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学案)

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80年代末)‎ ‎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 实力中心 原因 表现 影响 西欧 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 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日本 民主改革,科教兴国 ‎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中国 独立自主,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 亚非其他发展中国家 不结盟运动兴起 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经济:两种模式借鉴发展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战后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①生产力发展: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③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 为突破口,开荒种玉米,扩大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重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和现代主义兴起 ‎(1)现代信息技术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2)现代主义艺术 ‎①《等待戈多》《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 ‎②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形式五花八门。‎ ‎③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更加流行。‎ ‎(3)影视艺术 ‎①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②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被誉为“第八艺术”。‎ 考法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典例1] (2016·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主要考查理解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信息,分析判断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政策的影响。‎ 解析 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2] (2016·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考题点评 本题以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为载体,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特点。解题关键:通过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来理解其本质目的。‎ 解析 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演出,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国家,故C项错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典例3] (2018·全国Ⅰ,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考题点评 本题以联合国成员国变化图表为载体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时间节点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本质。‎ 解析 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参加联合国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扩大,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交往或联系增强,但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状况,因为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排除D项。‎ 答案 A 理解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对抗;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1.(视角 “冷战”政策的影响)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古巴亲美政府;1960年,美国经济封锁古巴,古巴被迫向苏联靠拢; 1961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失败后被迫向古巴支付价值6 200万比索的物资。这反映了(  )‎ A.美国霸权主义导致紧张局势 B.雅尔塔体制下美苏共管古巴 C.美国在与苏联竞争中处于弱势 D.古巴反美斗争导致多极化 解析 题干材料“美国经济封锁古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与古巴局势的紧张,故选A项。‎ 答案 A ‎2.(视角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约形成“欧洲煤钢 联营”, 1957年更进一步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组织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规定逐步取消内部关税。这说明(  )‎ A.西欧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B.西欧国家间一体化的发展 C.美国在西方领导地位的削弱 D.西欧国家从盟友化为对手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所涉经济组织均是推动西欧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故选B项。材料所涉“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均为经济领域, 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与西欧间的关系, C项错误;西欧一些国家由相互敌视,逐渐走向和解,共同发展, 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典例4] (2017·全国Ⅲ,34)‎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具体规定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 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5] (2018·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题点评 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的七年经济计划为载体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 解析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 答案 A ‎[典例6] (2017·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改革的举措,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目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材料信息的本质。‎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完成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由于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A 多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试图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考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视角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英国对重要行业实行国有化,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战后英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选B项。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经济制度,英国推行的是经济计划,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A项错误;公有制占主体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占主体的是私有制, C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项错误。‎ 答案 B ‎2.(视角 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 800万公顷。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农民收入 B.忽略自然因素 C.赶上了美国农业 D.扩大了垦荒面积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选B项。‎ 答案 B 考法3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7] (2018·全国Ⅱ,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阐释角度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农村经济的变化。‎ 解析 20世纪60~70年代,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故答案为B项。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发挥作用了,故A项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D项排除。‎ 答案 B ‎[典例8] (2016·全国Ⅰ,3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考题点评 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理解表格中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的目的及影响。‎ 解析 表格中的国际组织都与新兴独立国家有关,这是它们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努力,故选B。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C;表格所列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 答案 B 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措施 ‎(1)金融: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 ‎3)工业科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逐步确立起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5)国际事务: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1.(视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40年代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 A.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材料提及的“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都是强调本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可见两国在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故C项正确;战后经济新秩序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两个计划的提出并未阻碍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A项错误;战后英国经济实力衰退,不及美国,故B项错误;材料中两个计划都捍卫自由贸易,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2.(视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苏联代表在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由此可见,该体系(  )‎ A.开启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强化了美国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 C.不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最终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畸形发展 答案 B 阶段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②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经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新经济”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 ‎①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②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③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①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考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典例1] (2015·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考题点评 本题从学习探究的角度,主要考查宏观认识历史演变趋势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从二战后两极格局至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及加强的影响因素。 ‎ 解析 据所学可知,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选C项。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时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答案 C ‎[典例2] (2017·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政治格局演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主要考查综合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经济集团组织的演变及目的。‎ 解析 由欧、美、亚7个主要发达国家,到欧、美、亚8个主要发达国家,再到主要发达国家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体现了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国的变化,说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一开始出现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早已进入了世界体系,只是在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而已,C项错误;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不是区域经济集团,D项错误。‎ 答案 A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1.(视角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组织成立后,成员不断增多(如下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 成员国数量变化 ‎1949年 ‎ ‎12个国家 ‎…… ‎ ‎…… ‎ ‎1992年 ‎ 西班牙加入 ‎ ‎1999年 ‎ 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 ‎ ‎2004年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 ‎ A.北约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B.北约国家冷战意识逐步消失 C.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 D.欧洲的军事一体化不断加深 解析 北约原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根据表格内容,从 1999 年开始,北约吸收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这说明北约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故 A 项正确;“冷战”虽已结束,但北约国家的“冷战”意识并未消失,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遭到挤压,故 B 项错误;1991 年苏联解体,此后就不存在美苏争夺,故 C 项错误;北约还包括美国等美洲国家,并非欧洲军事一体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视角 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曾表示,超级大国是不能退休的。但是,它们可能将被迫与其他国家分享舞台。这一结论反映出(  )‎ A.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 B.两极格局已无法维持下去 C.第三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题干材料“超级大国被迫与其他国家分享舞台”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呈现多极化趋势, A项错误;据材料反映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项错误;第三世界冲击两极格局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前, C项错误。‎ 答案 D 考法2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典例3] (2014·全国Ⅰ,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欧盟扩大及欧元的影响。解题关键是: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分析认识欧元重大作用。‎ 解析 据题干可知,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消除了贸易壁垒”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欧元的流通与贸易壁垒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元的流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不是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开始起步(15~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伴随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陷入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 ‎(5)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6)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1.(视角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些“脱欧”现象说明(  )‎ A.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C.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解析 “脱欧”现象表明这些国家与欧盟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说明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故选A项。出现“脱欧”现象的只是少数西欧国家,无法体现东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B项错误;欧洲区域合作水平越来越高,个别“脱欧”现象并不能阻止欧洲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域外国家,欧盟也没有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视角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反映了(  )‎ A.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 B.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 C.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D.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反映了随着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从而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各国在很多方面可以找到利益的共同点,说明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故选C项。‎ 答案 C 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视角综述】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格局多极化,“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这是因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合作。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对立,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环境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高考命题往往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影响世界格局发展的因素。‎ ‎【考题预测1】 (2018·山东德州模拟)下表为“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单位:百分比)‎ ‎1960‎ ‎1970‎ ‎1980‎ 不发达国家 ‎11.1‎ ‎12.3‎ ‎14.8‎ 日本 ‎4.5‎ ‎7.7‎ ‎9.0‎ 中国 ‎3.1‎ ‎3.4‎ ‎4.5‎ 欧洲经济共同体 ‎26.0‎ ‎24.7‎ ‎22.5‎ 美国 ‎25.9‎ ‎23.0‎ ‎21.5‎ 其他发达国家 ‎10.1‎ ‎10.3‎ ‎9.7‎ 苏联 ‎12.5‎ ‎12.4‎ ‎11.4‎ 其他共产党国家 ‎6.8‎ ‎6.2‎ ‎6.1‎ 根据该表可以推断(  )‎ A.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B.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经济增长都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C.经济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 解析 据材料表格“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80年,欧共体、日本、中国等产量比重明显较多,这体现了经济多极化的现象,而经济多极化又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故A项错误;产量比重数据不能说明美苏经济增长都逐年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评价 ‎【视角综述】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出现一股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认识和评价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考题预测2】 (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废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如: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观点一: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阐述: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 观点二: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 结论: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 ‎1.(题点:“冷战”的目的)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解析 根据“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并“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故B正确。‎ 答案 B ‎2.(题点:“冷战”的影响)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 A.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 B.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C.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 D.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时间“1949年7月”,此时的美苏处于“冷战”阶段。材料“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表明二战时期美苏是盟友,而战后初期两者成为“冷战”对手,这一做法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故选A项。‎ 答案 A ‎3.(题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  )‎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突出了在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选A项。‎ 答案 A ‎4.(题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点)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贸组织的成立 B.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认可 C.欧洲联盟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B ‎5.(题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可知,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选D项。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不具有开创性、探索性, 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守势, 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C项错误。‎ 答案 D ‎6.(题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把每一个人变为社会的一员,彼此之间都成为生活在统一“地球村落”‎ 中的利害攸关的居民。这使得人们须时刻以全球意识应对社会大变革。这说明当今的全球化(  )‎ A.使社会竞争更加剧烈 B.影响了人们思维观念 C.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D.削弱西方国家的地位 解析 据材料中“须时刻以全球意识应对社会大变革”信息,表明人们思维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 ‎7.(题点:当今世界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第八章 走向21世纪 一、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左右逢源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相对衰落的美国 ‎——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的背景材料是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八章的目录,要求是自拟论题,结合史实阐述。首先解读材料,结合“走向2l世纪”“矛盾重重的苏联”“相对衰落的美国”等信息判断,这一章叙述的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形势,根据阶段特征得出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断增强,美苏面对着多极化的冲击,力量相对衰落;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逐渐做起政治大国的美梦;欧洲共同体力量逐渐加强并发展成欧盟;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外交上联美制苏。这就打开了解读材料的钥匙,找到了解题的角度和论述的方向,如多极化加快,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共同推动和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学生可以任意选取一个论题,运用20世纪后半期的史实,简要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1 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阐述: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因素的影响,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放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提升较大。(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阐述: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但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示例3 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 阐述:二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二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制度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