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周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 诸侯尊崇大宗 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 霸权交替频繁 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 ‎2.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 “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 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 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 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 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 D.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故选D。ABC都只是针对一种制度进行阐述,显然过于片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几种制度的共性特征,这种解题思路从选项中也可看出端倪,毕竟从概念的外延上讲D项包含了前面三项。‎ ‎4.《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诸侯的义务分析解答。‎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材料中所叙述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出分封制以同姓为主。故答案为B项。A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都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6.“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A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7.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 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 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 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等信息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比夏商时代的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建立,而不是西周时期,故A选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大,周天子不能通过分封制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选项错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选项错误。‎ ‎8.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 A. 以民为本的思想 B. 家国同构的观念 C. 分封及宗法意识 D. 君舟民水的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 ‎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 A. 陇西郡 B. 渔阳郡 C. 南海郡 D. 蜀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甘肃境内设立的郡为陇西郡,A项为正确答案;渔阳郡在今北京一带,南海郡在我国的广东广州一带,蜀郡在今四川成都一带,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睛】记忆秦朝疆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10.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 ‎11.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 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 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 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 ‎12.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位世袭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1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 A. 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 B. 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 D. 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柳宗元强调的郡县制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强调郡县制的优点,无法体现C的内容,C错误。汉初实行的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与齐国之乱没有必然性,D错误。‎ ‎【点睛】郡县制 ‎(1)由来及演变: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 ‎(2)特点: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一种形式。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作用:①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4.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 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 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的大意是: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西北,在甘肃设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吞并祁氏和羊舌氏,在祁氏的土地上设置七个县,在羊舌氏的土地上设置三个县。据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郡县制。题干中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但只在少数地区推行,不能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结论,故A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是由于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但在秦朝时才被彻底废除,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由题干中秦国、晋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县制,故D正确。‎ ‎15.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 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 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 D. 都防止了地方剖据势力出现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都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通过程序性分权比秦朝的三公九卿更为科学一些,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有掌管监察的御史台,故C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 ‎16.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 A. 仁爱道德、礼义廉耻 B. 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C.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战争也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故答案为B。仁爱道德、礼义廉耻属于儒家思想主张,A选项排除。兼爱非攻、尚贤节约属于墨家思想主张,C选项排除。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属于墨家思想主张,D选项排除。‎ ‎17.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官职。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张养浩 A. 主持宣政院工作 B. 受枢密院直接领导 C. 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D. 可以复按人命重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元代史实,张养浩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行使监察权力,D项正确;宣政院在元代负责全国宗教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丞相负责统领百官,ABC三项都不是监察官员可做的事务。‎ ‎18.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 B. 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 C. 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 D. 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初唐太宗抑制宦官,到了明皇即唐玄宗时重用宦官,如高力士等参与政事,甚至重要官员任用,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反映了唐朝中枢体制逐渐受到破坏的趋势,正确答案是C项,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A项错误;内阁、司礼监和废除丞相都出现于明朝时期,B、D项与唐朝的史实不符。‎ ‎【点睛】君主专制的凌驾在制度之上的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 ‎19.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A. 秦代的“道”‎ B. 西汉的“州”‎ C. 元代的“行省”‎ D. 明代的“厂卫”‎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诸“道”在唐朝初年,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可知,道是地方监察区,最接近西汉时刺史巡行的“十三州”,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秦代道为与县相近,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明代的厂卫是中央特务机构;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汉唐地方监察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从监察到行政的职能变化,其发展有相似之处。‎ ‎20.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A. 唐代的尚书省 B. 宋代的枢密院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势很大,地方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故答案为C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项;宋代的枢密院掌管军事,排除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或决策机构,排除D项。‎ ‎【点睛】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元朝的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 ‎21.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 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 B. 注重官员从政经历 C. 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 D. 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政经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相符,故选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打破了官员世袭,与材料中“汉代察举制”不符,排除A项;C项符合察举制,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中平等公正体现不明显,排除D项。‎ ‎22.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通榜是考后出榜前”,并不凭借考试,而是“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进行选拔“知名之士”,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难以防范有些人借此制度进行作弊,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答案为D项。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舆论对考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客观选拔,限制了部分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23.《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考试者名字“糊上”,防止阅卷官徇私舞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询私舞弊现象,体现考试程序趋向公正,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参考人员的多元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程序,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并非流于形式,排除D。‎ ‎24.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并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即盐铁司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掌户口、赋税、榷酒等,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朝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不符合题意,排除。‎ ‎25.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 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 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 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B项说法正确,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本题讨论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是在雍正时期,D项错误。‎ ‎26.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A.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 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可见,军机处存在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根据材料“军机处‘军国大事罔不总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能范围,排除;C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27.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重,吏、户、兵三部尤位高任重。清代有名无实,每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各二人,满、汉各一,互相牵制,职掌有同事务官,而非决计定策的政务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六部名存实亡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宰相制度被废除 D. 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代六部不再执掌决策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清朝六部内部官员互相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不等同于其丧失实权,排除A项;明代六部权重始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变化为六部管理的权力缩小源于增强皇权的需要,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是增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28.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 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 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オ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決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オ”,故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9.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 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D. 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权力较小,到“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取得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利,说明“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正确答案为C。“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不符合历史史实,故而排除A、B。随着内阁宰辅权力变大,势必危及皇权,其间矛盾必然激化,D错误。‎ ‎【点睛】内阁制及内阁首辅的产生,源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丞相的废除,也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 例如,明世宗有意识地整顿内阁人员和完善内阁制,提高大学士的地位和权力,尤其是强化内阁中位居首席者的地位,其目的在于使内阁能在自己身体欠佳又难以信任宦官的情况下,有效发挥辅政作用,更好地为君权服务。另一方面,控制首辅,便控制了内阁,也就能将阁权限制在君权许可的范围之内。‎ ‎30.《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C. 杜绝了地方的吏治腐败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反映了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员监察职能,有利于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答案为D。材料显示考查地方官员,不能显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A错误。材料是考察地方官,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错误。对地方官员考察,可以治理地方吏治的腐败,但是不能杜绝,故C错误。‎ ‎【点睛】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31.中国古代某朝曾设四辅官协理政务,秩(通职)正三品,但实际上皇帝只责成他们办事而不予以任何实权,目的是严防四辅官制度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据此推断这一制度应出现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表明吸取元朝教训,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唐朝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宋朝二府三司制,排除B项;元朝是中书省一省制,宰相权力巨大,排除C项。‎ ‎32.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 ‎33.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 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 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 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来整顿官僚队伍,保证官僚受到制度的约束,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本质上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不能得出此时期司法制度高度成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朝的司法制度建设,不能据此得出当时官吏腐败比较严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4.公元前5世纪中叶,阿提卡本土的工业原料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橄榄油和葡萄酒开始大量出口,纺织材料、金属矿藏及其他手工业原料因航海业的发展而不断进口。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密,行业已增达20多种,各行业内部又有进一步的分工。上述状况 A. 有利于雅典确立基于财产的等级制 B. 壮大了雅典城邦民主派力量 C. 推动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出现 D. 表明雅典经济实现了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所述公元前5世纪中叶,阿提卡即雅典城邦的农工商业发展繁荣,结合史实可知,正是经济基础的进步,带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出现以及之后雅典确立基于财产的等级制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前后,CA两项项与史实不符;雅典城邦属于典型的商品经济,与实现了自给自足矛盾,D项是错误的。‎ ‎【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5.“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因为它们产生于家庭关系,容易导致独裁统治。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他重组了议会,……每个Phyle贡献50人。”据此判断“他”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查士丁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结合所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撤销四个血缘部落,设立10个地域部落,故“他”是克利斯提尼,故选B;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他的改革措施没有涉及撤销血缘部落设立地域部落,排除C;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与撤销血缘部落设立地域部落无关,排除D。‎ ‎36.梭伦改革前,雅典公民按照出身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梭伦改革时,实行财产等级制,规定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改革措施 A.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 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 C. 发展了间接民主原则 D. 使公民参政免受财产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得出,梭伦改革的财政等级制度,相比于之前的贵族政治下的世袭方式,梭伦的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为工商业阶层提供了从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答案为A项。B项,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的表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排除;D项,根据题意,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不同等级所享有的权利、所尽的义务不同,排除。‎ ‎37.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人民主权遭到破坏 C. 城邦体制逐渐衰落 D. 急需建立精英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在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勿用,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城邦体制逐渐衰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直接民主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急需建立精英政治”,D错误。‎ ‎【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即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公民或公民集体参与民主往往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38.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 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 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C. 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D. 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集体色彩;从材料中“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主权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城邦的集体性并没有削弱公民的个人独立性,排除;C项,雅典的和平环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 项,古希腊各城邦并非全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 ‎39.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置在市政广场西侧执政官官邸的巴塞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宣扬天赋人权理念 B. 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 维护奴隶制贵族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天赋人权的理念,故排除A。将改革的方案写在公共场所不能表现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排除B。 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故排除D项。‎ ‎40.库朗德在《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中说:“拥有自己的祖国当然是件珍贵的事,没有什么比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更悲惨的了,对罪大恶极者通常所采取的惩罚就是放逐。”开始实行这一举措的雅典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的陶片放逐法,故选B项;梭伦改革中没有这样的措施,排除A项;伯里克利时期不是“开始实行”,排除C项;普罗塔戈拉宣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