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47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利: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4)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5)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中立自保,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经过 (1)爆发: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法国亡国,英国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2)扩大: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加强。 (3)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4)结束:1943年,北非战事首先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意义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7 高考总复习 1.“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③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2)表现:①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苏联——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③高潮——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最终导致德国分裂。 (3)影响: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冲突争端不断;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②重大事件 a.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b.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③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②重大事件 a.“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b.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7 高考总复习 ③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1.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根源: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②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的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不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 败国 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 同 点 建立 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力量均势的基础之上 调整 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大国 意图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体现了大国意志, 7 高考总复习 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考向一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进程的理解和认识 (2019·高考全国卷Ⅱ·T46)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命题评析】 本题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的设立,综合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注意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问,根据“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盟国合作、增强抗战信心、打击日本法西斯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考向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战争反思的综合认识 (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一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7 高考总复习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命题评析】 本题创设情境,考查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思想的变化,主要考查对二战的反思,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析:选B。材料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中爬起来开始赚钱,变得玩世不恭。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却背叛了婚姻,说明战争对民众的负面影响不仅包括生命和财产,还有更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冷战,与民族分裂也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D两项。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1938年年初,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 ) A.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 B.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 解析:选D。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据题干材料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为二战全面爆发前夕英国绥靖政策的体现,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故选D项。 2.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B.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全面爆发 C.中国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D.列强纵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发言要求恢复远东局势,要求与会国从物质上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实质说明了各国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3.(2015·高考山东卷)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 7 高考总复习 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一 图二 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时间“1937年”及图一中旗帜和标语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 “1945年11月”“苏军烈士纪念碑”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对日作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合作对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的作用。 答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冷战的兴起,在两极格局之下,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提出了“独立”和“不卷入”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至1955年的亚非会议之前,对大部分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种不结盟政策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用以掩盖这些亚洲国家亲西方或者亲共的事实,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并不愿意接受不结盟的真正存在。 亚非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领导人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亚非会议之后,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有所转变,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不结盟国家的政策是,“如果不与西方结盟,那至少也应该是非共产主义的”。 1961年肯尼迪上台后,他认为现阶段亚洲不结盟国家是否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认为,这些国家是因为要发展才选择不结盟,所以只有帮助它们顺利地获得发展,才能最终让它们与美国站在一起,也才能最终保证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安全。 ——摘编自刘青《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 态度与政策的变化,1953~1963》等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和政策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和政策变化的原因。 解析:(1)据材料“亚非会议之后, 7 高考总复习 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有所转变”和“如果不与西方结盟,那至少也应该是非共产主义的”得出亚非会议前不承认,亚非会议后接受,但不能是共产主义的;据材料“他们认为,这些国家是因为要发展才选择不结盟,所以只有帮助它们顺利地获得发展,才能最终让它们与美国站在一起,也才能最终保证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安全”得出肯尼迪上台后承认并且还帮助它们发展经济。(2)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结盟国家力量的变化、美国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及美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亚非会议前不承认;亚非会议后接受,但不能是共产主义;肯尼迪上台后承认,且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发展。 (2)原因:①美苏关系逐渐缓和;②不结盟国家力量的壮大;③美国对不结盟运动认识逐渐深入;④美国认为两大阵营对抗实质是两条发展道路的竞争。(任答三点即可)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