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5讲选择题题型突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5讲选择题题型突破学案

专项篇/第5讲 题型突破 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一 背景、原因类 ‎[题型特点]‎ 原因类是高考历史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最常见的问法就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什么”。一般而言,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条件、因素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重客观性(外因),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内因)。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1.限定性的设问,如某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客观/主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某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根本/主要/客观/主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解题技巧]‎ ‎1.历史背景的思考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以从国际、国内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2)历史背景可以从国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3)经济背景方面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归纳。‎ ‎(4)政治背景方面可以从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归纳。‎ ‎(5)文化背景方面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归纳。‎ ‎2.历史原因的区分 ‎(1)根本原因:主要从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 ‎(2)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方面进行思考。‎ ‎(3)客观原因(外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主要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典例1  (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解析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典例2  (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逐渐推广,但并未普及,B项错误;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项错误。‎ ‎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此书与《诗经》《春秋》一同成为儒家经典,其共同原因是(  )‎ A.历史记录蕴含悠久传统 B.帝王言行体现出君为臣纲 C.文学表达便于文化传播 D.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可知,敬德和重民是《尚书》的思想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春秋》皆体现对德与民的重视,随着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尚书》《诗经》《春秋》成为儒家经典,故选D项。《诗经》是文学作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为臣纲,排除B项;《尚书》是历史文献集,不是文学作品,C项错误。‎ ‎2.(2019·山东聊城二模)“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以投奔他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士人们要么放弃功名欲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压抑自我的人格尊严,在这两难面前,选择后者的是多数。”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 A.民间私人讲学兴起 B.世卿世禄制的废除 C.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D.汉代察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选官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选官权掌握在天子手里,士人为了功名,不得不迎合皇权需要,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人讲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逐渐废除,排除B项;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是材料中天子独揽选官权的影响,排除C项。‎ ‎3.(2019·湖南六校联考)“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族受汉族影响,葬俗有所改变,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2019·湖南长沙模拟)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C.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D.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初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朝廷重视科举选官和文官治国,进而推动进取政风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不断完善的信息,并且设问要求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现象本身,排除A项;理学被统治者推崇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影响政风,与D项说法无关,排除。‎ ‎5.(2019·四川绵阳三诊)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 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故选D项。A项结果是国际市场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排除;B、C两项“农耕繁荣”“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6.(2019·江苏4月模拟)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从事海外贸易活动,阻碍了中国和外国的往来,材料“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表明康熙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放宽,这推动了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并非上海一地发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鼓励,排除D项。‎ ‎7.(2019·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选C项。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项;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排除B项;D项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排除。‎ ‎8.(2019·安徽江南十校二模)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还有些人干脆以“竞存”“适之”‎ 等词汇给自己或家中子弟取名。据统计,在短短的十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主要是因为(  )‎ A.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B.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进化论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知识分子力图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 C 解析 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戊戌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严复的《天演论》以宣传进化论为核心,适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需要,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知识分子在进化论传入和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是进化论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9.(2019·湘赣粤六校联考)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选C项。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过浅无关,排除D项。‎ ‎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不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而且新的产业相继产生,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台阶”出现的原因是(  )‎ A.受到了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故选C项。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与材料“中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不符,排除D项。‎ ‎11.(2019·山东德州二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经过剧烈转变,革命阵营的阶级分化已经结束,现在是“两个完全独立互相仇视而不可调和的营垒相抗衡”,强调“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完成中国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据此判断,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 A.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D.重庆谈判即将举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两个完全独立互相仇视而不可调和的营垒相抗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完成中国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农的民权独裁,两个独立而仇视的营垒指的是国共两党,说明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故选B项,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可能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C项错误;重庆谈判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没有破裂,D项错误。‎ ‎12.(2019·九州之巅合作体三联)1937年3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共匪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而到8月1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这种变化根源于(  )‎ A.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 B.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剧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推动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中日民族间的矛盾成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放下成见,一致抗日,故选B项。此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实力大损,A项错误;C项不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原因,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代表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排除D项。‎ ‎13.(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方针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见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选A项。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 ‎14.(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29年,毛泽东教育党员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978年,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兴起。真理标准问题还需要再次大讨论是因为(  )‎ A.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所坚持的思想路线 B.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 C.当时社会正在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D.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实事求是的实践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徘徊时期,出现了“两个凡是”思想,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故选B项。A项中“一直”错误,排除;当时“文革”已经结束,排除C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之前,排除D项。‎ ‎15.(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 D.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答案 D 解析 ‎ 希腊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对降低即经济地位的降低决定的,故选D项。这一变化与公民范围变化无关,排除A项;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女性地位降低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 ‎16.(2019·云南昆明三模)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答案 A 解析 之所以在不同时期表现的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故选A项。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反抗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口、地形、面积都是次要因素,排除C、D两项。‎ ‎17.(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1813年英国人民反对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斗争取得胜利,1823-1825年英国政府进行改革,与大批国家订立互惠条约,把关税降低到20%,并于1825年废除了技术出口禁令。促成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因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议会改革的持续推进 ‎ C.自由主义的兴起 D.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步推行自由贸易,因此,促成材料现象的根本因素在于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为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18.(2019·重庆三诊)苏俄(联)的欧洲部分在1917-1940年间,平均每年建成7-8座新城市,其建立大致都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应对西部地区严重的战争威胁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改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需要 D.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答案 D 解析 ‎ 材料表明该时期苏俄(联)欧洲部分的新建城市的建立具有计划性,结合所学可知,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苏俄(联)进入斯大林统治时期,所以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故选D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排除A、B两项;苏俄(联)城市的增多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改变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情况,排除C项。‎ ‎19.(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方向的社会背景是(  )‎ A.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逐渐加强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 D.结盟对抗成为冷战的主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方关于国家边界的学说遭到广泛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并逐渐加强,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日益凸显,故旧的国家边界学说遭到质疑,故选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旧的国家边界学说遭到质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原有国家边界的模糊,而非多极化强调的各力量的差别,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冷战时期的结盟对抗,排除D项。‎ ‎20.(2019·湖南名校联盟模拟)“(西方危机是)在民主制度下左右两派都要为老百姓说话的结果,民主制度下老百姓对左右两派都是只喜欢一半的,左派上台,老百姓就寄希望于他们增加福利,但是不希望他们增税,右派上台,老百姓就寄希望于他们减税,但是不希望他们减福利。因此左派上台以后福利增加了,但是税收增加很困难,右派上台税收可以减,但是福利不能减,这么一来一回折腾了几次,国家肯定就要破产。”这表明,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经济困境,根源在于(  )‎ A.社会福利制度的拖累 B.左右两派的权利争夺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下,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的经济危机和困境,所以这是由于西方民主制度所导致的。故选D项。A项不是根源,B、C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题型二 结果、影响类 ‎[题型特点]‎ 结果、影响类试题涵盖的知识点多,概括性强,既有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还有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影响,知识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解题技巧]‎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作用是对事物产生的最终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改变人或事物的行为、思想、性质等。作用和影响有部分相同但作用更强调当时,影响还包括深远。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作用、影响有时也表述为意义。‎ 典例3  (2019·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胀”危机,新形势下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上台之后却继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样只能加剧经济恶化,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A项正确。“滞胀”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危机加剧,不利于物价的下降,B项错误;“滞胀”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经济危机加剧,通货膨胀加剧,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未放弃经济自由,D项错误。‎ 典例4  (2019·全国卷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并且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等,体现了中央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经济,排除B项;C项“完善了”‎ 表述绝对,此时农村改革才刚刚开始,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排除D项。‎ ‎1.(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西周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  )‎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 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 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 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可得出周王室加强了对东部的控制,故选C项。西周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并没有东移,排除A、B两项;“有效防止”表述有误,排除D项。‎ ‎2.(2019·安徽蚌埠一质)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旨在(  )‎ A.使酿酒业获得健康稳定发展 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 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 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粮食是酿酒业的原料,酿酒业发达会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税收。秦朝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故选D项。材料举措限制了酿酒业发展,排除A项;贪腐之风难以杜绝,排除B项;材料举措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C项。‎ ‎3.(2019·吉林长春质监四)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代的“过官”制度(  )‎ A.削弱皇帝权力 B.规范权力使用 C.加强中央集权 D.降低决策效率 答案 B 解析 ‎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选定后,要经过门下省审核,由于增加了审核程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官员权力的使用,故选B项。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排除D项。‎ ‎4.(2019·广东二模)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  )‎ 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 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的政策,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对宗室成员从政政策的调整,重点不在维护科举制程序的公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宗室的从政政策的调整,没有扩大平民入仕的机会,排除C项;材料措施促使宗室子弟“融入士大夫群体”,并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排除D项。‎ ‎5.(2019·河南“领军计划”测评)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答案 B 解析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选B项。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产生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排除C项;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排除D项。‎ ‎6.(2019·云南昆明二模)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 A.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B.朝贡贸易逐步解体 C.外贸由入超变出超 D.货币流通受到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573年”(明朝后期)、“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使中国的货币发生变化,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选D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导者是西班牙人,不会使中国的远洋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是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其他时期的贸易情况,不能推出中国贸易的变化,排除C项。‎ ‎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两汉以后,各封建中央政权往往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如西汉十三部州刺史、唐朝前期的十道采访使和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据此可知,这些设置(  )‎ A.有力地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 B.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 D.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 答案 B 解析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秦朝的郡监御史和宋代的州通判,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而后者独立于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可以减少地方行政官员的干扰,有利于发挥监察职能的制约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A项表述夸大了监察官员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地方监察体系,不能说明形成了完整的监察体系,D项错误。‎ ‎8.(2019·河北保定二模)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的“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清初建立起来的‘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 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可以看出,中国贸易开始采用西方商业制度,这反映了中国近代贸易国际化趋势,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国近代化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9.(2019·河南“领军计划”测评)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 A.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B.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C.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 “上谕”等放在前面意在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上传”的信息,排除A项;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放在靠后位置,无法说明其意图是“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排除B项;C项自身正确但不能解释为何这样排版,排除。‎ ‎10.(2019·河南新乡三模)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说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意图用社会主义注重民生的思想来对中国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补充与发展,防范大资本家的发生,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动员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腐朽,排除D项。‎ ‎11.(2019·河南郑州三模)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可以看出,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得以增强,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2.(2019·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说明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2019·安徽六安一中模拟)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 A.保证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体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时间“1953年10月”可知,当时是“一五”计划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实行‘统购统销’制度”‎ ‎,而且还将范围由粮食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保证,故选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人民公社体制是1958年建立的,排除D项。‎ ‎14.(2019·广东六校三模)1984年7月,中国第一只股票——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试营业。股票市场的诞生、兴起(  )‎ A.促进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 B.有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 D.标志着中国迈向现代化资本市场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股份制,因此中国股票的发行和证券交易所的营业有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故选B项。材料与金融体系无关,排除A项;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公司种类,与公司性质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夸大了刚起步的股市的作用,排除。‎ ‎15.(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调)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由此城邦(  )‎ 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D.发放工资和津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城邦实行的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其突出特点是由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对全体公民进行监督,故选B项。陪审法庭的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不是弹劾制度,陪审法庭、公民大会以及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都不能制约政治斗争,也不能“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排除A、C、D三项。‎ ‎16.(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罗马人坚持公民法专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适用于外国人或异邦人。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说明涉外案件已极纷繁,须由专职处理,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这一变化有利于(  )‎ A.罗马对外进一步交往和扩张 B.罗马人更好地维护罗马特殊利益 C.罗马共和国捍卫公民政治权 D.当时万民法较快取代公民法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可知,罗马在外事处理上有专门的机构和规范,这有利于罗马对外交往和扩张,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外事,不是针对罗马人,排除B项;“公元前242年”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只是外事规范,还未形成万民法,亦不能得出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D项。‎ ‎17.(2019·山东青岛二模)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是1600年由英国王室亲自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当时有个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  )‎ A.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来看,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人们的投资热情,故选A项。这一制度与王室地位没有关系,排除B项;这一制度没有涉及财产的所有制,排除C项;这一制度明确了投资者的责任,与建立大工厂制没有关系,排除D项。‎ ‎18.(2019·福建泉州二模)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  )‎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利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C.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故选B项。材料中仅涉及了公民选举权的规定,不能据此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实现,排除A项;这一规定是对公民选举权利的保护,与州政府的权威无关,排除C项;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排除D项。‎ ‎19.(2019·陕西宝鸡二模)苏俄《土地法典》在确认土地国有的同时,重申农民有选择合作社、公社、独家农田等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允许农民在遭灾或劳动力不足时临时转让土地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旨在(  )‎ A.保证前线粮食供应 B.修补巩固工农联盟 C.革除集体农庄弊端 D.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在确认土地国有的同时,重申农民有选择合作社、公社、独家农田等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允许农民在遭灾或劳动力不足时临时转让土地使用权”可知,苏俄为了缓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修补巩固工农联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土地政策,故选B项。余粮收集制保障前线粮食供应,排除A项;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集体农庄,排除C项;十月革命后,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 ‎20.(2019·山东四校联考)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涌进苏联。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西方文化优越 B.维护英美同盟关系 C.促进世界青年团结 D.推动摇滚音乐传播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涌进苏联”可知,美国要用西方流行文化影响苏联青年一代,彰显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故选A项。材料无关英美同盟,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促进世界青年团结,排除C项;推动摇滚音乐传播是客观效果,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题型三 现象、本质类 ‎[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史学认知能力,即通过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点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解题技巧]‎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象是客观对象的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假象是指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我们一定要审清题意,明确材料所围绕的中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及其特点(阶级属性、社会阶段等)来分析,区分清楚现象、表象、假象,从而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和干扰项,透过现象看本质,选出正确的选项。‎ 典例5  (2019·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A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C项错误。‎ 典例6  (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结合材料时间信息“1947-1948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A项错误;美国执政者依然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精神,并未改变和重塑,C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援助,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项错误。‎ ‎1.(2019·河北示范高中联考)“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一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 B.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 C.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 D.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 答案 D 解析 材料“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一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对农民的户籍控制,体现了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民与贵族的关系,排除A项;农民并不是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排除C项。‎ ‎2.(2019·青海西宁联考)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 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 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为防止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甚至割据称雄举兵内向,汉王朝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如为限制王国军事力量,汉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即材料“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说明这一时期地方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故选C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农耕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3.(2019·河南郑州检测)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 A.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B.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 C.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D.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士人们“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可以看出礼法的松弛,表明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书法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士人风气对书法的影响,并不是说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B项错误;“人文精神”概念太过广泛、笼统,追求个性固然是一种人文精神,儒家的民本、德治和仁政等也是一种人文精神,D项错误。‎ ‎4.(2019·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  )‎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C项。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排除A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排除D项。‎ ‎5.(2019·吉林三模)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  )‎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答案 C 解析 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说明宋代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人口自由流动,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故选C项。租佃关系普遍化是宋代不抑兼并的结果,A项错误;宋代社会管理并非无序,事实上,政策的松驰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2019·河北唐山一模)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 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厂卫机构对人民实行特务统治,厂卫参与司法,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法制秩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反映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传统司法体系仍然存在,并未崩溃,B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明代朝局民政混乱,C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D项错误。‎ ‎7.(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坞壁主”“宗主”等族权组织的形式。宋明以后,族权形成了严密的、固定的组织形式,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族长等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这一历史趋势表明(  )‎ A.政权和族权逐渐分离 B.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对地方管控不力 D.宗法伦理传承不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族权组织的形式”“宋明以后,族权形成了严密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可知,宗法伦理制度的持续传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贵族政治”,排除B项;宗族管理并不属于地方管控范围,排除C项。‎ ‎8.(2019·湖北武汉5月训练)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道:“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 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等信息可以看出,人们反对修铁路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传统观念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学传入与民族工业的关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排除D项。‎ ‎9.(2019·云南昆明三模)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 A.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B.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C.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D.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可以看出张之洞对西方议会政治制度的认可,故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张之洞与清末新政无关,排除D项。‎ ‎10.(2019·广东茂名二模)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中可以看出,胡适认为,在非民主社会,学生参与政治具有民主的意义,学校可以成为表达公共意志的议会之替代物,这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反对革命道路,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1.(2019·江苏4月模拟)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选C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两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2.(2019·江西南昌二模)1938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颁布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严禁庄头剥削,大粮、小粮、小租、送工等额外附加,一律禁止。高利贷一律禁止。租斗以通用公斗为准。该条例表明(  )‎ A.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B.土地革命持续推进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封建剥削遭到禁止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38年的时间,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减租政策,可以看出中日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土地革命,排除B项;抗战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排除C项;“禁止”一词有误,排除D项。‎ ‎13.(2019·河北唐山三模)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 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在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排除B项;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14.(2019·湖北八校二联)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体现了社会管理制度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不断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调整,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排除C项;农村改革的任务并未完成,排除D项。‎ ‎15.(2019·云南昆明三模)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利克里。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入人心 B.军事将领更易受罚 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表明雅典民主政治深入人心,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2019·湘鄂十二校二调)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 A.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B.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D.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故选A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 ‎17.(2019·晋冀鲁豫中原名校三联)16世纪的意大利无论是相关《新约》的“基督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还是《旧约》的“上帝创世”“上帝的最后审判”等,均出自基督教《圣经》的内容,并占据着文艺复兴艺术的绝大部分版面。这主要表明(  )‎ A.作品对人生寄予美好的期望 B.天主教的权威未遭冲击 C.新旧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 D.自然科学尚未出现突破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16世纪的鼎盛时期,宗教题材在杰出的艺术作品中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思想禁锢密切相关,因而体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鼎盛时期,天主教的权威受到了冲击,B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8.(2019·西南名校联盟4月模拟)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讲述了一位面粉商如何被两个爱慕虚荣的女儿穷尽了一生的财富。大学生拉斯蒂涅初见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会却险被逃犯伏脱冷陷害等情节。这说明《高老头》(  )‎ A.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B.抨击封建社会专制 C.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辉煌 D.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材料中的“一位面粉商如何被两个爱慕虚荣的女儿穷尽了一生的财富”“大学生拉斯蒂涅初见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会却险被逃犯伏脱冷陷害”等情节也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现实的体现,故选A项。法国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抨击的是资本主义,不是封建专制,这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来,排除B项;法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不是由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开启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个情节都充满现实主义色彩,排除D项。‎ ‎19.(2019·山东德州二模)19世纪30年代,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在一次庆典中,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 C.专制王权曾一度出现复辟 D.君主立宪制仍在发展之中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没有完善,依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故选D项。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已经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只是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国王的影响力,而不能体现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能体现这一时期国王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不能说明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排除B项;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已经不是专制制度,且没有复辟过,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王权复辟,排除C项。‎ ‎20.(2019·福建泉州二模)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二战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规定对西德进行民主改革,恢复西德经济,将西德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体现了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资本主义阵营协同对抗苏联,故选D项。欧洲战后走向一体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7月,排除C项。‎ 题型四 图片、表格类 一 图片类 ‎[题型特点]‎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历史照片、美术作品和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解题技巧]‎ 解答这类选择题: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备选项:一要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三要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二 表格类 ‎[题型特点]‎ 以大量的数据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的变化、原因、特征及趋势。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 ‎[解题技巧]‎ ‎(1)读图表文字,要善于从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中摘取关键信息,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 ‎(2)表格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加一加,减一减,除一除”,即不仅要看具体的数据,更要注意数据之间的比较。“加一加”可以看出某一类或某阶段事物发展的状况,“减一减”可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增长还是下降,“除一除”可看出增长或下降的幅度、所占的比重。比较时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各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增加还是减少。计算各时段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等,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坐标轴图、柱状图、饼形图是图表的变化,比表格更直观,读图难度也相对较低:坐标轴图重点看曲线大致的走向和上下波动的幅度、频率;柱状图在分析变化时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饼状图要重点分析图中各要素所占比例及反映的问题。‎ ‎(3)对原始数据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材料出发,从信息分析,也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解答,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课本上已有的结论,形成被动的思维定势。因为试题提供的图表数据和信息往往是新材料、新情境、新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图表材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典例7  (2019·全国卷Ⅲ)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 解析 1953年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幅年画正是适应了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宣传需要,D项正确。此年画属于写实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53年,此时中国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不能说“参与社会主义生产”,B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C项错误。‎ 典例8  (2019·全国卷Ⅱ)‎ 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1.(2019·广东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反映出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再到篆书中的“丁”,可以体现文字由繁到简单,但由篆书“丁”分化出“钉”字则无法体现这一趋势,排除A项;商朝甲骨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因而C项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书法在东汉末年才成为一种艺术,排除D项。‎ ‎2.(2019·江苏4月模拟)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答案 A 解析 《弋射收获图》反映的便是狩猎、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技术的发展,排除B、C两项;D项是商周时期的,排除。‎ ‎3.(2019·北京海淀适应性练习)下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  )‎ A.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 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 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草市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伴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北宋中期的新兴经济中心两浙等路的草市分布较为密集,故选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路草市分布不平衡,因此各地商业发展水平不平衡,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草市繁荣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草市的分布情况,并未涉及宋室南迁,排除D项。‎ ‎4.(2019·皖南八校三联)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 年份 人口 ‎(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 ‎(百万公顷)‎ 粮食单 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从得出,排除D项。‎ ‎5.(2019·西南名校联盟4月模拟)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形成比较合理经济结构 B.中国的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D.西方加大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情况”可知,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2019·云南昆明三模)‎ ‎1943年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 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 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反映出抗日根据地政治建设的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共取得了抗战领导权,排除A项;土地政策与政权建设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是在1937年,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统一战线,边区政府吸收了很多的民主力量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故选D项。‎ ‎7.(2019·湖南百万大联考)下面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项,选D项。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B项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项错误。‎ ‎8.(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 A.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故选A项。图表信息无法体现农业发展受到技术更新速度的制约,排除B项;C项表述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的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变动,不能体现农业实际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排除D项。‎ ‎9.(2019·天一大联考)下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A.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50-1900年德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逐渐增大。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这一时期农业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且仅凭就业人数无法得知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的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的变化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劳动力就业率,排除D项。‎ ‎10.(2019·安徽芜湖5月模拟)下表是1913年至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全世界100%),其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B.苏联未受经济危机任何影响 C.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D.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渐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故选C项。A项无法解释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现象,故排除;苏联抓住有利时机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了工业建设的发展,B项说法错误;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D项。‎ ‎11.(2019·安徽江南十校二模)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柱状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年),纵坐标表示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根据柱状图,下列选项关于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五十年代增长得益于中央下放经济管理权 B.七十年代最大得益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C.出现两次负增长源于世界性石油经济危机 D.总体上的波动变化源于苏联经济模式变革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虽然没有突破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但是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并给企业部分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取得了一定成效,故选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一度成为超级大国,此时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项错误;第一次负增长是在赫鲁晓夫统治后期,第二次负增长是在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两次改革的失败都引起经济的衰退,与世界1973年石油危机都没有关系,C项错误;此时期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是斯大林模式,不存在根本性变革,D项错误。‎ ‎12.(2019·湖南衡阳三模)下表为20世纪不同时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统计表。‎ 国别 ‎1901-‎ ‎1925年 ‎1926-‎ ‎1950年 ‎1951-‎ ‎1975年 ‎1976-‎ ‎1999年 美国 ‎3人 ‎26人 ‎69人 ‎95人 德国 ‎22人 ‎25人 ‎10人 ‎13人 英国 ‎11人 ‎18人 ‎27人 ‎9人 法国 ‎12人 ‎5人 ‎5人 ‎5人 这表明美国(  )‎ A.主导资本主义世界 B.逐渐成为科技中心 C.利用科技发展经济 D.操纵诺贝尔奖评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不同时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中,美国人由列国中最少发展为稳居榜首,显示了科技中心的转移,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