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大道”就是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这种大道在孔子所处年代已经没有了,所以说“大道既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禅让制正确,③公有制正确,故A项为正确答案。②世袭制④私有制则是非“大道”时期,故排除。 2.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据此可判断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大宗与小宗相对立 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依据材料可知,在这一制度下,微子启虽然年长但是庶出,仍不能立为王位继承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宗法制下大小宗相对,但并非相对立,A选项错误;自下而上的举荐制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B选项错误;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选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不是宗法制的特征,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A. 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利于国家统一 C. 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 D. 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答案】C 【解析】从出来“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说明被消灭的诸侯国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间的征战,姬姓相灭诸侯国的更少,明显是宗法观念仍有影响力。故选C。材料“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实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周天子权威已经不足以维持秩序了,故排除A。材料没有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故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 4.《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朝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其中“天”是指 A.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 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 信息中的“天”是主宰嫡庶身份的关键,故本题选择D;AC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宗法制内涵。 5.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 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 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万户”可知秦朝将天下豪富迁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未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秦首创皇帝制度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答案】A 【解析】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皇权独尊和至高无上。材料正是其表现,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首创皇帝制度,B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属于专制,不是与民共享,C错误;“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可知是秦朝以前人们可以使用,而非秦朝时期,D错误。 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点,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腐败现象无关,B选项排除。夏商周时期进入青铜器时代,D选项排除。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官殿彆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呈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服务皇室事务所设,即皇室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官员的产生方式,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9.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C.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属于君主专制,并非民主,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但朝议对皇帝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汉书》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家的研究论文 D. 秦简的记载 【答案】D 【解析】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为第一手史料,所以是研究秦朝历史最直接可信的证据,故选D;ABC均为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的史料,排除。 11.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 郡国制 B. 察举制 C. 中外朝制 D. 推恩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可知当时王国问题严重,对此汉武帝采取推恩令,故D正确;A是汉初实行;B是考试制度;C是中央制度。 12.察举制重在道德评判,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曹魏以后,察举制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在最初荐举职官时是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评定标准客观性较强 B.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C. 克服了察举制随意性 D. 削弱传统世袭职官特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九品中正制在最初荐举职官时是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增加了民间人士评定的环节,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九品中正制选官的评定标准,故A排除;察举制选官也不是随意性的,故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世袭职官特权的问题,故D排除。 13.“以史为鉴”体现了研究历史、应用历史的现实意义,如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和继承者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为避免重演唐朝的覆辙,宋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A. 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B.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 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D. 加强对官僚集团的分权和监管 【答案】D 【解析】唐朝的覆灭并不是由于科举制,所以改革和完善科举制不是宋朝吸取唐朝教训而做的制度创新,故排除A项;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和加强对边疆的防守都不属于制度创新,故排除B、C项;为避免重演唐朝的覆辙,宋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中央分割宰相职权,在地方以文官出任知州,从上到下加强了对官僚集团的分权和监管,故选D项。 14.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 推动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确保了君权与相权的和谐 【答案】C 【解析】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无关,故A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与官僚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B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答案说法过于绝对,它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只能说是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所以D选项错误。 15.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据此可知 A. 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成熟 B. 《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 C. 史书编撰传统有效制约君权 D. 古代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中唐太宗和史官褚遂良的对话可知,史官的行为并未受到皇帝的影响,说明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故D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A项错误;《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但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可知,记录《起居注》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能得出有效制约君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 16.《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的本意为 A. 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C. 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 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答案】A 【解析】“戎”是当时对于少数民族的称呼,“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说明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外族入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节度使的权限,故B项错误;边疆开发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少数民族防范,故D项错误。 17.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B. 选拔方式多样 C. 考试规程渐趋严密 D. 参考人员多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别头、弥封、誊录和锁院”可知体现的是宋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日趋严格,主要是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C选项符合题意;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就体现的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选官方式,B选项排除;参考人员多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8.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 通判 B. 刺史 C. 御史大夫 D. 监察御史 【答案】C 【解析】秦朝时期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体现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故C项正确。通判是北宋时期负责监察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监察御史是隋唐时期监察官职,故D项错误。 19.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②分军权与地方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②中的“以控制军队”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A、B、D,C正确。所以答案选C。 20.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D 【解析】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控制地方行政,排除A项;B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 21.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22.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合一 C. 皇权至上 D. 大一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没有涉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大一统观念,排除ABD三项。 23.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 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B. 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C. 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D.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答案】D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从反面证明了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故选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排除A;兵多与战斗力强弱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官多,容易造成人浮于世,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效,排除C。 24.钱穆说:“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却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不过上朝时,他以尚书身份而兼大学士,已经是站在其他尚书的前面了。然照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对于内阁成员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大多具有临时性,且多为兼职 ②兼职职位低,便于皇帝控制 ③身份与地位逐渐有所提高 ④逐渐取得了行政决策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根据“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可得出③错误。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只是临时性的机构,且多为兼职,职位低,便于皇帝控制没有决策权,④错误,①②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25.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简:机构精简 B. 开:决策的开放性强 C. 速:办事效率高 D. 专:皇帝乾纲独断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军机处具有简、密、速、专的特点,简是指机构精简,密是指决策封闭性强,速是指办事效率高,专是指皇帝乾纲独断。所以军机处决策开放性强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的黄河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2)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收精兵:杯酒释兵权 ;削实权:文臣治理地方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1)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具体分析如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问题:依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可知,宋初主要问题是藩镇割据问题。措施:根据材料二“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措施有: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依据材料三“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可知,元朝中书省职责是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7.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表现:“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得出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等方面分析总结。 (2)根据“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概括得出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3)理由:根据“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六七人组成”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所学可知,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官僚政治有利于稳定政体、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减少决策失误、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为什么能够“势倾人主”,群臣又为什么“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请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特点,兼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是以皇权为核心,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官制中,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有机会接触到一切军国机密,这为赵高专权擅政、“势倾人主”提供了条件;还因为秦二世的无能,赵高个人的奸诈、专横、残酷,等等;在此种情势下,赵高指鹿为马,群臣明哲保身,自然“皆微笑而不敢扬声”了;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发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从确立伊始,就充分暴露出它的弊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同时要明确注意赵高的身份。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创立的秦朝,作为丞相的赵高拥有很大权力。加之赵高是皇帝的宠臣,为人奸诈、专横,其能“势倾人主”就很容易理解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