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九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宜春九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 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 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 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以“兼爱”“尚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多样化,排除。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尊卑等级,维护贵族利益,未体现选贤任能,故排除C。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燔诗书,游学之人 【答案】A 【解析】 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项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项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选择题。首先要从图中找出有线信息,比如“战国时期”、“ABCD”四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4.电影《墨攻》讲述了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梁城的故事,当时梁城正遭遇赵国十万大军围困。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原先地位低“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即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也在变化,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题干《墨攻》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墨家不可能无法办私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受到重用,“士”阶层开始崛起,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犁牛耕,因此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5.秦朝“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百姓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这一变化 A. 完全符合近代自由主义思想 B. 造成经济的混乱无序 C. 致力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抑商政策和汉初“无为”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由题干材料“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和宽舒的政策,放宽了对私商的管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存在着本质区别,A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所述的汉初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造成经济的混乱无序,故B选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而不是致力于增加财政收入,故C选项错误。 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7.“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 蔑视权贵与礼教 B.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C. 开创文化新格局 D.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说明孔子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因袭与创造,B正确。孔子思想有维护传统制度特点,A错误。孔子时代并不是文化新格局,C错误。孔子极力维护社会等级制度,D错误。 【点睛】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B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D项错误。 【点睛】“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9.《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0.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B. 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C. 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D. 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宣扬“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不是用法家思想取代仁政学说;C选项错误,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而非君权至上;D选项错误,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的是宋明理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 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 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A. 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 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 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这种现象体现出儒佛道三者之间互相吸收学习,体现了文明之间的融合,故C项正确;东汉末年,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文化心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教之间互相学习吸收,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 13.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朝廷赐朱熹谥曰: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赐给朱熹谥号和从祀孔庙的做法说明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等于孔孟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应该指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赐谥号、从祀孔庙”的意义,学生应该联系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的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区别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概念。 1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 15.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6.朱熹很强调“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从静处体悟,在事上磨练”“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们的这些主张说明 A. 宋明时期道德沦丧的现实 B. 超凡入圣是古人的总目标 C. 理学心学在世界观上迥异 D.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说明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故D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理学重振儒学,强调道德修养,没有道德沦丧,故A错误。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表明儒学强调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超凡入圣,故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心学均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故C错误。 17.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的“童心”论、袁宏道的“性灵”说、汤显祖的“至情”说、黄宗羲的“自私自利”论、顾炎武的“怀私常情”论等,这些主张 A 推动了社会转型 B. 彰显了个体价值 C. 否定了君主专制 D. 超越了儒学范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主张都充分地展现个人欲望,追求个性解放,彰显了个体价值,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主张并没有推动当时社会转型,A项错误。有的思想主张并不是直接针对君主专制的,排除C项。这些思想主张仍局限于儒学的范畴内,D项错误。 18.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 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 C.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 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所以,其决定性原因正是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故C项符合题意;两者均是地主阶级代表,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19.明末思想家颜元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下列观点与其一致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颜元对宋元以来儒者的轻视,认为他们做妇女态,只要能报君王一死即是最好的”可知体现出宋元以来理学的空疏无用,“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观点,A选项排除;“心外无佛,即心是佛”主观唯心主义,B选项排除;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它否定了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 20.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对于苏格拉底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B. 国家管理需要专业人才 C. 直接民主不利于国家稳定 D. 把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提出了“政治精英”模式的治国理念,排除A。材料中指出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将权力交给了所有公民,又指出公民没有专长,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是国家应当由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统治不稳定的问题,民主制度是适合雅典小国寡民这种特征的,C项错误。雅典的公民指的是具有公民身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确实是将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但是此题未涉及到这一点,D项排除。 21.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据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又结合“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是材料现象的阐释,与题目要求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公民对待文化与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 【详解】 22.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选项排除。 23.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可知新教育反映资本主义时代潮流,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与天主教会的关系,故A项排除;17、18世纪启蒙思想兴起,故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宗教改革思想与培养“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无关,排除。 24.《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 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B. 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C. 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D. 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可知宗教改革对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有重要意义,但并未体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矛盾的焦点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并不只是因为罗马教会自身的腐败;C选项错误,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不能据此得出建立本民族教会是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D. 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详解】 26.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2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这样解读:权力是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进行,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家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自由平等 C 三权分立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与统治者达成契约,赋予其权力,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天赋人权的思想,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自由平等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思想,C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的内容出发,对选项逐一理解分析,注意区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概念,即可排除干扰选项。 28.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 B. 中国国力日益强盛 C. 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D.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A项正确,D项排除;17-18世纪中国国力逐渐衰落,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中国儒家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故C项排除。 29.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 《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B. 强调人性,人民主权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王权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反对教权,启蒙运动反对教权、王权,二者都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故C项正确;《圣经》体现的仅是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新教的思想,无法体现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人民主权”体现的只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思想,无法体现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 “反抗权威,王权至上”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体现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30.按因果逻辑关系排序正确的是 ①近代科学兴起 ②爱因斯坦相对论 ③启蒙运动 ④三民主义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对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的兴起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也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条件之一,启蒙运动是三民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选B。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近代科学 相对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背景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烧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援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 ——刘家和《论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原因,并 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对自身反省”的相通之处。 材料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中国,虽然出现了責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责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因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同的根源。 材料三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湖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回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日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 相通之处:注重人的价值 强调伦理道德 (2)本质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 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 (3)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4)启示: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 【解析】 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阶级上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等角度回答。“相通之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伦理道德。 第(2)问,“本质不同”,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第(3)问,“影响”,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第(4)问,“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等角度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2)材料二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答案】(1)观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造就治国人才、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体现了人文精神. (2)观点:信仰得救.意义:促使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3)材料三:三权分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4)特征:从反神权到反教权再到反专制. 【解析】 (1)依据材料“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张。明显体现出了体现了人文精神。 (2)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主张是: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结合所学知识意义归纳如下: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第一小问,由材料四中的信息“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即可得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结论,由材料五中的信息“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即可得出“三权分立”的结论;第二小问,可从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角度思考作答。 (4)结合上述回答,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加以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