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地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选D。秦朝改变了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状态,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的政治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 ‎2.(2019·怀化模拟)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  )‎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解析:选C。“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 ‎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A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错误;实施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C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错误。‎ ‎4.(2019·柳州模拟)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县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 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 解析:选D。据“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县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结合所学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D项正确。“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 ‎5.(2019·烟台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解析:选D。据材料中“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得出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故选D。“乡里”是隶属于郡县之下的,不是地方自治机关,也不是社会经济组织,其职官由地方郡县任免,故A、B、C错误。‎ ‎6.(2019·兰州模拟)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扩大了疆域 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解析:选D。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促进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机构,不能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故C项错误。‎ ‎7.(2019·资阳模拟)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  )‎ 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解析:选C。题目中“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体现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D项材料未涉及,故错误。‎ ‎8.(2019·太原模拟)‎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解析:选D。“为室堂未就”“南面无墙”“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互相印证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故D项正确。“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表明秦始皇就开始营造阿房宫了,故A项错误;文献记载各异,不等于它们都不足为信,故B项错误;杜牧的赋带有想象夸张的成分,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观点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提炼。以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示例三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 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掌权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央过分集权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统治及社会安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