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曲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9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曲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91张)

01 02 04 03 目 录 05 史况 是什么 —— 串点成线 史况 怎么样 —— 织线成面 高考 考什么 —— 教材拓展 高考 怎么考 —— 考向聚集 课时跟踪检测 01 史况 是什么 —— 串点成线 秦朝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儒学危机;文学艺术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思想文化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起,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成 经济 “ 大一统 ” 的实现,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士族势力强大 政治 02 史况 怎么样 —— 织线成面 (1) 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 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1)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2)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秦朝 ( 公元前 221 ~前 207 年 ) 文化 经济 政治 阶段 (1) 思想:由 “ 无为而治 ” 到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 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 《 九章算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和 《 氾胜之书 》 等重要论著。 (3) 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 (4) 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1) 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 商业:专供贸易的 “ 市 ” 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 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2) 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 “ 中外朝制度 ” 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 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两汉时期 ( 公元前 202 至公元 220 年 ) 文化 经济 政治 阶段 (1) 文学:出现了 《 搜神记 》 等志怪小说。 (2) 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 书圣 ” 。 (3) 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4) 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 (5) 科技:北魏贾思勰的 《 齐民要术 》 (1) 农业:实行均田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 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 商业:南北朝时出现了 “ 草市 ” (1) 君主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2) 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 ( 220 ~ 589 年 ) 文化 经济 政治 阶段 03 高考 考什么 —— 教材拓展 “ 大一统 ” 民族国家的建立;日趋完善的官僚政治;汉承秦制的 “ 损益 ” 素养 热词 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刺史、察举制、外戚干政 隐性 时空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 “ 皇帝制 ”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田庄经济体现相对封闭的特色;重农抑商尽显以农为本的国策;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 素养 热词 统一度量衡、田庄经济、工官匠户制度、盐铁官营、租佃关系、丝绸之路、青瓷、水排鼓风冶铁 隐性 时空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作用 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内容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行业收归国家经营 目的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历史 影响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 “ 海上丝绸之路 ” 海上丝 绸之路 “ 陆上丝绸之路 ” 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间,直至 16 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陆上丝 绸之路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书写材料重大革新;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素养 热词 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篆、隶书、汉赋、造纸术 隐性 时空 ① 先秦儒学宣扬的 “ 礼 ”“ 仁 ”“ 仁政 ”“ 民本 ” 为新儒学所继承。 ②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联 系 ① 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 “ 杂家 ” 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 ② 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 如皇权专制 ) ,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 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的色彩和批评的成分;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区 别 频繁更迭的政权;分裂对峙的政局;门阀士族的兴衰;三省体制的创新;民族融合的发展 素养 热词 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三省体制 隐性 时空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 ~ 38% 7% 19% ~ 38% 世家大族 49% ~ 64% 78% 49% ~ 64% 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政治上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文化上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经济上 迅速开发的江南;经济重心的南移;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素养 热词 耕耙耱技术、均田制、灌钢法、草市、白瓷 隐性 时空 异常活跃的思想;特立独行的士人;成就突出的科技;大放异彩的文艺 素养热词 玄学、三教并行、书法自发自觉、 《 齐民要术 》 、中国画、圆周率、 《 兰亭序 》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隐性时空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 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 《 神灭论 》 ,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体现了佛教盛行 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 《 木兰辞 》 ,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 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 《 敕勒歌 》 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 《 齐民要术 》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科技进步 ( 祖冲之圆周率和 《 缀术 》 ) 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 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 ,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 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 04 高考 怎么考 —— 考向聚集 突出逻辑推理 通过统治思想的变化折射汉代政治领域的发展 强调唯物史观 考查西汉时期思想的趋时更新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注重思想引领 明确思想为现实统治服务的政治功能 材料情景活泼 材料中的情景描写生动,有回归历史现场的感觉 命题视角扩展 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区域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培育家国情怀 增强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命题材料浅显 没有直接引用古文,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导入 拓展教材知识 扩充了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的有关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思维层次提升 “ 皮币 ” 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注重唯 物史观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注社 会热点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 “ 三农 ” 问题 强调思 辨判断 A 、 C 、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切口较小 一是材料小,仅仅是汉宣帝的一句话;二是设问角度小,直来直去,直奔主题 寓意深刻 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系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暗含热点 这与时下反腐倡廉、整顿吏治息息相关,体现了 “ 以史为鉴 ” 的历史学科价值 特定时期的特色现象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 鉴古知今的家国情怀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全新情境 考古资料 《 三体石经 》 残片,史料实证素养彰显 设计巧妙 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则隐去。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获取信息,找到了这个字体,也就找到了答案 注重概念考查 比较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 体现时代特征 通过农事图的场景间接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暗合社会热点 当今的农业政策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借鉴 在知识的外延上命题 “ 汉承秦制 ” 是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 在知识的联系上立意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 所体现的是汉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在知识的深度上点睛 政治制度间的传承是维系统治的重要措施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材料传统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 角度新颖 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呼应热点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全新的情境创设 古代史书修撰的发展变化 ( 私家撰著 → 官修史书 ) 传统的能力立意 不为历史表象所迷惑,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彰显 坚持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辩证看待历史现象 新瓶老酒 以儒学思想的历史传承创设新情境,实则考查的仍是儒家思想 素养立意 注重 “ 历史解释 ”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价值引领 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自信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