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学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中央集权制度 的建立及巩固 ‎(1)秦的统一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秦始皇 ‎(4)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018北京文综,37(1),12分 西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2016北京文综,40(1),8分 对比海昏侯墓说明 西高穴墓墓主身份 存在争议的原因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秦汉时期的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 ‎(1)秦汉时期的农业 ‎(2)秦汉时期的手工业 ‎(3)秦汉时期的商业 ‎2017北京文综,12,4分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史料实证 ‎★★☆‎ ‎2015北京文综,40(1),6分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汉代儒学 及科技文化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2019北京文综,13,4分 汉武帝独尊儒术 历史解释 ‎★★☆‎ ‎2016北京文综,37(1),8分 董仲舒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教育主张的异同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分析解读  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集中在西汉时期,重点考查丝绸之路和董仲舒的思想,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上,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备考时要注意整体把握秦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关注这一时期同前代相比的重大变化。‎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历史学的特色之一,明确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 A.秦朝的咸阳——今天陕西关中一带 B.唐朝的洛阳——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 C.宋朝的瓷都——今天河南开封一带 D.元朝的大都——今天内蒙古、辽宁一带 答案  A ‎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 ‎3.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向当时著名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这种治国方针所适用的背景是(  )‎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  B ‎ ‎4.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晁错曾两次提出建议:向北部边疆移民,“先为室屋,具田器……赐高爵,复其家(免除其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晁错提出该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王国势力    B.加强边疆建设 C.实行休养生息    D.缓解人口压力 答案  B ‎ ‎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 ‎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 ‎2.下列各项是古代对某些水利工程的评价,其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有(  )‎ ‎                   ‎ ‎①《史记》记载:“于是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②西汉民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③《华阳国志》记载:“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④《桂海虞衡录》记载:“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 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 ‎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答案  B ‎ ‎4.(节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 ‎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它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昆明丝绸之路学术会议综述》‎ ‎(1)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对其研究角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要求:归类时每类须包含两位学者的研究角度)‎ 答案  (1)学者1: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 学者2: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 学者3: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者4:丝绸之路有多种功能。‎ 归类:学者1、学者3的观点是一类,理由:以丝绸之路的路线为研究角度。‎ 学者2、学者4的观点是一类,理由:以丝绸之路的功能为研究角度。‎ ‎(注:其他归类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三 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 ‎                  ‎ ‎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和经济上的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变革”。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答案  C ‎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王羲之《兰亭序》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开始发展为自觉艺术 C.苏轼《赤壁怀古》飘逸豪放,表达报效国家的悲愤心情,反映丰富的城市生活 D.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答案  A ‎ ‎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 ‎                   ‎ ‎4.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答案  A ‎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  )‎ 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    B.总结自然规律的特点 C.宣扬加强君权的合理性    D.阐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  D ‎ ‎6.(节选)中西方高等教育各具特色。‎ ‎  材料一 太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最高学府。《史记》记载,“公孙弘请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为博士官(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择民年十八岁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得受业如弟子。’……(汉武帝)制曰‘可’”。‎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基本情况。(10分)‎ 答案  (1)基本情况:继承先代教育传统;主要传授儒家经典;由朝廷在京师创办,进而影响全国;选拔学生的依据是德、才、貌兼备;有年龄要求;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学校规模不大;目的是培养人才以维护统治。(10分)‎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呈现 ‎  史料1 ①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②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史料2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 史料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制度的嬗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重点 阐释 史料1: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①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指出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史料2: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③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 史料 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原因。‎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1分析,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体现为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逐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史料1中“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可以分析“不变”。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状况以及分封制的弊端回答“成因”。‎ 答案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的原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不变”的原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思路分析 可以联系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局限性分析第一小问;直接从史料2中“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入手分析第二小问。‎ 答案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思路分析 注意理解题中“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含义,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征等方面回答。‎ 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郡县制下,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二 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 史料呈现 ‎  史料1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2 董仲舒……开启了②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3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等③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史料2: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 史料3: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 实证 史料1:属于原始文献,直接反映董仲舒思想 史料2、3:属于后人所著的文献史料 唯物 史观 史料2、3辩证分析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响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①反映了董仲舒对不同思想的汲取 史料2、3:从不同角度评述了新儒学的影响。②指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③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 史料 认识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1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思路分析 从史料1第一段中对“大一统”的阐述和第二段中对道家、儒家、法家思想的引用回答。‎ 答案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为专制统治服务。‎ ‎2.根据史料2、3,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思路分析 立足史料信息,根据文中的关键信息作答。‎ 答案  (1)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2)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 ‎2.(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3.(2016北京文综,40,8分)(节选)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 ‎(155—220年)墓 海昏侯刘贺 ‎(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 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 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侯臣贺”‎ ‎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 答案  (1)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 ‎4.(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5.(2015北京文综,40,6分)(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 ‎2.(2019课标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 ‎3.(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  C ‎ ‎4.(2019课标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 ‎5.(2017课标Ⅰ,25,4分)‎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 ‎6.(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 ‎7.(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A ‎ ‎8.(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 答案  B ‎ ‎9.(2016课标Ⅰ,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 ‎10.(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  B ‎ ‎11.(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 ‎12.(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 ‎13.(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  D ‎ ‎14.(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 ‎15.(2019课标Ⅲ,40,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答案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6.(2017天津文综,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答案  (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 ‎17.(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2016海南单科,5,2分)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 ‎2.(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 ‎3.(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答案  C ‎ ‎4.(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 ‎5.(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 ‎6.(2014课标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 ‎7.(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 ‎8.(2011北京文综,37,8分)(节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2北京文综,12,4分)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  A ‎ ‎2.(2012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 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 水电站 海上马 车夫 北洋 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 ‎(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4)示例:‎ 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力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力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力发电的代表之一。‎ 考点三 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 ‎1.(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 ‎2.(2016天津文综,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  D ‎ ‎3.(2016江苏单科,2,3分)《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 ‎4.(2014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 ‎5.(2018课标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略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同样的犯罪因犯罪者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这说明(  )‎ ‎                  ‎ A.秦律不成体系,相关规定充满矛盾 B.秦朝的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军功爵制的推行维护了秦律的公平 D.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 答案  B ‎ ‎2.(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4)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大将蒙恬主持修筑 ‎②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 ‎③在当时有利于中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④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 ‎3.(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5)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使(  )‎ A.君主专制继续加强    B.政治局势能够稳定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  B ‎ ‎4.(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2)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谥号中“孝”体现出(  )‎ A.嫡长子承袭的原则    B.事亲事君伦理道德 C.推行独尊儒术方略    D.宽厚待民仁政表范 答案  B ‎ ‎5.(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3)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汉文帝五年 至景帝六年 施行“放铸钱”政策,准许民间自行铸钱。《史记·平准书》记载:吴王濞“即铜山铸钱,富埒天子”,又如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武帝时 取消“放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有 A.“放铸钱”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 B.取消“放铸”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D.发行货币取代增加租税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答案  B ‎ ‎6.(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 材料 结论 B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 ‎“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 答案  B ‎ ‎7.(2019北京西城期末,3)有学者写道:“    并一海内,废封建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把法度衡石丈尺都划一,又治天下驰道。”    处应填(  ) ‎ ‎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唐太宗 答案  B ‎ ‎8.(2019北京昌平期末,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的字样。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 ‎①领土疆域  ②文字书法  ③政治制度  ④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9.(20195·3原创题)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钱穆意在说明(  )‎ A.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 B.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 C.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 D.东方六国保留大量贵族制残余 答案  B ‎ ‎10.(2019北京东城一模,13)《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    ‎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答案  B ‎ ‎11.(20195·3磨尖卷9,3)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可能在今缅甸沿岸)乘大舶,张大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东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答案  A ‎ ‎12.(2019北京西城一模,13)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 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 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  B ‎ ‎13.(2019北京海淀一模,12)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论心定罪”的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  )‎ A.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 B.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D.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 答案  B ‎ ‎14.(2018北京东城期末,3)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展品——“秦嵌铜诏版铁权”,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 ‎                   ‎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 ‎15.(2018北京怀柔零模,13)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                   ‎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修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千金方》——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D.《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答案  B ‎ ‎16.(2018北京海淀一模,13)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为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答案  D ‎ ‎17.(2018北京顺义二模,13)《汉旧仪》中记载:“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所察六条。”具体为: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由此可知刺史(  )‎ A.掌握军政大权,是决策机构 B.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处理政事 C.官职地位很高,有实际权力 D.协助皇帝监察地方,加强集权 答案  D ‎ ‎18.(2018北京平谷零模,13)“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文中的“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的是(  )‎ ‎                   ‎ A.采纳《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 B.“推恩令”使王国封地不断缩小 C.酎金夺爵使王、侯彻底不存在 D.郡县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 答案  B ‎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19.(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抽样测试,2)孔子“镜像”‎ ‎  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2分)‎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10分)‎ 答案  (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2分)‎ ‎(2)参考答案示例:(10分)‎ 发现 说明 两段文字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之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在西汉备受推崇 两段文字的内容高度相似 衣镜上的孔子题记可能引用(参考)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也有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或由于铜镜出现时间不可考,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参考了铜镜上的题记内容 个别表述不同,如:孔子衣镜上少了“天子”字样,多了“至今不绝”等 版本的差异或主观意图不同 ‎20.(20195·3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1)以上材料为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一则建议,请用“/”为材料断句。(3分)分析该建议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4分)‎ ‎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墓主人喜在《编年记》中记录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国的大事件和自己的人生轨迹。现将喜所记录大事与汉代《史记》对读如下:‎ ‎《编年记》‎ ‎《史记》‎ 备注 ‎(昭王)四年,攻封陵 ‎《魏世家》(昭王四年)秦拔我……封陵 战国时各诸侯国历法不同于秦,载夏正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内,秦已进入次年,所以发生在十月到十二月间的事件,秦要比用夏正历的国家多加一年 五年,归蒲反 ‎《魏世家》(五年)秦予我蒲反 七年,新城陷 ‎《秦本纪》(七年)拔新城 廿年,攻安邑 ‎《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卅九年,攻怀 ‎《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较之《编年记》晚一年)‎ 四十七年,攻长平 ‎《赵世家》载赵括兵败长平,卒四十余万,秦尽坑之,均系于秦昭王四十八年 五十年,攻邯郸 ‎《秦本纪》(五十年)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 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范雎蔡泽列传》(五十一年)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2)分别指出《编年记》和《史记》的史料类型。(2分)‎ ‎(3)对比分析《史记》与《编年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参考答案如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影响: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该措施的实施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禁锢了思想,不利于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2)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3)‎ 发现 说明(可以从原因角度说明,也可以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明)‎ 关于秦国的大事件,《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 ‎①秦距离汉代时间间隔不远,史料相对易得,且司马迁广泛搜集史料 ‎②秦朝焚书“非秦记皆烧之”,使有关秦的史料得到较好的保存 ‎③《编年记》可以佐证《史记》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