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鄂市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西周的铜器铭文里有关于周王赐臣下“一田”“十田”“卅田”“五十田”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 士地私有制度形成 B. 分封制按等级授田 C. 诸侯国的力量增强 D. 有固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田”“十田”等是强调“田”是计量单位,这就说明了当时有固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制而非私有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国的力量增强方面的信息,材料主旨是强调“田”是固定的计量单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 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 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C. 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D. 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等可知,西周的做法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3.《左传》襄公二十年记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60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 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 “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 等级制度仍有很强的约束力 D. 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的意思是卿才具有百个城邑,我已经有六十个(再接受六十就超过百个),低等级的人拥有高一等级人的禄位,这是祸乱,下臣不敢听到这些话。这表明下级不敢僭越,说明等级制度仍有很强的约束力,答案为C;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开始形成,A错误;从材料内容不能说明“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B错误;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左转》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实际是土地在家族内部的流转,故选B。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和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实际是家族内部培育自耕农,所以排除D;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范畴,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5.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 A. 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 B. 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 C. 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 D. 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汉代儒学中“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和人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汉儒将天人感应思想融入儒学中,一方面可以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对无限的君权进行限制,发扬先秦儒学“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民族融合的加强,共同民族心理形成,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宗法血缘关系是指家族、宗族内形成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系列宗法关系,与汉儒“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 D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排除。‎ ‎【点睛】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维护汉武帝的集权统治。‎ ‎6.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A. 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 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 《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 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市场垄断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市场管理,不是经 济发达,故B项错误;《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 “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汉代市场管理 ‎7.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学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是儒道相互融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材料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在唐朝时期,故C项排除;D项中的“正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 专制皇权弱化 B. 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 地方吏治废弛 D.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两汉到隋唐,君主专制在不断的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BC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材料指出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是基于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陈子昂“置之以刑”的建议是在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旌其闾墓,嘉其徽烈”是在表彰其仁孝之心,武则天最后的决策表现统治者儒法并用、礼法调和的思想,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可知,铜匦的出现及发展主要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提及对官员的监察,但不是监察制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铜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 A. 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 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C. 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欧阳修为北宋人,诗中描绘的人们追求正当的吃喝享受,而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是南宋的朱熹,因此这种现象并不能表明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于是便有了“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可见商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意识,故B项正确;诗句中描绘的现象不能反映出政府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11.唐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但依靠地方的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1127年,金兵长驱南下,都城东京很快失守,全国统治瓦解,北宋灭亡。据此可知 A. 相比唐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有所削弱 B. 唐朝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 C. 相比北宋,唐朝面临的外敌比较弱小 D. 唐朝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的安史之乱攻占了首都仍然依靠地方的抵抗平定了判乱,而北宋首都失守则标志朝代的灭亡,说明唐朝的地方政府拥有比宋代更多的军队、物资等自主权,正确答案为D;按照中央集权发展趋势,北宋强于唐朝,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唐朝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两个朝代所受外敌力量的大小,C错误。‎ ‎1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佃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 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 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D. 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答案】C ‎【解析】‎ 佛教讲究生死轮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符合佛教思想,C正确;当时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A错误;三纲五常是弱化,B错误;材料不是体现爱情至上理念,D错误。‎ ‎14.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的学术成果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D.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D符合题意。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表述绝对,排除; 材料主旨为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未提及“经世致用”,选项B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 ‎15.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 )‎ 分类 ‎ ‎1686年 ‎ ‎1753年 ‎ ‎1812年 ‎ 全国关税总额 ‎ ‎122.0 ‎ ‎459.6 ‎ ‎481.0 ‎ 运河诸关税额 ‎ ‎61.6 ‎ ‎150.5 ‎ ‎140.0 ‎ 沿海诸关税额 ‎ ‎18.2 ‎ ‎103.2 ‎ ‎177.5 ‎ 长江诸关税额 ‎ ‎37.3 ‎ ‎114.6 ‎ ‎134.7 ‎ 上表主要表明 A. 近代以来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 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 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 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信息,沿海诸关税额和长江诸关税额在不断增长,且超过了运河诸关税额,C项正确。A项不是表格反映的重点;B、D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交通•清代前期的交通•特点 ‎16.《红楼梦》中的贾政是皇帝的岳父和朝臣,而在荣国府内遇有重大事务则由其长兄贾赦决断,这说明 A. 家国一体观念淡化 B. 进步思想影响广泛 C. 君主专制一度削弱 D. 家庭伦理观念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在荣国府内遇有重大事务则由其长兄贾赦决断”反映出在家庭里注重长幼有序,家庭伦理观念至上,答案为D;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观念,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B错误;君主专制从秦朝建立后一直呈现加强趋势,C错误;‎ ‎17.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A. 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 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 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 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类公案小说的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项正确;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要求,A项不选;民众借助小说获得精神慰藉,却无法借助清官达到伸张正义的目的,C项错误;D项“趋同化”之说明显错误。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8.‎ ‎ 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 A. 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 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 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 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清代的驿路 ‎19.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黄埔开设柯拜船坞。到60年代,英美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开设大小船坞近四十家。据此可知 A.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产生 B. 列强对华已经开始资本输出 C. 英国的造船业遍布全球 D. 英国已经顺利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联系所学知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A项。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不断地进行对外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根据材料中的“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和“英美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开设大小船坞近四十家”,可知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故本题选B。材料反映的是来华商船的增多,无法体现英国造船业遍布全球,故排除C项。紧扣材料中的“鸦片战争以后”,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同时,材料强调的是外商在中国投资擅自设立船坞的情况,故排除D项。‎ ‎20.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A. 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 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 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 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国”干脆淘汰,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中立,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B项错误;让其靠边站,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的态度 ‎21.1874—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该案的平反。这说明 A.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 《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 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A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B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作用 ‎22. 据统计,1895一1898年间,(中国)一共报道过76个学会。大约三分之二是由士大夫建立的,按照宣布的目标粗略分类,其中1个学会致力于提倡儒家的教义;30多个学会或是按照新的实用精神研究传统的儒学,或是研究西方科学和翻译西方书籍;15个提倡社会改革;23个试图唤起士大夫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这些学会的出现说明( )‎ A. 清政府废除“立会结杜”的禁令 B. 民族危机下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民族主义在社会上层中间的传播 D. 广大民众的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学会出现的原因,排除;民族危机下经世致用思潮兴起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根据“23个试图唤起士大夫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可知民族主义在社会上层中间的传播,C正确;根据“大约三分之二是由士大夫建立的”可知这些学会大都是知识分子建立的,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主义在社会上层中间的传播 ‎23.晚清时期,学部拟实行大学南北两大部分区计划,然而遗憾的是,并未实现。这一时期的三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皆在北方。这主要是因为 A. 高等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权 B. 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 C. 有限的办学经费收益最大化 D. 大学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晚清时期,政治上依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的三所大学都是官办的,按照封建官僚体制来管理,所以南北分部无法实现,只能都在北方。所以A符合题意; 按照实际情况,晚清时期南方经济比北方更发达。所以B不符合题意,排除; 三所大学为封建官办,经费由政府负责,教育行政上也实行中央集权才使得分部无法实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不选;中国大学教育在晚清时期才刚刚起步,尚未改革。所以D不符合题意。‎ ‎24.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而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答案】A ‎【解析】‎ ‎“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说明辛亥革命从推翻满族统治的角度持赞同态度,对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显然不赞同,故A正确;B与材料后半部份意思相反;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主要是推翻清王朝,故C错误;辛亥革命建立的是临时政府,故D错误。‎ ‎25.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 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 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 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 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说明革命具有坚定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故选A。优越性、跳跃性和建设性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6.下列是1912年12月颁布的学制课程表(单位:课时/周)‎ 材料中科目的设置反映了 A. 儒学地位彻底动摇 B. 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C. 国民法治意识增强 D. 清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课程表包括文化科、手工、体操、音乐等15个门类,说明当时注重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答案为B;国文主要是儒学,所以A错误;开设法制经济课程,并不能表示国民法治意识增强,C错误;‎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标志清政府统治结束,D错误。‎ ‎27.袁世凯当政后,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据统计,从1912年到1916年间,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说明 A. 北洋政府仍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 B. 北洋政府采取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措施 C. 北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社会风气 D. 北京政府注重依法推进民族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6项之多”可知这些法规有利于推进实业发展,顺应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潮流,即顺应了时代发展,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民主性质,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改进,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族经济的发展,D错误。‎ ‎28. 1924年底,孙中山在日本神户高等女校发表演说,认为欧洲文化是用科学与武力使人屈服的霸道文化,而亚洲文化是以仁道和道德感化对手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好过霸道文化。这反映了孙中山 A. 意在用中国传统理念诠释西方文化 B. 民族主义思想蕴含反对帝国主义内涵 C. 力图用亚洲主义理论对抗西方霸权 D. 已经完全与新文化运动阵营走向对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孙中山认为“王道文化好过霸道文化”,但没有提出用亚洲文化诠释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由此可知,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亚洲文化是王道文化、王道文化好于欧洲的霸道文化的目的是反对西方霸权。故选C。孙中山的亚洲主义理论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结合新三民主义的知识背景,分析题干中孙中山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29.‎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 A. 毛泽东的路线并不被共产国际认同 B. 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 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D. 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时间和“苏区”和对苏区的否定,可以判断出,毛泽东在苏区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遭到了批判。A正确;苏区工作坚持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却遭到中共中央的批判,B项错误;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极力批判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C项错误;中共中央贯彻共产国际的主张对当前苏区行之有效的工作进行否定,D项错误。‎ ‎30. 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 A. 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C. 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之;C项并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根据材料更无法看出“战略调整”的 意思;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众多银行金融机构迁入上海,既是上海在金融方面相对于经济地区的优势条件所致,也进一步加强了其金融巾心地位。所以答案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 ‎31.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战 ‎32.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A. 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B. 是中国第五战区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D.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辎重队的战役,与材料中朱德不符,故A项错误;在徐州会战中,并未有朱德的参与,故B项错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指的国民党组织的淞沪会战,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是指,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与材料中卫立煌的说话一致,故D项正确。‎ ‎3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真诚合作,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由此可以看出 A. 参议会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B.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缺少监督机构 C.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多党派的联合政权 D. 陕甘宁政府是全国抗战的最高领导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这说明边区的参议会是陕甘宁边区最高权力机关,答案为A;材料内容是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府,没有提到监督机构,并不能说明缺少监督机构,B错误;材料体现与各党派的合作,并不是多党联合,C错误;D说明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34.‎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 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 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 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等,材料主旨,即“肯定国民政府的作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始终密切合作”,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作用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要把握住两个战场与两条抗战路线的相互配合。具体,即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以及全民抗战路线;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与片面抗战路线。其次,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里面,要肯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再次,关于国民政府的抗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传统革命史观的影响,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 ‎35.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答案】A ‎【解析】‎ 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反映了国民革命期间的史实,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故B项排除。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属于新中国建立后,故D项排除。‎ 点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36.一般认为,“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但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军事实力一直未能实现对日逆转 B. 政府长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国内亲日派力量对日本一直心存幻想 D. “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国民党才对日宣战,说明虽然抗日,却没有宣战,就是静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答案为D;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布抗战自卫声明书,开始抗日,A不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B错误;国内亲日派力量在国民政府并没有占上风,C错误。‎ ‎3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38.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以判断是国美在1946年发动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与重庆谈判在时间上不合,故A项排除;材料所述发生在挑起内战之后,故B项排除;“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是对材料中省略号前半部分的分析,故C项排除;材料中“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因此在此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39. 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己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 减少财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 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C. 精简行政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 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中“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结合1946年的背景”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初期, 明显是发展边区经济的原因,故D项正确;A中改善干群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B中发扬民主作风材料中没有体现;精简行政人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40.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 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 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 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D. 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以排除A;材料的提法有利于营造经济建设的国内环境,但无法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的政策,排除B;材料和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三大改造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 ‎【名师点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41.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粮食供应的制约 B. 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 C.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D. 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8年,由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激增,所以造成城市粮食供应受到影响,所以对城市人口加以限制,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与题目信息不符,故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主要强调农村经营方式的集体化,与限制人口迁移无直接关系,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人和粮食的矛盾,所以限制人口迁移,该项说法不符史实,故D错误。‎ ‎42.电影《细细的红线》中有一句话:“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1956年的中国是个理性十足的国家,1958年的中国是个激情澎湃的国度。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国际局势恶化激发国内建设热情 B. “以阶级斗争为纲”主导政治生活 C. 两极对峙格局确立影响政府决策 D.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政策,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苏联赶超英美策略的提出,也就是国际形势的恶化激发了国内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为A;B发生在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的建立,C错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43.历史爱好者杨宁在一次藏友的交流会上得到一张上面盖有“洛阳市制粉合作作坊”公章的股票凭证(如图)该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 A. 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导致了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反映了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D. 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 年,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私营资本家将企业与国营企业合作得到股票,获取股息,后来政府逐渐将资本家的股票收购,这就体现了三大改造中的赎买政策,答案为C;从材料中的股票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是‎1956年1月1日,所以不是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A错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并没有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是三面红旗,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来分析。‎ ‎44. ‎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 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 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 “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 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从题干时间“1978年5月”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材料“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行为进行了批判”“ 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说明国家政策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从“自留 地”“社员”等关键词能判断题干中主要是说的农村地区。分析选项,A 项正确;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B ;“姓社姓资” 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故排除 C ;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向全国是在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背景 ‎45.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A. 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 B. 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 C. 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 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可以看出,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导。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生质变;当时仍然是以计划为主导,而不是以市场为主导,排除C项;D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排除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开始转变 ‎46.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城市职工开办“个体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C项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D项错误。‎ ‎47.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A. 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 C.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D. 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地城市改革采取的是先放权,给予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推动经济变革,然后再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改革先推动经济领域改革,后进行上层建筑改革,前者对后者起到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经济的宏观调控,A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经济改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的关系,并不能体现改革的方向是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B项错误;中国经济改革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不是经济与政治同步进行,C错误。‎ ‎48. 下面是新时期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赢得国际认可 B. 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与机制创新 C. 中国外交政策由“不结盟”回归“结盟”‎ D. 冷战时的外交烙印被世界各国遗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赢得国际认可”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图片中“多边外交”“准联盟外交”“传统国家”信息说明中国外交观念的变化,故B项正确;新时期中国是不结盟,故C项错误;被世界各国遗弃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第Ⅱ卷 ‎4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13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首先,16至18世纪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向西欧。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西欧诸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开采和掠夺了大量金银。‎ 其次,白银大量从欧洲流向中国。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欧洲,促使金银编制,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等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变化和原因: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国走私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贫困;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基础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快了清政府的衰败;清政府被批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资金外流,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可见,白银流向有二:一是16至18世纪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向西欧。二是白银大量从欧洲流向中国。原因要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作答。‎ ‎(2)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 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白银外流”可见白银是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影响要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记得巨变作答。如: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国走私中国出现贸易逆差。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基础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快了清政府的衰败;清政府被批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资金外流,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 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 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庙学合一”的官方儒家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官员的摇篮。‎ 信息三孔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 历代帝王尊孔,重视修建孔庙祭孔,祭孔是国家礼制;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 信息四地域由曲阜到全国再向海外传播孔庙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在全国普遍建立,巩固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孔庙在海内外的建立,源于孔子文化向外传播;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观点依据材料中提取“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或者“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以及“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归纳回答;论证可结合儒家思想变化从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等方面分析。‎ ‎【点睛】探究开放型非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解答。 ‎ ‎2.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3.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型。‎ ‎4.‎ 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的专利制度包括两类:一是茶盐酒矾的专利,一是金银坑冶和货币铸造的专利。宋初,茶盐酒矾的专利,是由茶、盐等户进行的。官府把这类产品加以控制,转由大商人销售而获利。宋立国以来对这类专利控制得极为严厉,私自煎盐三斤、酿酒三斗、造十五斤或炼矾十斤的,都要处以极刑。虽然如此,因为官府管理不好,茶、盐等质量低劣而价格又昂贵,极刑并不足以制止私贩和私造。王安石当政期间指出:仰赖巨商卖茶,有害于一般茶户和消费者,亦有害于封建国家,徒使少数巨商攫取厚利,因此王安石竭力支持官收茶税、“民自贩运”的做法。熙宁七年,王安石将川茶加以征榷,茶息初定为四十万贯,后增至百万贯。盐专利主要的办法:出笼的盐钞有一定数量,设置钞场“平买”盐钞,市易司用市价收买旧钞,由此稳定钞价。矾专利于熙宁年间废除承买制,全由官府经营。熙宁六年,矾利增加到183100贯。在金属采炼的专利上,变法派不主张国家加强对采冶部门的控制。同时还发布了放宽铜禁的敕令,许可民间自由制作铜器物,并予以免税。变法派还广泛采用了矿税实物征收制,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矿税税率,冶户可以将其余生产物出售。货币的铸造则全由国家设置的钱监进行。‎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两类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专利制度的影响。‎ ‎【答案】(1)在茶盐酒矾的专利上政府的作用日益加强和扩大,商人的活动缩小或者被排除;在金银坑冶和货币铸造的专利上政府放松对其控制,允许冶户参与其中。‎ ‎(2)保证了政府的专利;抑制了大商人攫取高额商业利润;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茶业、盐业的发展;便利了金属采炼和制造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向金属采冶和制造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中“王安石竭力支持官收茶税、‘民自贩运’的做法。”、“设置钞场‘平买’盐钞,市易司用市价收买旧钞,由此稳定钞价”、“矾专利于熙宁年间废除承买制,全由官府经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茶盐酒矾的专利上政府的作用日益加强和扩大,商人的活动缩小或者被排除。依据材料中“在金属采炼的专利上,变法派不主张国家加强对采冶部门的控制。同时还发布了放宽铜禁的敕令,许可民间自由制作铜器物,并予以免税。”、“变法派还广泛采用了矿税实物征收制,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矿税税率,冶户可以将其余生产物出售。货币的铸造则全由国家设置的钱监进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金银坑冶和货币铸造的专利上政府放松对其控制,允许冶户参与其中。‎ ‎(2)依据材料中“仰赖巨商卖茶,有害于一般茶户和消费者,亦有害于封建国家,徒使少数巨商攫取厚利”、“王安石竭力支持官收茶税、‘民自贩运’的做法。”、“设置钞场‘平买’盐钞,市易司用市价收买旧钞,由此稳定钞价”、“同时还发布了放宽铜禁的敕令,许可民间自由制作铜器物,并予以免税。变法派还广泛采用了矿税实物征收制,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矿税税率,冶户可以将其余生产物出售。”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保证了政府的专利、抑制了大商人攫取高额商业利润、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茶业和盐业的发展、便利了金属采炼和制造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向金属采冶和制造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宋代专利制度的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