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及政治多极化趋势课件(122张)
阶段划分 专题五 第 12 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5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20 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1 .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始。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2 .经济上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 .文艺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通史线索特征 视角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1) 条件: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2) 进程 ①“二月革命”: 1917 年 3 月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罗曼诺夫 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社会主义革命 转变的任务。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③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彼得格勒起义: 1917 年 11 月,起义工人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 —— 冬宫。 ⑤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 《 和平法令 》 和 《 土地法令 》 ,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 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核心考点突破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①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②国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2) 措施: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3) 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 共产主义 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 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力量取得战争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核心考点突破 3 .新经济政策 (1) 内容:农业以 固定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将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 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 特点: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 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 评价 ①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 核心考点突破 4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 重工业 ,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 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 (3) 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 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斯大林时代 2016· 全国卷 Ⅱ ·34 斯大林模式 —— 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斯大林时代 2015· 全国卷 Ⅱ ·34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列宁时代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4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代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3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斯大林时代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35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考向一 列宁时代的探索 例 1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1928 年苏联的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 A 、 B 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1) 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 (2) 实质不同:前者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3) 结果不同: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影响 例 2 [2016· 全国卷 Ⅱ]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对苏联的关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故排除;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生产过剩,美国不需要考虑农村供应城市的问题,故排除 C 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需要公有制,故排除 D 项。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需要考虑这一时间段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国经济现状的关系,美国希望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或借鉴,而苏联在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是美国关注的核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5· 全国卷 Ⅱ]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答案 】A 【 解析 】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在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中的“ 1931 年”“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 B 项正确。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 A 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 、 D 两项理解有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和方式的差异 ①过渡思想: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②过渡方式: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核心考点突破 (2)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原因 ①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③封建专制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核心考点突破 视角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 .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 生产过剩 ” 。 ③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 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破坏性严重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3) 影响 ①世界经济: 生产力 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②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 国际关系紧张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③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④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核心考点突破 ⑤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⑥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⑦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 “ 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法币改革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2 .罗斯福新政 (1) 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 金本位制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 __ 联邦储备委员会 __ 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②调整工业:加大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节农业:成立 农业调整署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等。 ④社会福利和保障:建立 联邦紧急救济署 ,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 《 全国劳工关系法 》 ,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等。 核心考点突破 (2) 影响 ①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 ②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世界:开创了以 国家干预经济 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34 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34 经济大危机与影视与艺术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1 罗斯福新政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 文化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34 经济大危机与影视与艺术 考向一 经济大危机和自由放任政策 例 1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 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 1929 年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美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 A 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 B 项,答案为 C 项;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 A .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 .通过 《 霍利 — 斯穆特法 》 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来作答。 A 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 B 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 C 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 D 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要的经济指导思想 (1)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增加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 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地推行。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 例 3 [2015· 全国卷 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 1935 年美国颁布退休人员可以领取养老金的法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与“社会保险法”的内容相对应,故答案为 B 项。 A 、 D 两项是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的内容, C 项是 《 农业调整法 》 的内容,皆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 全球史观: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2) 文明史观:制度创新,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开创了用行政手段干预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新模式。 (3) 现代化史观:以改革的方式,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避免了法西斯专制的出现。 核心考点突破 (4) 唯物史观: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大,通过调节生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调节生产关系的举措改善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 理由 】 如何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苏俄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这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苏俄经济政策制定的特殊历史背景、措施、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 世纪三大经济体制改革 (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 ) 的借鉴与对比也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1925 年,苏联工业中的非社会主义成分占 26.7% ,其在批发商业中占 12.1% ,在零售商业中占 44.1% 。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 1926 年大约有 230 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 1.6%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 ( ) A .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 B .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C .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材料中的数据“苏联工业中的非社会主义成分占 26.7% ,其在批发商业中占 12.1% ,在零售商业中占 44.1%” 也说明了这一点,故 A 项错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在 1928 年被取消的,故 B 项错误;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与材料中“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 1926 年大约有 230 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 1.6%” 不符,故 C 项错误;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与材料中“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 26.7% ,其在批发商业中占 12.1% ,在零售商业中占 44.1%” 相符,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从历史反思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 【 理由 】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复习备考时,一方面注意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评价,复习时可结合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和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分析,认识世界经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2】 1928 年 10 月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 1937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 1934 年开始的大清洗运动仅在 1937—1938 年间就有 200 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 4 万多名营级以上的中高级军官。这说明 ( )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被认识 B .大清洗运动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 C .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模式在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 答案 】D 【 解析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被认识是在二战以后,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进行改革,故 A 项错误;大清洗运动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故 B 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又清洗了 4 万多名中高级军官,不利于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 理由 】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自由资本主义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本质及影响等问题,也要从宏观角度分析 20 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探索。“危机”与“机遇”并存是经济大危机带给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反思,复习备考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1933—1939 年美国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 17 个州获得的资金比例较高。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的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 ( ) A .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 B .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 C .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 D .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 【 答案 】A 【 解析 】 根据材料“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可知,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来扩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故 A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部经济转型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弥补私人资本缺位的史实,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五 第 13 讲 二战后世界的政治与经济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5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1945 年至今 ) 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1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2 .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3 .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0 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同时,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1945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末 ) 1 .政治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 二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① 一个基础: 雅尔塔体系 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两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在争霸和扩张中产生矛盾。 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 和 意识形态 不同。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③三个表现: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 北约 与华约对抗。 ④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 “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核心考点突破 ⑤五个影响 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 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 整体发展 。 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 朝鲜分裂 、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 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核心考点突破 (2)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末 ) ① 表现 1967 年 欧洲共同体 成立标志着欧洲走向联合。 20 世纪 80 年代, 日本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961 年,亚非拉国家的 不结盟运动 兴起。 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中国 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影响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 ( 美元体系 ) 。 ② 1947 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2) 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新经济模式 ” 。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 福利国家 ” 制度。 ③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 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3)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 企业经营自主权 ,突出发展重工业 ( 军事工业 ) 。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 政治领域 。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1) 以 信息技术 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1946 年, 美国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 年互联网产生。 (2) 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 等待戈多 》《 老人与海 》《 百年孤独 》 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 现代主义 美术进一步发展,形式五花八门;以 摇滚 、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更加流行。 (3) 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4) 电视大规模普及运用,成为“ 第八艺术 ” 。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Ⅲ ·34 赫鲁晓夫改革 —— 农业改革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34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秩序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35 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走向联合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Ⅱ ·35 “ 冷战 ” 下美苏争霸的特点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3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世界银行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2 欧洲走向联合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5 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考向一 西欧走向联合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据题干信息分析, 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美国给予欧洲经济援助,同时敦促欧洲国家联合,以增强欧洲国家的实力,遏制苏联,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出现,故 A 项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近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新材料切入,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 1950 年。法国人主张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虽然英国反对,但他们得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国支持而实现了六国联合。 A 项是六国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特别是二战对法德破坏严重;英国与六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所以 B 、 C 两项不正确; D 项与史实不符。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核心考点突破 (2) 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②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③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在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④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各国的经济风险。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例 3 [2016· 全国卷 Ⅱ]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非洲的演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解读材料的能力。“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巡演无关,故排除 A 项;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不需要非洲国家的认可,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和相互支持而发起的运动,与题干主旨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 C 项;题干主旨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非洲等地很多人通过音乐了解了美国,这是美国为了拉近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共同对抗苏联所采取的措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②世界两极格局,实际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全面对抗的格局。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③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例 4 [2015· 全国卷 Ⅰ] 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 1981 年的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世界银行贷款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世界银行主要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采取援助,从 1968 年到 1981 年,其贷款额度大幅度增加,说明新独立国家增多,这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故答案为 A 项;各国关税的降低与世界银行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 项; 1981 年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这与发达国家发展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 C 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与材料 1981 年不符,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①根据 1944 年 7 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决定,世界银行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1945 年 12 月 27 日同时成立。总部均设在华盛顿。两家机构均属于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 ②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互补充。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项目贷款,帮助它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活动则是稳定国际汇兑,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 ③ 1980 年,中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四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例 5 [2017· 全国卷 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时期,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苏共中央改变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试行工资制度,故 A 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 B 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 C 项错误; 1929 年,苏联掀起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及教训 ①特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②教训: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核心考点突破 (2)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②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④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 1 .政治 (1) 两极格局的终结: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 1991 年的 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 (2) 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和平与动荡并存。 1990—1991 年的 海湾 战争。 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2001 年,国际恐怖组织在美国制造 “9·11” 事件,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3)“ 一超多强”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93 年, 欧洲联盟 正式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 福利国家 ” 的规模。 (2)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新经济 ” 在美国出现,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后转向政治改革,以苏联解体告终。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4) 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 1993 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89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4 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成立。世界经济走向区域集团化。 (5)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5· 全国卷 Ⅱ ·35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5 欧洲一体化 ( 欧元 ) 的作用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35 欧洲一体化 ( 欧盟 ) 经济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35 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考向一 两极格局的瓦解 例 1 [2015· 全国卷 Ⅱ]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终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史实可看出,这体现的都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选 C 项。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 A 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 B 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关系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对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 ①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②新的国际格局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③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 ( 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 的强弱。 ④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核心考点突破 (2) 理解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及其影响 ①调整 a. 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b .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 核心考点突破 ②影响 a. 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b .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美国共和制的特征 例 2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 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欧元为切入点,考查欧元的历史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的影响。 B 项错在消除贸易壁垒,它只是解决了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故排除; C 项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额的增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错在“领导地位”;只有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与史实相吻合,故选 A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 A .“冷战”结束 B .华约解体 C .北约东扩 D .欧盟扩大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波兰边境线开放的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的能力。这张历史图片中的旗帜为欧盟的旗帜,能说明波兰与欧盟的关系,体现了欧盟的扩大,故 D 项正确。图片中不是北约和华约的旗帜,而是欧盟的旗帜,故排除 B 、 C 两项;图片无法体现两大阵营结束对抗,故 A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 (1)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向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提议,将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并向其他国家开放。 (2)1951 年, 6 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 年, 6 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 《 罗马条约 》 ,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于 1958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核心考点突破 (4)1967 年, 6 国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5)1991 年,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 《 欧洲联盟条约 》 ; 1993 年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6)1999 年 1 月,欧元正式问世,并于 2002 年起正式流通。它不仅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描绘出了新的蓝图。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例 4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 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 A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 20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变化。解题关键在于比较两个数据图,找出其差异。 1995 年,世界贸易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非洲与其他工业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体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关贸总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秩序的维护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A 项;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不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排除 B 项;材料介绍的是国际贸易的内容,且多极化是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 开始起步阶段 (15—18 世纪 )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 初步形成阶段 (19 世纪初期至中期 ) :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 最终形成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核心考点突破 (4) 陷入困境阶段 (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两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 (5) 制度化阶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 )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它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6) 全面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两极格局结束后,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从历史反思角度认识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和影响 【 理由 】 马歇尔计划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遭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复习备考时,不但要注意分析马歇尔计划形成的时代背景,而且要对马歇尔计划的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评价,还要结合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世界经济发展将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其差异。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据统计, 1951 年 7 月 1 日之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的援助共 2.7 亿美元,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需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偿还 1690 万美元。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B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 .二战后西欧强国降为二流国家 D .雅尔塔体系对美德关系的影响 【 答案 】A 【 解析 】 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 1951 年可知,这是美苏“冷战”时期,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获得援助 2.7 亿美元却只需向美国偿还 1690 万美元可以推测,美国的主要目的是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反苏的前沿阵地,故 A 项正确;美国国力的强弱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偿还贷款数额的多少不构成因果关系,故 B 项错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强弱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雅尔塔体系侧重于美苏对世界的划分,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从借鉴、参与的角度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 理由 】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大量增加;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合作日益频繁。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作为高考近年命题的一个重点,它常与国际政治、经济热点相联系,因此 2018 年备考时需要多加练习。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2】 1965 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争夺欧共体领导权的斗争激烈 【 答案 】C 【 解析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欧洲走向联合,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超国家形态出现时,又有可能牺牲部分个体的利益。 A 项仅看到了民族国家利益对欧洲一体化的阻碍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欧各国联合摆脱美国的控制,故 B 项错误;依据“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为‘多数赞成’,法国 …… 坚决抵制”可知, C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各国对欧共体领导权的争夺,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化 【 理由 】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历史沿革形成,并得到国际条约认可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其职责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的变更、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等成为社会热点,美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货币史、不同国家金融政策等必然成为 2018 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在备考复习时对这些相关史实需要加以归纳、分析和比较。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提出援助要求,美国作出积极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时向墨西哥发放了贷款;但 1997 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迟迟不发放贷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经济强国的意志影响受援助国家的受援情况 B .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C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D .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利益的优先性 【 答案 】A 【 解析 】 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美国作出了积极反应,而泰国遇到同样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迟迟不发放贷款,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强国的意志影响受援助国家的受援情况,故 A 项正确;墨西哥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的情况,故 C 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体系,不是国际贸易体系,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五 专题归纳总结(五) PART 5 专题一 20 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与经济思想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主线 1 . 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91 年苏联解体,苏俄 ( 联 ) 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二是斯大林时期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 ;三是二战之后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 。 2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题归纳总结(五) 3 . 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4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拓展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专题归纳总结(五)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专题归纳总结(五)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2 .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 经济: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使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 政治: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不同的政治体制。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专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 国际关系:这十年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专题归纳总结(五) 【 训练 1】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 .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 .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五) 【 答案 】B 【 解析 】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A 项错误;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美国的教育等进步因素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故 B 项正确;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本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C 项错误;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五) 【 训练 2】 美国学者狄克逊 · 韦克特在 《 大萧条时代 1929—1941》 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 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了罗斯福新政 ( )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上 C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 专题归纳总结(五) 【 答案 】C 【 解析 】 材料叙述了罗斯福新政期间总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涉及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总统与人民的“爱情婚配”,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B 项错误;材料“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表明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计划与市场的相关内容,故 D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二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主线 1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 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专题归纳总结(五) 2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 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 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拓展 1 .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1)1949—1955 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3)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专题归纳总结(五) (4)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专题归纳总结(五) 2 .综合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 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 (2) 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 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 (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专题归纳总结(五) 【 训练 3】 1946 年,苏联有人在关于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这一建议 ( ) A .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 B .揭露了苏联的政治弊端 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 D .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 【 答案 】A 【 解析 】 材料中“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是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张,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故 A 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主要是苏联的经济问题,故 B 项错误;建议的内容和新经济政策有很大的不同,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一种完善,不是否定,故 D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三 世界近现代科教文艺 专题主线 1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主要包括物理学、生物学、三次科技革命三方面的成就 (1) 物理学成就 ①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伽利略的研究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② 17 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专题归纳总结(五) (2) 生物学成就 ①文艺复兴后,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② 19 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 《 物种起源 》 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 (3) 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电力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专题归纳总结(五) 2 .近代以来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1)19 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发展,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使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此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界限,各种文化在碰撞中加强了交流与融合。 专题归纳总结(五) 专题拓展 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影响 (1) 根源 ①社会根源: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物质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②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 ③政治根源:国际政治上的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威胁,无疑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心头,使人们感到危机重重。 专题归纳总结(五) (2) 表现 ①文学领域: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②美术领域: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③音乐领域: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专题归纳总结(五) (3) 影响 ①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②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专题归纳总结(五) 【 训练 4】 美国法国学者魏明德认为: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 …… 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的根源,通过与外部的接触经感应而再度发现,不是靠重复过去的文化形式,人类可以借由这些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踏上追寻自然天性的种种潜能之旅,从而进行创造。我们必须挖掘个性才能达到普遍,但是,只有在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时,才能够表达出自我个性的精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专题归纳总结(五) A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挑战的结果是实现归于统一的“文化全球化” B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 .全球化在文化方面可以产生的最好结果是一定程度上弱化民族文化特质,实现“文化全球化” D .“文化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有利于东西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五)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中“我们必须挖掘个性才能达到普遍,但是,只有在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时,才能够表达出自我个性的精华”不是对民族文化的挑战而是肯定,故 A 项错误;挖掘个性和尊重、欣赏他人的个性,促进自我个性的精华的表达,可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 B 项正确;尊重个性不等于弱化民族文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无从体现“文化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故 D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