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冲刺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石家庄二中 2020 届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能力历史冲刺模拟测 试二 一、选择题 1.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 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 现出 A. 儒家正统地位确立 B. 礼乐制度逐渐完善 C. 崇德重教渐人人心 D. 玉器制造技术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随着玉代表德的思想产生之后,玉器逐渐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表明当时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德教。C 正确;儒家正统思想在汉朝确立正统地位,A 排除;依据所学可 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被破坏,B 排除;材料表明因为德的关系,玉才受到人民的 欢迎,而不是玉器的制造技术进步,D 排除。故选 C。 2.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 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D. 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 有先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D 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 生在鸦片战争后,A 排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 排除;材料反映农民可以出卖土地, 表明汉代实行的土地私有制,C 排除。故选 D。 3. 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 - 2 - A. 提倡大臣独立思考 B. 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C. 加强皇帝集权专制 D. 彰显开国独树一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朝臣 在朝堂上私下交流,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 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 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A 排除;防止官员结党营 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B 排除;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D 排除。 故选 C。 4.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人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 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 由于 A.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 社会结构的变化 C. 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兴起了很多符合市 民阶层的文化,并逐渐的占据统治地位,花部的兴起便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 正确;材 料中花部的变化与专制统治的强化无关,A 排除;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尚 未发生变化,B 排除;材料未反映花部的变化与皇室贵族的审美有关,C 排除。故选 D。 5. 1887 年王韬短篇小说集《淞隐漫录》刊载于《申报》,书中多有西方美女与中国男子相恋的 题材。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 渡过难关。这反映了作者 A. 对中西关系的客观认识 B. 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 3 - C. 以拓展国人视野为目的 D. 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 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来看,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王韬还 希望列强给予中国帮助,体现了其矛盾的心理状态。B 正确;材料表明王韬没有真正认识到列 强对中国的意图,A 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王韬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 单纯的拓宽国人视野,C 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理性精神的崇尚,D 排除。故选 B。 6.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 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A. 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 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 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 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 佣人之关系”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表明其 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B 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保护的措施,A 排除;材料措施只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对生产关系的变革,C 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证明南京临时政 府重建社会契约精神的想法,D 排除。故选 B。 7. 如图为美国发行的《抗战建国》邮票。这说明 A. 三民主义与林肯思想一致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 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D. 国民政府坚持三民主义 【答案】C - 4 -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抗战建国”并结合抗日战争知识可知,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给 予了中国一定的帮助。C 正确;材料未涉及二者的思想,不能证明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A 排 除;1942 年中、美、英、苏等 26 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 式建立,材料未体现,B 排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坚持的不是三民主义,D 排除。故选 C。 8. 1984 年 9 月 3 日至 10 日,在浙江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 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这是中青年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被称作“莫干山会议”。 此后,双轨制成为时代名词。这次会议 A. 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B.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制定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D. 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84 年 9 月 3 日至 10 日”“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并结合改革 开放的知识可知,价格双轨制使得中国形成了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管理制度, 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 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A 排除; 材料表明这次会形成了价格双轨制,不能证明制定国企改革所有的政策,C 排除;科教兴国战 略在 1995 年才提出,时间不符,D 排除。故选 B。 9. 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 15000 人左右,为了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戏,雅典政府还 发放一种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 A. 雅典公民的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B. 城邦公共空间向所有雅典人开放 C. 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D. 公共闲暇生活促进了民主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公民进行评判”并结合雅典的民主政 治可知,雅典的措施可以使得每一个公民都与机会享受民主权力,体现了雅典公共活动对政 治生活的巩固。C 正确;观剧不能反映雅典公民闲暇生活的丰富多彩,A 排除;结合所学可知, 只对公民开放,B 排除;材料不能证明雅典民主产生在这一时期,D 排除。故选 C。 10. 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 - 5 - 是寻常之事。19 世纪 30 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 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这一变化说明 A. 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广泛认同 B. 立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 C. 国家干预经济推动社会转型 D.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 世纪 30 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 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逐渐注重城市文明建设。D 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后人民的反应, A 排除;唯一途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 排除;材料只涉及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干预,未体现对 经济的干预,C 排除。故选 D。 11. 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 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据此推测,为引力波假设提供基础 理论的应该是 A. 相对论 B. 生物进化论 C. 量子论 D. 万有引力 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 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并结合近代自然 科学的发展可知,为引力波提供基础理论的是相对论。A 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对于物种起源的 一种学说,B 排除;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C 排除;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 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与引力波的时空观不符,D 排除。故选 A。 12. 1955 年黑人奥运冠军马尔惠特菲尔德和哈里森迪拉德的非洲之行,展示了美国文化成就和 生活方式,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美国政府决策部门对体育交流项目 愈发关注。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美国文化 B. 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 重塑国家形象 D. 促进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 6 - 【详解】依据材料“1955 年”“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并结合当时的国 际局势可知,美国的做法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进而制约苏联。B 正确;传播美国 文化不是其主要目的,A 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国家形象的重塑,C 排除;结合当时的 世界发展局势可知,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 B。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 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 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 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 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 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 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 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 年,徐寿等人主 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 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摘编自 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 1897 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 即使治此学....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在《原富》翻译稿中 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 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 学丛书》的出版。1902 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 年章太炎、谭嗣 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 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 学补习所”。1907 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 年有留美 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 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 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 致”一.词在 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 - 7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概况及 其影响。 【答案】(1)同:探究事物,明天下之理 异:宋朝,偏重于明道德之善;明末清初,偏重于求科学之真。 原因:19 世纪中期国难的深重;经世致用的复兴,理学的空谈逐渐失去民心;西方科学的传入; 洋务运动的推动。 (2)概况:甲午战后,“科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等人在其著作中开始使 用“科学”取代“格致”; 20 世纪初,众多报纸、书籍、名人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科学”一词,较多 社会组织使用“科学”一词为组织命名。 影响:成为部分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加快了中国近代新式经济样式的发 展: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解析】 【详解】(1)“异同”,根据材料一信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相同点”:探究 事物,明天下之理。依据材料一信息“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 然科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点”:宋朝偏重于明道德之善,明末清初偏重于求科学 之真。 “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1874 年, 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得出:西方科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结合 所学知识从 19 世纪中期国难的深重、经世致用的复兴等角度补充。 (2)“概况”,根据材料一信息“甲午战争的失败……‘科学’一词也于1897 年前后由日本 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2 年,‘科学’一词已为 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 年章太炎、谭嗣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7 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 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 出版了《科学》杂志”概括得出:甲午战后,“科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 严复等人在其著作中开始使用“科学”取代“格致”;20 世纪初,众多报纸、书籍、名人、 社会组织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科学”一词。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部分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加快了中国 近代新式经济模式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等角度分析。 。 - 8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 C.E.Black)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 100 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 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 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第一、二次大转变是在各个地域或各个民族相互隔绝、彼此孤 立的状态下个别实现的。而第三次大转变的情形恰恰相反。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 革命所提供的客观要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它在地球的某一区域 首先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 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 取向和模式选择。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 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 转型。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关于第三次转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 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促进 结果。 论述:世界各国向现代社会 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中国近代化过程为例,中 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末清初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以李贽、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怀疑权威,是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的先声。在经济领域,明中叶以来在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继续发 展。这些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中开明士大夫率先了解世界形势。60 年代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主导洋务 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推动经济近代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 加深,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政治近代化;民国以后,资产阶 级激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推动思想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 经济、政治、思想对中国近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既受国内自生因素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近代化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转型,是包括多个领域的社会转型。 论述: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是多方面的社会转型。17 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 年通过 的 的 - 9 -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起来。此后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不断发展, 完成政治近代化转型。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加入对外殖民扩张行列,在 18 世纪建立海上霸 权。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广阔的海 外市场,刺激生产技术的革新,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19 世纪四五 十年代英国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完成工业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完成了经 济向近代的转型。17 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加速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结论:近代化不仅是生产方式层面的工业化,也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其它方面多方面 的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化的原因和内容。根据材料“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 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 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可以得出论点:近代化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转型,是包 括多个领域的社会转型。 论述:论证过程可以列举近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化方面的转型,如英国的君主立 宪制确立,以及英国政治民主化完成之后的法制化进程。结合史实,从新航路开辟对英国的 影响角度,分析英国通过殖民扩展以及技术革新等手段,为英国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最终在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机器生产基本 取代手工劳动,完成工业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完成了经济向近代的转型。最后从 思想方面分析,英国在 17 世纪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完成思想方面的 社会转型,最终加速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结论部分,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回归论题,即近代化不仅是生产方式层面的工业化, 也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其它方面多方面的社会转型。 15. 材料 19 世纪末,金本位制已成为各大商业国的唯一本位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 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 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 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 300 万两左右的“镑亏”。1902 年底,清政府正式请求美国政府出面帮助稳定金本位国家与银本位国家之间的货币比价。美 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 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1903 年 9 月美国政府任命精琪为赴华“会议货币专使”,他 提出 17 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 - 10 - 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 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 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 年 11 月 19 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制《 ——摘编自崔志海《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精琪来华主导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精琪货币改革方案。 【答案】(1)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美国贸易和 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损害中国权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损害列强在华权 益。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 位”来看,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依据材料“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 还要支付 300 万两左右的镑亏”来看,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依据材料“美国试图通过 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 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来看,美国为了促进其贸易和投资以及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因此美国政府派遣精琪来华主导清末币制改革。 (2)依据材料“统一国内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来看,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 依据材料“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的指导和监督,……可能损害地方督抚官员、钱庄甚 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来看,由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进行监督,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是不符合 中国国情的,此外该改革还损害部分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16. 材料 1918 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 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 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 费城一地,6 周内就死了 12000 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 年 11 月,德国 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 1920 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 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 1/3 的人口(当时总人口 17 亿),造成至少约 2000 万 人死亡。大流感后的 100 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 - 11 - 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 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 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 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 作用。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 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1918 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 欧洲、亚洲迅速扩散”来看,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行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感染疫情的 人员增加;依据材料“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来 看,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隐瞒导致人们对疫情认识不清。 (2)依据材料“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 周内就死了 12000 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 不足”来看,大流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灾难;依据材料“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 宣布投降”来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依据材料“大流感后的 100 年内,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 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来看,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依据材料“人 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来看,加强 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17. 材料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 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 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 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 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 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 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 的 的 - 12 - 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 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 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 年第 1 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 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答案】(1)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 高于中国;但日方人力、物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具有幅员广 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事补给充裕的优势。)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但只寄期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 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并结合抗日战争知识可知,二者都看到了日本工业 化水平高于中国,因此日军军事装备等优于中国;依据材料“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 后方补给困难”并结合抗日战争过程来看,二者都看到了日方人力、物力、财力补给有限, 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而且当时清政府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都缺乏坚定的抵抗 信心,因此刘坤一与中国共产党人都提出了持久抗日的思想。 (2)依据材料“湘军名将刘坤一”“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 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来看,刘坤一是 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他本人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依据 材料“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来看,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政 府抗战;依据材料“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 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