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7月月考(期末)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7月月考(期末)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7月月考(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4.白寿彝《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5.中国悠久的手工业历史,为人类发展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以下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表述准确的是( )‎ A.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汉代开始使用煤,明代普遍 D.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8、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 ‎9.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10.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1.《全球通史》中写道:“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驱使他们去“发现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欧洲出现寻金热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葡王室支持 D.航海技术的进步 ‎12.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意大利金融危机 D.世界性商业革命 ‎13‎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14.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5.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 )‎ A.手工工场 B.机器工厂 C.垄断组织 D.股份公司 ‎16.“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D.民族工业的产生 ‎1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完全走上了富强独立之路 B.充分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18.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形态④对中国近代经济起到了双重作用 B.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19.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F2包括“实业救国”思潮 B.一战期间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0.“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错误,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 )‎ A.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C.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使苏联逐步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 ‎21.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22.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2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4.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 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25.从1973年11月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物价大幅度上涨。为应对这次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进行货币贬值抑制物价 B.兴建大型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计划经济指导工业生产 ‎26.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 ‎27.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A.勃列日涅夫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28.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 A.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D.“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29.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运动 ‎30.1984年是中国改革的小高潮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级合作社在全国推行开来 B.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32.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 1984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为扩大开放,中国这一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4. 1980年,广东、福建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47.2%,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外汇留成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明显增多。这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特殊灵活政策的实行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5. 如图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工业建设的推动 ②“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③国民经济的调整 ‎④十年“文革”及“右倾”错误 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36. 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37.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向③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应是( )‎ A.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D.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8. 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合作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多样性。”符合此特征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相继成立。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B.全球化和区域化是相互对抗的 C.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实现 D.亚、欧、美各大洲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 ‎40.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41. ‎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B.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 C.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动 D.各国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二、材料题 ‎42.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 ‎——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有哪些?(4分)这些“计划”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春秋战国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朝曲辕犁,反映了农业工具、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它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 ‎2.D【解析】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错误。材料中有耕无织,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支出“居高不下”,故C错误。‎ ‎3.B【解析】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 D【解析】北魏均田制是国家对无主的荒地进行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为露田,死后交还国家,不能买卖,另一部分为桑田,可以继承但限制买卖。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D正确。‎ ‎5. B【解析】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B正确;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A错误;汉代开始使用煤,北宋普遍,C错误;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故D错误。‎ ‎6.D【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故D正确。‎ ‎7.B【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商业遍布城中各处,并不受时间的限制,故B正确。A、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 ‎8. B【解析】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赖于国家政权的帮助。明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故B项正确,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9.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A项是错误的。‎ 清政府限制小机户的发展,B项是错误的。D项是表面现象。清初的规定阻碍了生产规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所以选C。‎ ‎10.C【解析】18世纪英国建立海上霸权,跨过大洋对落后国家进行侵略、掠夺。比较而言,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步落后于世界。故答案为C项。‎ ‎11.B【解析】材料认为如果当时没有哥伦布、达·伽马等人,西方国家也会开辟新航路,这突出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这主要和西方国家的内在驱动力有关,也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故选B。‎ ‎12.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因此地处地中海沿岸商贸中心的“意大利被晾在一边”,故D项正确。‎ ‎13. 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以及地名大多来自欧洲来看,这是由于列强在美洲殖民扩张导致的。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工厂选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从最初的“河岸”变为“内地城镇”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C项正确。‎ ‎15.C【解析】 “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同时“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以判断这是垄断组织,故选C。‎ ‎16. A【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正确;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到民族工业,排除D。‎ ‎17.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和湖北织布局起到了与洋人争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D正确;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A排除;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后,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C排除。故选D。‎ ‎18.B【解析】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②是洋务经济,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⑤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排除;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故D项正确,排除。‎ ‎19.B【解析】“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属于阻力,故A错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时期,动力大于阻力,故B正确;甲午战争后的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动力大于阻力,而不是阻力大于动力,故C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之一,不是主要动力,故D错误。‎ ‎20.B【解析】 “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纠正错误,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经济恢复,政权巩固,理论丰富,B项正确;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A项错误;使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领导进行的计划经济建设,C项错误,苏联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出现大危机,D项不符合史实。‎ ‎21.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22.C【解析】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2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正确。‎ ‎24.C【解析】 “福利国家”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福利制度往往会造成财政开支扩大;福利制度的建立使得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所以答案选C。‎ ‎25.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等国家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为应对这次“滞胀”,西方国家采取了减少国家干预的措施,C项正确。‎ ‎26.C【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中央政府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提高其他义务交售产品的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由义务交售的采购价提高,与“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 苏联政府始终没有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D错误。‎ ‎27.A【解析】根据材料,应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选择C项。‎ ‎28.C 【解析】据材料“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重新有了自留地……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开始,故B项错误;当时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D项错误。‎ ‎29.D【解析】材料中“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体现的是大跃进运动的情况,故D项正确。‎ ‎30.C【解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正确。合作社是1953—1956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4年之前已经实施,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D错误。‎ ‎31.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可知,二者均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可知D项正确。A项不符合事实,1953年时,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项“性质完全相反”的解读错误,二者的土地制度仍然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史实”。 ‎ ‎32.C【解析】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3.A【解析】根据“1984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故A正确。‎ ‎34.C【解析】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灵活的经济管理政策,促进广东、福建对外出口的大幅增长,故答案为C项;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排除A项;对外开放刚刚开始,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D项。‎ ‎35.A【解析】1950年到1955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促进了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加,1958年至1960年左右,我国大跃进运动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支持大跃进,城镇人口增加。1961年至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原来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农村,城镇人口减少,A正确;十年“文革”时期是左倾错误,不是“右”倾错误。1992年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非1978年,排除B、C、D。‎ ‎36.A【解析】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处于一个无序状态,各国货币呈多元形式存在于世界货币体系中。会议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A项正确;图中体现的是货币体系,而非世界贸易体系,B项错误;图中没有体现政治秩序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货币地位,非金本位,D项错误。‎ ‎37.B【解析】本题材料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特点;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③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反映了世界银行的职能,因此选B。‎ ‎38.C【解析】“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合作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多样性”材料表述符合亚太经合组织,故选择C项。‎ ‎39.A【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体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故选A;全球化和区域化既相互制约,有相互促进,排除B;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最终实现”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40.C【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故C项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 ‎41.B【解析】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故选择B项。‎ 二、材料题 ‎42. (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分)‎ ‎(2)“计划”: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保护劳工权利(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者有权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3取2,4分)‎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 ‎(3)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环境状况的恶化;导致全球美国化。(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