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四步联世界—坚持唯物史观、这是探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四步联世界—坚持唯物史观、这是探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学案

一、中外17世纪历史的不同走向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但是,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 ‎(一)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二)16、17世纪中国和英国的不同发展 中国 英国 政治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宦官专权、特务机构,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加强王权,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江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掠夺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军事 面临葡萄牙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入侵和倭寇的骚扰 开始争夺海上霸权,1588年击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打败荷兰 文化 受到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出现了崇尚实际的学风和反封建思想,但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 思潮的影响,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解析:选C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而东方封建专制加强,故C项正确。‎ ‎2.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连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观念,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而外部的殖民威胁只是加速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3.“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  )‎ A.近代社会的前兆    B.大清盛世的辉煌 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 解析:选C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就整个封建社会而言,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故选C项,排除B项。此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但没有很快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D两项。‎ ‎4.“正当东方衰弱的趋势不断显现时,在欧洲的城市中,先是在意大利,后来在大不列颠和荷兰,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断兴起。16世纪晚期,这里有些城市已经和东方一样富有,并且后劲不减。”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B.西欧经济发展超过东方 C.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西欧城市向近代转型 解析:选D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5~16世纪,此时西方开始迈入近代化。由材料“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断兴起”“有些城市已经和东方一样富有,并且后劲不减”中可以得出,欧洲城市正处在转型时期,D项正确。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此时西方只是有些城市能与东方相比,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差距只是在迅速缩小,排除B项;C项说法缺乏依据,排除。‎ 二、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境遇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同时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预示着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然而它在中西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得到了发育、成长,助推西方跨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应时而生,却未能茁壮成长,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一)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1.发展程度不同 中国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而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既有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也有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还有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2.社会环境不同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顽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欧洲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建主义束缚兴起发展。‎ ‎3.结局和影响不同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形成强大的历史潮流,推动欧洲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冲击着东方落后制度,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封建主义扼杀,止步不前,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二)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差异出现的原因 ‎1.从经济基础方面看 中国 中国中央君主集权制根深蒂固,皇帝直接掌控全国土地与人口;中国广大自耕农民以自产谋生又极度贫困,既缺乏消费欲,又没有购买力,消费市场无法形成 欧洲 欧洲封建领主虽掌握土地却缺乏对市民阶层的控制,封建关系较为松散。欧洲广大城市平民没有土地只能以经商或手工业为生,购买日常商品是生活必须,有利于市场形成 ‎2.从具体表现方面看 中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 欧洲 欧洲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有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普遍现象 ‎3.从资本积累方面看 中国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土地是财富的主要象征,地主和商人往往把剥削来的钱财用来购买田地,加上封建的地租剥削一直很重,拥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财富,并且地租收入稳定,是发家的好手段。因此清朝时,就有人说“凡置产业,自当以土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样的一种投资意向使得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必要的观念支持和资金准备 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政府甚至不惜使用行政命令,强行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此外,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对外殖民扩张,抢夺财富,或者通过奴隶贸易,积聚大量血腥的资本。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非常崇尚节俭,他们认为,俭省、节俭甚至吝啬都是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资本 ‎4.从市场条件方面看 中国 中国消费品生产主要面向高级消费,丝绸、金银加工、高档瓷器等基本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市场范围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有限;中国国内市场低迷,商人普遍缺乏资本,无力开展对外经营,小农经济依赖土地,没有海上开拓的欲望,具体表现即闭关自守 欧洲 欧洲商品生产、服务对象广泛,棉纺、毛纺、制铁等大多是广大群众的日常消费,市场范围大且稳定,资本主义发展后劲实足。欧洲市场活跃资本运作通畅,财富的扩张必须继续扩大消费,同时急需劳动力与资源,对外扩张势在必行,具体表现即组织航海拓展殖民地 ‎5.从技术支持方面看 中国 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在明朝时虽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终究没有步入近代科学的范畴,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不能对发展科学技术提出迫切要求和提供推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又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专制的文化政策更窒息了学术空气,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再加上对外闭关锁国,阻碍了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又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科技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西方 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发展,因为西方一直受神权思想压迫,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得到自由、平等,与此同时封建经济无法支撑西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西方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开始掌权,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1.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因而,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这种状况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 A.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C.不合理的家族式的经营方式 D.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自然经济的阻碍 解析:选D 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原因,但不是社会根源。‎ ‎2.《明清江南市镇雇佣群体研究》一文中提到,在农业生产领域,为获取经济利益雇工生产,将农产品投放市场的现象越来越多,该领域的雇佣人员与工商业中的雇佣人员并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B.农业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较快发展 D.社会等级制度发生明显松动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农产品投放市场的现象越来越多”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3.(2017·洛阳统考)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合并征收银两”“取消人头税”可知明清赋税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按亩折算缴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会加剧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取消人头税”得出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经济政策的改变,故D项错误。‎ ‎4.(2017·湖南六校联考)‎ 明清时期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据此材料可推知(  )‎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 B.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C.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解析:选B 明清时期中国是手工生产,没有工业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行会规定严格垄断本地区行业,可知行会不利于行业创新发展,故B项正确;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工商业经济稳定发展,故D项错误。‎ 三、东西方人文精神交相辉映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主的社会型伦理道德;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反对专制权威,强调人的自由。‎ ‎(一)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1.古典时期的人文主义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阐述,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不同流派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人文思想大放异彩。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理论;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观点。‎ ‎2.中世纪的反人文主义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权一统天下,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主义,人性受压抑和束缚。中国的“民本思想”也演变为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专制者们施展统治权术的工具,人性遭摧残,个性被泯灭。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 ‎3.资本主义萌芽后的人文主义 随着14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展,欧洲先后进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由复兴、发展逐渐走向成熟。18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稍纵即逝。‎ ‎(1)西方:‎ ‎①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性,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③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大旗,用“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2)中国:‎ ‎①表现:李贽否定三纲五常,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思想和限制君权,提出建立“天下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 ‎②人文复兴的原因: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出现。‎ ‎③稍纵即逝的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阻碍;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统治者力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用立法来确立和保障人权,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使人文主义有了法律保障。如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各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时代。1954年起的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权利”的条款,“尊重和保障人权”还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了党章;党和政府一直全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人权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 ‎(二)对于东西方人文精神异同的认识 ‎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关注“社会”中的人,而西方思想家特别强调作为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西方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西方思想家比较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对比展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 ‎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1)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体现了天是万物的主宰。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性与天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善。‎ ‎(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更是表明天与人是息息相通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将人性、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的本原“理”的高度,将三者统一起来。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 ‎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 ‎(1)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 ‎(2)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不求冒尖,甘居中庸;而西方主张人的个性张扬,积极进取,勇为人先。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同也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四)东西方人文精神在现代民主法治方面的共通之处 ‎1.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是在反对神学观念中奠定的,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以人为本”。都提倡“人”的觉醒和自我主体意识的生成,主张人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塑造了自由与责任共同担当的健全人格,个人在“绝对自由和绝对责任”中寻求着自由与责任的和谐。‎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经济合作加强的同时,文化也趋向多元融合。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坚守,是我们应该永恒坚持的理念。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整个社会才能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更能找到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现代社会需要人文精神,未来世界仍然需要人文精神。‎ ‎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同时期的许多杰出思想家,虽然互不知晓,但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列属于在当时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的思想观点是(  )‎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主张顺应自然 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④“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人是万物的尺度”仅仅是西方智者学派的观点,故①错误;“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观点,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的“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也强调顺应自然,故②‎ 正确;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德治,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故③正确;“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宋朝理学家的主张,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  )‎ 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 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 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 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 解析:选A 孟子言论的意思是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二者都重视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认知,故A项正确。‎ ‎3.(2017·邯郸质检)明末清初,对“西学”的传入,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他们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王夫之也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优势 B.西学传入改造了中国自身的学术 C.士大夫借西学来复兴传统儒学 D.西学的优点为部分知识分子认可 解析:选D 据材料“西学源出中国”反映了中学高于西学,但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优势,故A项错误;据材料王夫之等士大夫认为中学传入西方,被西方改造后再传回中国,故B项错误;士大夫借西学来复兴传统儒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国部分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学中有其优于中学之处,由于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西学源出中国”,故D项正确。‎ ‎[素养提能满分练]        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二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解析:选D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时期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2.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些做法有助于(  )‎ A.纪传体例的推广 B.君主权威的神化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华夏文化的传承 解析:选D 题干中并未提到《史记》的体例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权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并未体现出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 ‎3.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 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祭祀家族列祖列宗 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B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故C项错误;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故D项错误。‎ ‎4.陈忠云在《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中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解析:选C 从“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可知,作者认为政治制度不同是由于掌权者主观欲望和客观统治手段导致,即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由掌权者决定,有一定偶然性,故C项正确;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可知,作者认为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受地理环境制约,故D项错误。‎ ‎5.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建立了官僚政治 B.打击了贵族政治 C.不利于中央集权 D.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选B 嬴政建立了官僚政治,克利斯提尼没有建立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二者都打破了血缘关系,打击了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二者的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 ‎6.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不利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选C 材料表明徽州人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几乎家家经商,徽州土地贫瘠但价格非常高。这是因为徽商固守“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价值观念,将大量金钱用来购置土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这必然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C项正确。A项是徽州土地价格上涨的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始于鸦片战争,D项错误。‎ ‎7.“广州十三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内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的兴盛主要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C.闭关锁国政策松动 D.清王朝被动融入世界市场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频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并不一定导致广州十三行贸易繁荣,排除A项。广州十三行的繁荣就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不能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不符合题意。‎ ‎8.古希腊和中国分别爆发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造山运动”,下面是思想家们流传下的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认识你自己 荀子 苏格拉底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上述材料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点是(  )‎ A.都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研究 B.都重视对人和自然的研究 C.都重视对事物评价标准的研究 D.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 解析:选D “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性恶”等观点说明中国思想家研究人和人性;“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等观点也说明西方思想家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D项正确。‎ ‎9.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解析:选B 解答关键是明确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必然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带来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化而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故B项正确。‎ ‎10.(2017·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明清时期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当时城市人口增长与全国人口增长大体保持同步,但并没有形成同期日本、俄国所出现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C.日本、俄国的实力超过中国 D.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 解析:选A 明清时期中国中小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兴起,而不是盛行大城市,根源在于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其分散性的特征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正确。‎ ‎11.(2017·蚌埠质检)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持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选D “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体现出商人没有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战国时期私商独立于官商之外,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宋代商业突破政府坊市制度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B 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从官方取得经营特权,没有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故D项正确。‎ ‎12.(2018届高三·湖南十三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解析:选A A项仍然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革新与发展”;C项批判君主专制,体现“革新与发展”;D项提出以学校限制君权,体现“革新与发展”。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潍坊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君主“以天下为家”的情况下,宫廷皇室的财政开支往往占最优先的地位和较大的份额。清代的内务府是专管皇帝宫廷和皇室财务的特殊部门,不受朝廷监察和司法机构的管辖,其收入、支出和账目都是单独制账和奏销的。如清代内务府所辖的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完全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在政治上还拥有特权,对本地区的吏治民情、地方官治绩和官声,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密奏。内务府主要的财源来自皇庄的地租、皇店的盈利、户部的拨款、工部缴纳的实物以及盐政、织造、各省大臣进献的财货等。清嘉庆九年(1804年),仅皇家控制的榷关输送到内务府的盈余银就有九十余万两。‎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几个财政法案,把政府岁入分为国王固定岁入和议会特别拨款两部分……给予国王威廉三世的固定岁入远少于当时的实际需要。威廉三世正常岁入每年至少缺少60万镑,用当时的廷臣埃特里克的话说,新国王被置于“仅够伙食钱”的困地。从此以后,离开议会的财政支持,国王将寸步难行,“国王靠自己生活”被“国王靠议会生活”取代。国王虽然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但一遇冲突,只要议会动用财政手段,总能迫使国王屈服。‎ ‎——摘编自程汉大主编《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皇室财政状况的不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种不同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从中英两国皇室的财政地位、财政管理制度、财政来源等角度进行比较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中英两国的历史传统、君主地位、政治经济状况等角度进行说明;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分别从其对中国君主专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进行归纳。‎ 答案:(1)中国:开支庞大,处于优先地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拥有政治特权;财政独立,不受监督,只对皇帝负责;财源广,收入丰。(6分,答出三点即可)‎ 英国:财务管理民主化、制度化;国王财政入不敷出,财力单薄;财务公开;议会掌握财政权,并以此牵制国王。(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中国:“家天下”的历史传统;皇权至上(或君主专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确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8分)‎ 影响: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英国:推动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发展和完善。(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 ‎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中有效信息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成熟商业革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中国没有实现由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或者商业发展的因素);“西方实现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西方在商业发展的表现等)等三个方面,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观点: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 阐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 ‎(示例二)观点: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 阐述: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 ‎(示例三)观点: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阐述: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