点) 材料三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材料四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轨迹,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选一个时间点作答) 【答案】(1) 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文化上:宋代理学,儒学思想世俗化;(世俗文化流行) (2) 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 (3) 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4)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一五”计划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60年代中期恢复——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任选一个时间作答) 【解析】 依据材料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并结合所学从“科举制、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理学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依据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思想科学化以及对外开放化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七届二中全会”并结合解放战争发展态势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表格折线不难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20世纪50年代初、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及6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经济政策和措施回答即可。 点睛: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一般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角度回答。无论从何角度回答,都需要结合材料,不要偏离主题。 关键环节题组: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7.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处于不断演变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英、法遭到削弱,唯独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强国。据资料显示,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二 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往来。加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比较容易向着共同的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同目前世界上出现的其他区域性组织或集团的发展相比,当它们需要更大程度地培养成员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认同感时,欧洲国家的共性似乎就成为它们走向联合的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了。 材料三 据统计1997年世界贸易额己达到7万亿美元,世界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倍。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迅猛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到1996年底累计己达3.2亿美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它们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了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国家的共性”有哪些?二战以来欧洲在经济方面走向联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案】(1)原因: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2分) 措施: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实行马歇尔计划,以控制西欧。(3分) (2)共性:历史上交流密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3分) 影响: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地区的发展、和平与稳定;(2分)欧洲联合反映了经济区域化趋势,冲击了美国霸权地位,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3分) (3)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2分)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及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唯独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强国。……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回答后一问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西欧各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往来。加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欧洲国家的共性似乎就成为它们走向联合的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了。”回答第一小问。从对欧洲本身、世界经济等方面回答后一问。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所学及材料“……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它们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归纳其趋势及动力。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认识 第Ⅱ卷 提高题方法与规律提炼:历史学习要注意方法的总结,背景类的注意在相应的时空观下进行相应的分析。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于康熙元年完成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潮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而现实的社会往往正相反,“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已,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未得天下之时,“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个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所以,如果我们撤开社会公约中所有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最高的公意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这种结合行为的刹那间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用来代替每个订约者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与大会中所有票数相等,而共同体以同样的行为获得到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摘自《旷世名典》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卢梭主张的主要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简要概括中法两国产生类似思想的历史因素。(答题时注意历史因素类的规律性作答) (2)卢梭和黄宗羲都是所处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但其思想的历史作用不同,概述其思想作用的主要不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反对专制制度。 历史因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行文化专制。 (2)不同点:法国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封建神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刺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影响: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已,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材料二“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最高的公意指导之下”可知二人均反对君主专制; 二问政治上从封建专制、经济上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化上从文化专制进行分析。 (2)结合所学从法国启蒙运动及明清启蒙思想对社会革命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分别进行阐述即可。 (3)破: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立:从启蒙运动思想主张及提出的理性社会构想进行分析阐述。二问从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