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二十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共91张PPT)
选修一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 高考考向 】 突出考查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基本特点及其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4· 江苏单科 ·24)(10 分 )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 , 平民不仅无权议政 , 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 , 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 , 然而 …… 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 , 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 顾准 《 希腊城邦制度 》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 —— 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 , 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 美 ] 波默罗伊等 《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 材料三 ( 梭伦 ) 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 ( 长老会议 ), 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 , 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 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 , 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 亚里士多德 《 雅典政制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 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3 分 ) 措施 : 废除债务奴隶制 , 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 ; 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 , 获得议政的权力 ; 赋予他们选举权 ( 或表决权 ) 。 (2) 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 据材料二、三 , 结合所学知识 , 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 , 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5 分 ) 阶层 :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设立四百人会议 ; 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 ; 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 综合上述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 , 从权利分配的角度 , 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 分 ) 理由 : 拥护者 : 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 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 ( 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 。反对者 : 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 ( 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 。 基础知识清单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 主要原因 :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 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3) 奴隶制经济发展 , 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 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4)“ 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 颁布“解负令” (1) 内容 :① 废除所有债务 , 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②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 , 一律释放。③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 , 由城邦拨款赎回。④废除“六一汉”制度 , 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 , 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 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⑥制定“遗嘱法” , 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 , 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⑦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 , 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基础知识清单 (2) 意义 : ① 贵族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 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②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 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和人身自由 , 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③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 , 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 , 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 , 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 主要内容 : 以财产为依据 , 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 , 等级越高 , 享受的权利越多 , 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 划分公民等级标准的变化 : 从血缘关系到财产多少。 ) 基础知识清单 (2) 评价 : ① 局限 : 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 第四等级的农民、手工业者不仅无权担任公职 , 而且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 也不可能经常参政。 ②积极性 : 重新调整了公民集体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 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 从而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是历史的进步。 3. 权力机构的调整 (1)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2) 建立“四百人会议” , 前三等级公民可以当选。 (3)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 陪审员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4) 废除许多严刑峻法 , 制定一些新法律。 基础知识清单 4.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 农业 : ① 改进水渠灌溉系统 , 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的出口。 ②禁止粮食出口 , 抑制粮食涨价 , 保障平民生活的稳定。 (2) 手工业 : ① 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 , 否则儿子将可以拒绝赡养父亲。 ②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 对携带家属移民雅典的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 (3) 商业 : ① 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 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②确立私有制 , 承认财产自由继承的原则。 ③倡导节俭 , 抑制奢侈和浪费。 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 基础知识清单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 (1) 历史作用 :① 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 历史局限 : ①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②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 贵族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权利。 ③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公元前 594 年 , 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 , 执掌政权 , 施行改革。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 , 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 , 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材料二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 , 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 岁以九月 , 令、佐分地计量 , 验地土肥瘠 , 定其色号 , 分为五等 , 以地之等 , 均定税数。 ——《 宋史 》 卷三百二十七 巩固与提升 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 , 也不给他们太多 ; 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 , 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 , 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有优势。” —— 引自梭伦的诗 材料四 安石性强忮 , 遇事无可否 , 自信所见 , 执意不回。至议变法 , 而在廷交执不可 , 安石传经义 , 出己意 , 辩论辄数百言 , 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 , 祖宗不足法 , 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 , 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 宋史 》 卷三百二十七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二 , 概括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作用。 (4 分 ) 注重土地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制约了土地兼并 , 缓和了社会矛盾。 (2) 据材料三、四 , 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6 分 ) 梭伦改革 : 中庸 , 缓和矛盾 , 取得了广泛的支持 ; 王安石变法 : 偏激严厉 , 急功近利 , 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 (3) 综合上述材料 , 你认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 , 在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 分 ) 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渐进性 ; 要尽量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 高考考向 】 着重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历史作用。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4 年浙江卷自选模块 )(10 分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 , 坚持变法 , 富国强兵 , 故“商鞅虽死 , 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 主要观点有 :“ 商君之法 , 使民务本而力农” ;“ 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 知利而不知义” ( 苏轼 《 商君功罪 》); 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 , 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 ( 司马迁 《 商君列传 》) 。 —— 据 《 中国古代史 》 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 ( 即秦惠文王 ) 曰 :“ 大臣太重者国危 ,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 , 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 , 是商君反为主 , 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 , 固大王之仇雠也 , 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 , 惠王车裂之 , 而秦人不怜。 ——《 战国策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 据材料一 , 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 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5 分 ) 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 , 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 据材料一、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5 分 )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 ; 轻视教化 , 轻罪重罚 ; 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基础知识清单 一、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1. 有利条件 : (1) 国君有较集中的权力 , 旧贵族势力较弱。 (2) 法家学说易受到认同。 (3) 民风质朴 , 尚武精神充斥。 2. 历史机遇 : (1) 韩、赵、魏三家分晋。 (2) 士人游说。 (3) 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 经济上 : (1) 废井田 , 开阡陌 ,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 允许土地买卖。 意义 :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 对社会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基础知识清单 (2) 重农抑商 , 奖励耕织。 (3) 统一度量衡。 认识 :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 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2. 军事上 : 奖励军功 , 实行二十等爵制 , 严禁私斗。 作用 :①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②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3. 政治上 : (1) 废除“世卿世禄制” ,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 : 进一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2)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 制定连坐法。 作用 :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 强化了统治。 (3) 废分封 , 行县制。 作用 : 加强了中央集权。 基础知识清单 4. 文化上 : (1)“ 燔诗书而明法令。” 认识 : 加强了思想控制 , 但钳制了思想 , 摧残了文化。 (2) 制定秦律。 作用 : 推动了变法措施的实施 , 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 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有很大影响。 5. 社会习俗 : (1)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2)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作用 :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 , 以提高政府赋税收入。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 政治上 : (1) 废除世卿世禄制 , 打击并瓦解了宗法制。 (2) 废分封 , 行县制 , 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基础知识清单 2. 经济上 : (1) 废井田 , 开阡陌 ,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 ,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 统一度量衡 ,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军事上 : 奖励军功 , 严禁私斗 , 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 使秦国逐步富强起来 , 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 轻视教化 , 鼓吹轻罪重罚。 (2) 连坐法的推行 , 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3)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 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 保留了奴隶制残余 ) (4)“ 燔诗书而明法令” , 钳制了思想 , 摧残了文化。 (5) 重农抑商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 , 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 , 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 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 ……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 , 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 全国划为 41 县 , 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 , 领取国家的俸禄 , 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 凡从事“本业”者 …… 免除本身的徭役 ; 而追逐“末业”者 …… 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梭伦诗句 :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 , 站在两个阶级前面 ,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四 自古驱民在信诚 , 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 , 商鞅能令政必行。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二 , 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共同内容。 (5 分 ) 等级的划分 ; 官吏的任免 ; 对工商业的态度。 (2) 根据材料三、四 , 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不同特点。 (4 分 ) 梭伦 : 中庸 ( 或不偏不倚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商鞅 : 讲求诚信、令政必行 ( 或雷厉风行 ) 。 (3) 结合上述材料 ,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这两次改革对本国的影响。 (6 分 ) 影响 :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 ,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 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 商鞅变法促进了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 高考考向 】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7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24 题 A)(10 分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 , 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 , 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 , 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从方式上看 , 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 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 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 ,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 , 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 , 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 , 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 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 摘编自朱绍侯 《 中国古代史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概括指出 “ 胡乐、胡舞 ” 等所反映的现象。 (4 分 ) 内容 : 迁都洛阳 ; 变制度 ( 改官制 ); 说汉话 ( 改汉姓 ; 穿汉服 ; 通婚姻 ; 改籍贯 ) 。 现象 :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 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 分 ) 特点 : 汉化为主 ; 相互学习 ; 方式多样。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分 ) 作用 : 促进民族融合 ;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 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基础知识清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 一 ) 原因 : 1. 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 , 实行宗主督护制 , 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 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 阶级矛盾尖锐。 2.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 , 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 致使民族矛盾尖锐。 3.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 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 , 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 因此 , 改革势在必行。 ( 二 ) 条件 :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 , 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 社会生产发展 ,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 北魏拓跋珪在一定程度学习汉文化 ,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 , 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基础知识清单 3. 冯太后执掌实权后 ,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 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 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 一 ) 前期的改革 —— 重点 : 建立各种新制度 1. 制定官吏俸禄制 , 整顿吏治 (1) 内容 : ①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 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 不许官吏自筹。 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2) 作用 : 使吏治有所好转 , 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基础知识清单 2. 推行均田制 (1) 内容 : 按一定的标准 ,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 土地不得买卖 , 农民向政府交租 ,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 作用 : ① 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②抑制了土地兼并 ,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 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 也是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根本措施 , 具有重大开创意义。 3. 设立三长制 (1) 目的 : 配合均田制的推广 ,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 内容 : 地方设邻、里、党三长 , 直属州、君。 (3) 作用 :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 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 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基础知识清单 4. 推行新的租调制 (1) 内容 :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2) 作用 : ①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 , 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 二 ) 后期改革 —— 重点 : 迁都和移风易俗 1. 迁都 : (1) 原因 : ① 政治上 : 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 平城保守势力大 , 改革阻力大。 ②经济上 : 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 : 受骚扰 , 不安全 , 对经略南方不利。 ④洛阳自古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有利于北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基础知识清单 (2) 作用 : ① 有利于北魏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②可减少改革阻力 , 有利于进一步的改革。 ③更易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 ,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 移风易俗 (1) 内容 : ① 易服装 ;② 讲汉话 ;③ 改汉姓 , 定门第等级 ;④ 通婚姻 ;⑤ 改籍贯。 (2) 作用 :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 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 加快了民族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 , 豪右多有占夺 ,( 李 ) 安世乃上疏 …… 高祖深纳之 , 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 ( 公元 485 年 ),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 诸男夫十五以上 , 受露田四十亩 , 妇人二十亩 ,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 , 三易之田再倍之 , 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 十年 ( 公元 486 年 ), 给事中李冲上言 :“…… 其民调 , 一夫一妇帛一匹 , 粟二石 ……” 于是海内安之。 ——《 魏书 》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 , 坏井田 , 开阡陌 , 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 , 犹以务本之故 ,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 偕差亡度 ;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 而贫者食糟糠 ; 有国强者兼州城 , 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 · 食货志 》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2 分 ) 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 分 ) 措施 : 均田制。原因 :“ 时民困饥流散 , 豪右多有占夺。” (2)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 (2 分 ) 、性质 (3 分 ) 、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6 分 ) ① 内容 : 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 : 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 :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 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 实现国家统一 ; 加速封建化进程。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 高考考向 】 重点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5 年福建卷文综第 41 题 A 题 )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 …… 而又田制不立 , 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 , 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 ……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 , 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 , 为一方 …… 方量毕 , 以地及色 , 参定肥瘠 , 而分五等 , 以定税则。 —— 摘自马端临 《 文献通考 》 卷四 《 田赋考 》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 , 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 ,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 …… 改革的成败得失 , 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 , 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 , 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 摘自李华瑞 《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 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 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6 分 ) 法令 : 方田均税法。 目的 : 均摊赋税 ; 增加财政收入 ; 抑制土地兼并。 ( 答对其中 2 点即可 ) (2) 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 ? 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0 分 ) 表现 : 旧田制瓦解 , 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 : 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 ,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 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 契合时代要求 ; 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 答对其中 2 点即可。言之有理 , 可酌情给分 ) 基础知识清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 , 阶级矛盾尖锐 , 农民起义不断。 2. 外有辽、西夏崛起 , 威胁北宋安全 , 民族矛盾激化。 3.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 , 重视权力的相互牵制 , 造成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 , 军队战斗力减弱 , 政府效率低下 , 财政负担沉重 , 至北宋中期 , 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北宋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4.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5. 宋神宗支持变法 , 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 一 ) 富国之法 ( 核心 :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 1. 青苗法 (1) 内容 : 青黄不接时 , 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 , 收获后还本付息。 基础知识清单 (2) 作用 : 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 , 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 , 还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 农田水利法 (1) 内容 :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2) 作用 : 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 而且惠及后代。 3. 募役法 ( 免役法 ) (1) 内容 : 政府向应当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 作用 :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增加了政府收入。 4. 市易法 (1) 内容 : 设置市易务 , 出钱收购滞销货物 ,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 作用 :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 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基础知识清单 5. 方田均税法 (1) 内容 : 重新丈量土地 , 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2) 作用 :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 打击了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现象。 6. 均输法 (1) 内容 : 设发运使 , 了解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 , 便于采购物资。 (2) 作用 : 进一步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 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 二 ) 强兵之法 1. 保甲法 (1) 内容 : 十户一保 , 保丁闲时练兵 , 平时种田 , 维持秩序 , 战时为兵。 基础知识清单 (2) 作用 : 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 , 而且寓兵于农 , 既实现了兵农合一 , 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 保马法 (1) 内容 : 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 , 每户一匹 , 富户两匹 ,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 病死则要赔偿。 (2) 作用 : 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 , 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 3. 将兵法 (1) 内容 :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 , 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2) 作用 : 加强了军队训练 , 充实了边防力量 ,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局面 , 军队战斗力加强。 4. 设军器监 (1) 内容 : 监督制造兵器 , 严格管理。 (2) 作用 : 提高了武器质量和军队战斗力。 基础知识清单 ( 三 ) 取士之法 1. 改革科举制度 (1) 内容 : ① 废明经科 , 进士科不考诗赋 ,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②设明法科 , 专考律令、断案。 (2) 作用 :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办事能力。 2. 整顿太学 (1) 内容 :① 重编教科书 ;② 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 ;③ 设专门学校 , 培养专门人才。 (2) 作用 : 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 惟才用人 (1) 内容 : 凡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 都被委以重任。 (2) 作用 : 按资升迁的成规被打破 , 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1086 年 ), 字介甫 , 临川人 ,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 , 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 , 到过很多地方 , 了解社会现状 , 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 , 每到一地 , 来不及休息 , 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 , 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 , 以“天变不足畏 , 人言不足恤 , 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 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 , 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 人称“拗相公”。 ——《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 岳麓版 )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 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 , 致忠直疏远 , 谗佞辐辏 , 败坏百度 , 以至于此。 —— 司马光 《 司马温公集 》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6 分 )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 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 , 少有大志 , 注重调查 , 了解下情 ;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 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 , 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 , 并说明理由。 (6 分 ) 青苗法 : 限制高利贷盘剥 , 增加政府收入 ; 募役法 : 减轻了农民负担 , 保证了生产时间 ;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 ,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 ,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 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 (3) 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 , 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 , 提出合理化建议 , 助其变法成功。 (3 分 ) 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 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 , 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 , 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 高考考向 】 突出考查马丁 ·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2 高考文综福建卷 41A) 材料一 ( 德意志 )“ 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 , 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 应该规定 , 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 , 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 马丁 · 路德 《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1520 年 ) 材料二 《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第一版印了 4000 册 , 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 , 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 克利斯坦 《 宗教改革 》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 》 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 ……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 , 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 刘新利 《 欧洲文艺复兴史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 据材料一指出马丁 · 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7 分 ) 主张 : 建立民族教会 ; 司法实行政教分离。原因 :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 ; 印刷术的应用。 (2)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8 分 ) 理解 :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 , 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力量 : 国王、诸侯等 ; 人民群众 ; 卡尔文 ( 加尔文 ) 等教会人士。 基础知识清单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 根本原因 : 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2. 经济条件 :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 3. 阶级基础 :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 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4. 思想条件 : 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二、马丁 · 路德的宗教改革 1. 背景 : (1) 根本原因 : 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超国家的权力阻碍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16 世纪 , 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 马丁 · 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 直接原因 : 教会兜售“赎罪券”。 2. 揭开序幕 :1517 年 , 马丁 ·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基础知识清单 3. 理论基础 :“ 因信称义” (1) 含义 : 只要有虔诚信仰 , 就能得到上帝拯救。 ( 信仰即可得救 ) (2) 实质 :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 反对天主教会 , 反对封建统治。 4. 内容 : ① 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 , 简化宗教仪式。 ②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③坚持 《 圣经 》 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 《 圣经 》, 并完全可以对 《 圣经 》 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 , 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④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 是唯一合法的权力 ,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⑤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 , 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基础知识清单 5. 影响 : (1) 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 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2) 把 《 圣经 》 译成德文 , 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 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 逐渐确立起“教随国定”的原则 , 使路德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4) 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6. 实质 :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基础知识清单 三、加尔文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1. 加尔文宗教改革 (1) 内容 : ① 坚持 《 圣经 》 是最高权威 , 反对教皇权威 ;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强调教会要按 《 圣经 》 传播上帝的旨意。也认为个人通过 《 圣经 》 就能够与上帝直接联系 , 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 还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②核心思想 :“ 先定论” : 人在出生前 , 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 , 还是应该沉沦 , 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 , 注定会发财致富 ; 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上帝的先定 , 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 所以人的祈祷没有意义。 ③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入罪恶 , 不能得救”的说教 , 认为财富是人获得成功的标志 , 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基础知识清单 ④废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 , 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 (2) 意义 : ① 冲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②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 , 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 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 ,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 通过了“至尊法案” ) (1) 内容 : ① 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 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 基础知识清单 ②教会召开宗教会议 , 必须经过国王同意。 ③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人员审查。 ④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 (2) 影响 : ① 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 , 巩固了王权 , 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大多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四、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 (1)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巩固与提升 (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 , 封建割据严重 , 王权衰微 , 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 占据了支配地位 , 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 — 16 世纪 , 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 , 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 , 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 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 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 , 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 , 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 , 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 , 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 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巩固与提升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 ,( 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 , 正如 …… 所写的 : “义人等信仰生活。” ) 神终于怜悯我 , 让我明白 :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 , 就是信仰 ,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 福音书 》 表现了神的裁判 , 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 · 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 , 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 , 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 , 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 , 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 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 加尔文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依据材料一 , 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 (8 分 ) 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 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 为其提供经济条件 ; 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 为其提供思想条件 ; 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2) 依据材料二 , 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 其共同点是什么 ? (4 分 ) 主张 :“ 因信称义” ;“ 先定论”。 共同点 :“ 信仰得救”。 (3) 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 为什么 ?(3 分 ) 加尔文 ; 理由 : 人在现实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 , 鼓舞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 阿里改革 【 高考考向 】 着重考查穆罕默德 ·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1 至 2016 年高考材料题均未涉及。 基础知识清单 一、阿里的崛起和改革背景 (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危险仍然存在。 (2) 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3) 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 (4) 马木路克仍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 威胁着社会的安宁。 二、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 ) 改革土地制度 1. 内容 : ① 没收包税人的土地 , 取消免税地 ; ② 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 , 没收不合格的宗教地产 ; ③1814 年正式废除包税制 , 重新分配土地 ; ④ 改革赋税制度 ; ⑤ 确立土地私有制。 基础知识清单 2. 意义 :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 , 巩固了统治基础 , 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 二 ) 促进经济发展 1. 农业 (1) 措施 : ① 兴修水利 , 疏通旧沟渠 , 开挖新运河 , 加固各类堤坝。 作用 :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 加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 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②推广改良农具 , 引种新品种 , 发展经济作物。 作用 : 经济作物的大量出口 , 为埃及赚取了大量外汇 , 提高了农业效益 , 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基础知识清单 2. 工业 (1) 大力发展官办工厂 , 初步建立了民族工业 ,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2) 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 , 产品被打上官印 , 由政府直接调配使用。 ( 三 ) 政治改革 1. 措施 : 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1) 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 , 下设若干政府部门。 (2) 建立咨议会。 (3) 把埃及划分为 7 个省 , 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2. 作用 :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 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 也使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 基础知识清单 ( 四 ) 文化改革 1. 措施 : 实行开放政策 , 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1) 创办各类学校 ,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 (2) 选派留学生。 (3) 印刷、出版读物 , 组织翻译欧美著作 , 创办阿拉伯文报纸。 2. 作用 : 大大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 培养了各类人才 , 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 五 ) 军事改革 : 改造旧军队 , 建立新式军队。 (1) 实行征兵制 ; (2) 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 (3) 建立军事学校 , 培养新型军官 ; (4) 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 基础知识清单 三、阿里改革的意义 1.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 , 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 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 改革发展了农业、商业 , 建立了近代工业 , 引进西方技术和文化 , 推动了埃及社会的近代化。 3. 改革壮大了国力 , 使埃及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 在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 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 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保税人 ) 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 , 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 , 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 马木路克在训练 材料三 阿里与法国顾问在一起 巩固与提升 材料四 在我第二次 (1833 年 ~1835 年 ) 访问埃及时 , 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 , 不是缺一两颗门牙 ( 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 ) 或短一截手指 , 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 , 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了。 —— 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 (1) 材料一、二反映了改革前的埃及怎样的局面 ?(4 分 ) 经济上包税制盛行 , 政治上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巩固与提升 (2) 根据材料三 , 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穆罕默德 · 阿里军事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 取得了哪些成效 ?(8 分 ) 措施 : 废除雇佣兵役制 , 实行征兵制 ;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成效 : 军队数量迅速增加 , 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 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3) 穆罕默德 · 阿里改革与材料四有何关系 ?(3 分 ) 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进行对外战争 , 穆罕默德 · 阿里向埃及人民征收繁重的赋役 , 并采取强制手段让人民参军 , 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七单元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高考考向 】 主要考查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2014 年福建文综 41 题 A 题 ) 材料一 克里米亚 ( 克里木 ) 战争的特点 , 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 , 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 , 因此 , 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 , 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 , 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 , 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 …… 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 , 依然存在 , 并且继续在发展。 —— 张兴仪 《 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1 ) 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 ( 民族 ) 国家 ?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 ( 6 分 ) 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 2 )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 ( 10 分 ) 延缓 : 废除农奴制 ,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 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 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 :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 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 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 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 任答三点即可 ) 基础知识清单 一、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 俄国农奴制到 19 世纪中叶出现了严重危机。 2. 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3.1853~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 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 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 4. 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的涌动和全国各地的农民反抗层出不穷 , 愈演愈烈 , 沙皇统治岌岌可危。 5. 为了防止革命爆发 , 挽救封建统治 , 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 年开始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二一九法令” ) 1. 关于农奴身份 :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 地主不得买卖农奴或干涉他们的生活。 2. 关于土地政策 : 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 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 份地必须高价赎买 , 未付清赎金以前 , 农民仍要给地主服劳役 , 交代役租。 3. 关于对农民的管理 : 加强村社制度 , 农民要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基础知识清单 三、对二一九法令的评价 1. 进步性 : (1) 废除了农奴制 , 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 是历史的进步。 (2)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 得到了自己的土地 , 生产积极性提高 , 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 , 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 局限性 : (1) 改革很不彻底 , 它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2) 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疯狂的掠夺 , 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 必然给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良影响。 巩固与提升 (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 ” 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 :“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 , 样子变了 ; 面貌表情 , 步履姿势 , 言论谈吐 , 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 他的 《 解放法令 》 解放了农奴 , 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 甚至比美国历史上 1863 年的 《 解放宣言 》 意义更重大 , 因为美国 《 解放宣言 》 仅关系到少数黑人 , 而在俄国 ,《 解放法令 》 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如此深远 , 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 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 1 )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 简要分析“人民挺起腰杆来了 , 样子变了 ; 面貌表情 , 步履姿势 , 言论谈吐 , 一切都变了”的原因。 ( 5 分 ) 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奴的人身控制 , 农民不再是地方的私有财产 , 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 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 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 , 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 2 )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 解放法令 》 甚至比美国历史上 1863 年的 《 解放宣言 》 意义更重大”的理解。 ( 10 分 )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得到了自由 , 俄国解放农奴后全面建立司法体系 , 同时推行地方自治改革 , 这些是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而美国解放黑奴仅仅关系到少数黑人 ,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 但并没有改变美国的性质。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 高考考向 】 重点考查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及其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015 年江苏卷历史第 24 题 A 题 )(10 分 ) “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 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 , 自天皇以下 , 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 , 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 , 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 ,“ 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 , 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 , 饮用葡萄酒 , 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 , 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 宋成有 《 新编日本近代史 》 材料二 (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 ) 一国文明之进步 , 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 , 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 , 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 , 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 , 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 , 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 松本三之介 《 政教社文学集 》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 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4 分 ) 特征 : 自上而下推行 ; 涉及范围广泛 ; 国民竞相效仿 ; 学习西方表面化。 (2) 据材料一、二 , 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5 分 ) 变化 : 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 : 摆脱民族危机 ; 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 : 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 ; 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 据上述材料 , 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1 分 ) 实质 : 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 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 。 基础知识清单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 政治上 : 德川幕府的统治面临危机。 2. 经济上 : 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 外患 : 西方殖民者入侵 , 民族危机严重。 4. 前提 : 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 建立了明治政府。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 一 ) 政治上 : 废除旧体制 , 加强中央集权 1. 废藩置县。 作用 : 消除了地方封建割据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新政权。 2.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 取消武士特权。 影响 : 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 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 基础知识清单 ( 二 ) 经济上 : 大力进行改革 ,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 统一货币。 2. 改革土地制度和地税。 (1)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确认土地私有 , 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 : 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后 , 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 ,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作用 :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府收入也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殖产兴业”。 特点 : 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营企业 , 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基础知识清单 ( 三 ) 文化上 : 倡导“文明开化” 1. 派遣留学生 , 翻译西书。 2. 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 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作用与局限 :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 , 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 , 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 , 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 和魂洋才” ) 3. 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 ( 用西历、剪发结、解佩刀、喝牛奶、吃西餐、模仿西方礼仪 ) ( 四 ) 军事上 : 实行义务兵役制 , 建立常备军。 特点 : 军人要接受武士道教育 , 必须效忠天皇 , 只向天皇负责 , 不受内阁干预。 ( 五 ) 法制上 : 颁布 1889 年宪法 , 确立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基础知识清单 三、明治维新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 进步性 : ① 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 ,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 收回了国家主权 , 摆脱了民族危机 , 崛起为东方强国。 (2) 局限性 :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 仍然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 ,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 , 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 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 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 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巩固与提升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在 1854 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 , 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 , 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 , 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 30 万人后战败 , 接受苛刻的 《 巴黎和约 》 。 材料二 “遗憾的是 ,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 , 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 , 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 , 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边来解决好得多。” —— 亚历山大二世言论 材料三 “几只蒸汽船 , 惊破太平梦” ,1853 年美国以武力叩关 , 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 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四 有日本学者认为 :“ 明治维新维系天皇圣明 , 锐意革新 , 遂振日本国威 , 摒除内忧外患 , 立日本国典型和平、民主、富强之形象 , 实乃东方之大幸 , 世界之大幸。” 巩固与提升 请回答 : (1) 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 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 俄国 1861 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在变法的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 ?(8 分 ) 比较 : 俄国改革原因是与英法争夺殖民地战争的失败 , 暴露农奴制的落后 , 国内矛盾激化 ; 日本改革的原因是列强侵略 , 民族危机加深。结果的相同之处 :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 都发展了本国经济 , 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巩固与提升 (2) 简要归纳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3 分 ) 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4 分 ) 认为 : 明治维新只是天皇个人圣明的结果 ;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和平、民主、富强典型 ; 明治维新是东方之大幸 , 世界之大幸。 上述观点不正确。明治维新不是天皇个人作用 , 以中下级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和资本家为主体的改革力量 , 在人民群众支持下 , 推翻幕府统治 , 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且中下级武士也是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规定天皇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不能作为民主、和平典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 给亚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 无法说是东方之大幸 , 世界之大幸。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 高考考向 】 主要考查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2013 年新课标 Ⅰ 卷文综 45 )( 15 分 ) 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 , 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 我中国之弱 , 在于习气太深 ,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 , 豪杰之士少 ……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 至近之学西法者 , 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 , 此西艺之皮毛 ,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 ,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 , 天下安得富强耶 ?”“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 , 各就现在情形 , 参酌中西政要 ,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 当因当革 , 当省当并 , 或取诸人 , 或求诸己 , 如何而国势始兴 , 如何而人才始出 , 如何而度支始裕 , 如何而武备始修 , 各举所知 ,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 , 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 据 《 清德宗实录 》 等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 分 ) 向西方学习 ; 自上而下的改革 ; 侧重制度改革。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 分 ) 原因 : 改革主导者不同 ; 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 ; 推行过程不同 ; 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 : 维持专制统治 , 抵制革命。 基础知识清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 政治上 : (1) 甲午战争后 , 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危机加深。 (2)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 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 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 经济上 : 甲午战争后 ,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 ,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 思想上 :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基础知识清单 二、百日维新 (1898 年 6 月 11 日 ,《 定国是诏 》 的颁布标志着开始 ,9 月 21 日结束 ) 1. 内容 (1) 政治上 :① 告诫廷臣舍旧图新 , 力行新政 ;②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 严禁官吏阻隔 ;③ 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 ;④ 精简机构 , 裁汰冗员 ,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 准其自谋生计。 (2) 经济上 :① 设立农工商总局 ,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②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 采用机器生产 , 奖励创新发明 ;③ 设立铁路、矿物总局 ,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④ 改革财政 , 创办国家银行 ,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⑤ 兴办邮政 , 裁撤驿站。 (3) 文教上 :① 改革科举制度 , 废除八股 ;②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 , 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 , 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 ;③ 鼓励私人办学 , 选派留学生 ;④ 允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⑤ 设立译书局 ,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 军事上 :① 建立新式军队 , 装备新式武器 , 按新法练兵 ;② 添造兵船 , 增强海军实力。 基础知识清单 2. 评价 (1) 进步性 : ① 涉及范围广 , 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②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 , 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 ,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2) 局限性 : ① 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 , 没有建立维新派的权力机构 , 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②变法的推行仅限于社会上层 , 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 , 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③变法的内容过多、过急 , 分不清轻重缓急 , 从而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基础知识清单 三、性质、教训、历史意义及启示 1. 性质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 教训 :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 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 历史意义 : (1)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改革运动 :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 ,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 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 , 希望通过改革 , 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 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 ,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 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基础知识清单 (3)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维新派提倡新学 , 主张兴民权 ,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 ,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 启示 : (1) 要想改革成功 , 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和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2) 不能对列强抱有幻想。 (3) 要有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改革策略。 巩固与提升 (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 , 万机决于公论 ; 二、上下一心 , 盛行经纶 ; 三、官民一途 , 以至庶民 , 各遂其志 , 人心不倦 ; 四、破旧来之陋习 , 基天地之公道 ; 五、求知识于世界 , 大振皇基。 —— 明治维新 1868 年 《 五条誓文 》 材料二 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 : 第一 ,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 , 或御乾清门 , 诏定国是 , 躬申誓戒 , 除旧布新 , 与民更始。第二 , 定舆论 , 设上书处于午门 , 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 , 许天下士民 , 皆得上书 …… 则下情成通 …… 第三 , 设制度局于内廷 , 选天下通才十数人 , 入直其中 , 王公卿士 , 仪皆平等 …… 皇上每日亲临 …… —— 1898 年康有为 《 应诏统筹全局折 》 巩固与提升 ( 1 ) 根据材料一、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 “ 除旧布新 ” 的主要举措 , 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 9 分 ) 日本 : 倡导文明开化 , 社会习俗西化等。中国 : 兴女学 , 倡不缠足运动等。影响 : 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 ( 推动两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 。 ( 2 ) 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 ? 为什么 ? ( 6 分 ) 有。理由 : 日本明治维新后 , 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挑起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 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 中国维新变法借鉴了日本明治维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