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不以人助天”,出自《庄子》,就是不要以人为之心越俎代庖,去干预自然的进程,符合题意,A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排除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与题干中的崇尚无为没有关系,排除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思想。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选项中语句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百家争鸣中各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4.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 5.董仲舒曰:“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据此可知,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以神权来限制君权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不是对原始儒学的全部继承,故排除A项;董仲舒的儒学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对君权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故选B项;董仲舒的儒学用神权来限制君权,主张君主实行仁政,并没有背离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故排除C项;董仲舒主张巩固君主专制,而不是限制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 6.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挺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诚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B. 儒家思想的日益衰落 C. 道家颠覆了儒家思想 D. 儒、道开始出现合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王挺和诸葛亮在家庭教育中都渗透了儒道思想,说明儒、道开始出现合流的情况,故选D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和日益衰弱,排除AB项;颠覆了儒家思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8.宋代以降,朱熹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这表明朱熹 A. 礼制观念淡化 B. 认为礼和法均是理的体现 C. 崇尚法家思想 D. 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朱熹的学说终结了德、刑的主次关系,结合朱熹的思想观点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所以礼和法均是理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朱熹礼制观念淡化,排除A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崇尚法家思想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C项;专制集权在朱熹的理论之前就已经出现,确定理论基础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反映了黄宗羲 A. 追求个性发展的诉求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不是其追求个性主张的诉求,故排除A项;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黄宗羲反对传统儒学的忠君思想,根据“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可知黄宗羲也主张继承儒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反映了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选B项;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故排除C项;黄宗羲对传统儒学批判的同时也有继承,所以不是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叛逆,故排除D项。 【点睛】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但其思想体系并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10.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11.如图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他们科技成就的共同点是 A.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B. 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C.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D. 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书籍,记载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二者都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故选D项;A项与《天体运行论》不符,BC项与《农政全书》不符,排除。故选D。 12.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印刷术 点评:印刷术属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成就的发明和传播的情况也需要了解。 13.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该记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 B. 《说文解字》关于仓颉记录准确可信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年代的久远导致了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仓颉造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字的起源,说明该记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故选A项;仓颉造字为古代的传说,“准确可信”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历史文献纪录应该与历史实物相印证,而不是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故排除C项;题意只反映了仓颉造字,没有体现其他说法,不能反映“莫衷一是”,故排除D项。 14.下图文物出土于殷墟,对其上文字解读正确是 A. 其是中国文字起源 B. 反映了个性化的创造 C. 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 是士人表达意境的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出土于殷墟”可推断该文物为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A项;甲骨文也不是书法家的个性化创造,故排除B项;甲骨文是中国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该解读正确,故选C项;甲骨文应用于商朝时期,不是士人表达意境的形式,故排除D项。 15. 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A. 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 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 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 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可知这两幅图是反映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故A、B、C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详解】 16.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A. 中外文化的融合 B. 天人合一的意境 C. 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 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王送子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项。 17.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18.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 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文人弃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说明文人学士弃学经商在当时较为普遍,使抑商观念遭到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科举取士在当时虽有弊端,但并非文人弃学经商的原因,排除;B项,文人经商并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D项,文人经商并非为追求奢靡生活,排除。 19.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 20.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 21.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 文艺衰微由于民主泛滥 D.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可知,柏拉图批判了很多戏剧为迎合观众而通过对人的无理性部分的模仿来亵渎神灵、摧残理性的做法,强调的是通过富涵美德的文艺作品来让人们应该追求幸福生活,故D选项正确;柏拉图批判戏剧作品中无理性的部分,强调艺术作品应富涵美德,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柏拉图强调的是戏剧应选取富涵美德的理性作品,而不是要取消戏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柏拉图对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的戏剧作品进行批判,无法体现文艺衰微,故C选项错误。 22.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两位先哲都 A. 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其知识的总量 B. 将知识和美德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 C. 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 D. 主张通过教育来完鲁自身匡扶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即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的,故选C项;A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没有提出将其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和匡扶社会,排除BD。故选C。 23.彼特拉克(1304~1374年)的财富观与当时教会“追求财富是有罪的”主张是一致的,而同为人文主义代表的布鲁尼(1370~1444年)却肯定了人对财富追求的正当性。这一财富观的变化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 B.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了挑战 D. 享乐主义社会新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彼特拉克和布鲁尼生活的时代不同,虽同为人文主义者,但是两人财富观有别,后者认为追求财富是正当的,这显然是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选项B正确;材料只提及两人财富观不同,无法得出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排除A;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追求财富不等于享乐,排除D。 24.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25.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6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7世纪初,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 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 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 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没有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故A项错误;“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条件之一,故B项错误;当时神学还没有被推翻,故D项错误。故选C。 26.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C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D。 27.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 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 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 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 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依据“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所以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所描述的仍是材料的表面意思,可以排除。 28.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29.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结合“18世纪”可知这种情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从而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滥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与“18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B;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故选C。 30.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31.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 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中“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把它“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故C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牛顿的科学成就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没有谈及其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B项;牛顿的科学贡献没有促进民主时代的产生,排除D项。 32.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春季考试,一个名叫钟天纬的学生写下了如此答卷:“迨一千八百零九年,而达文生焉?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答卷内容表明 A. 1889年后中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 西方各国普遍接受了进化论 C. 进化论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进化论冲击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结合所学知识,“耶稣之旨”即指基督教信仰,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达尔文进化论在西方的影响,没有体现其在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仅说明西方信服进化论的人逐渐增多,不能充分说明西方各国普遍接受了进化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普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思,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母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企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水久制度,人尽管聪明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界,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有何不同?以秦国为例说明韩非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 (2)不同: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实践效果:秦国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可知韩非子关于“法”的认识主要是法治优于认知,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该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等。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变化、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法律权威地位的确立、文化氛围宽松等方面进行论述。 (2)不同:根据“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企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水久制度”、“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重法轻德,苏格拉底重法重德;韩非子目的是推行君主专制,苏格拉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实践效果:结合秦国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统一六国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进行作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美国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撰《世界:一部历史》中的《技术与帝国主义》 工具与技术 研制的地区/发明的时间 结果 经纬仪的发明 英国/18世纪70年代 可以准确定位经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有效确定航线。 炼钢技术 英国和西欧/18世纪40年代—19世纪 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更有效的小型枪支和火炮 步枪和后填火炮 英国和西欧/19世纪40年代—1900年 结合使用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武器制造的水平。 热带制服 英国和西欧/19世纪50年代—1900年 可以提高机动能力,提高殖民军官和行政官员在热带地区生活的舒适程度。 奎宁药片、粉剂及其他药品 欧洲/1750—1850年 用来抵御疟疾;帮助提高欧洲及亚洲殖民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 蒸汽动力 英国/1769年 驱动船只、铁路,速度大大超过风动船帆或陆地马拉车辆。 机关枪 欧洲/19世纪60年代—1900年 可以在亚非拉地区消灭抵抗殖民主义者的土著居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要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例如,经纬仪的发明,可以有效确定航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炼钢技术的研制、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奎宁药片、粉剂及其它药品的研制,可以用来抵御疟疾等。但是,这些科技发明也为西方殖民者加大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保障,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最终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示例二: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 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工具与技术研制方面,多与对外的军事侵略扩张结合在一起。例如,炼钢技术和步枪、后填火炮及机关枪的结合,可以生产出更有效的武器。奎宁药片、粉剂及其它药品的研制,也是为了提高殖民地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这就充分说明了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 示例三: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 由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通过殖民争霸战争,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拥有最辽阔的海外市场。再加上手工工场的兴旺,大批熟练技术工人的存在,所以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当时绝大多数的工具和技术的研制与英国有关就是证明。 示例四:蒸汽机的研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特别是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能产生巨大万,而虽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这就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各地间的联系更便捷,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论题,由材料中工具与技术出现的结果给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得出论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或者“技术与军事的结合起到了帝国主义‘帮凶’的作用”;由材料中工具与技术发明的时间和地区得出“英国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中曾走在了最前列”;由材料中各类工具发明的时间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得出“蒸汽机的研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其次,结合所学,从科技对世界的影响、科技创新的区城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并结合材料对其进行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楚,论从史出。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藉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选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已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二 黄宗羲(1610-1695年)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得访录》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需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载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命时期才重放光 ——摘编自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三 伏尔泰(1694-1778年),在英国流亡期间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室扬个人自由。伏尔春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人文主义者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伏尔泰思想的共同点。指出两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不同影响的社会根源。 【答案】(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共同特点:崇尚自由,反对君主专制。不同的影响: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引起社会的变动和转型;伏尔泰: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根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程朱理学的束缚;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推动,启蒙运动开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可从经济、政治、社会传统和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文艺复兴的条件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宗教改革的条件是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启蒙运动的条件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根据“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学说必须选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已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经济也存在一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等内容可知西方人文主义者的基本观点是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根据“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室扬个人自由”等内容可知二人思想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反对君主专制,崇尚自由。影响上,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引起社会的变动和转型;而伏尔泰的思想则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可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上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