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1929年,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下列不属于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是 A. 银行倒闭 B. 企业破产 C. 农产品价格猛涨 D. 失业人数激增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ABD都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排除;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消费相对不足,农产品价格猛跌,选C。 2.1929年11月29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宣布:“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说明胡佛总统 A.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 主张利用市场实现自我调节 C. 认为工人失业是危机加深的原因 D. 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美国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材料中经济大危机到来后,胡佛宣布降低工人工资的行动只能加剧萧条,明确反对企业和资本家下调工资、减产和解雇工人的做法,可见当时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故选D。A、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明确反映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是加深危机的原因,而非工人失业,故C错误。 3.胡佛总统未能解决美国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爱国热忱 B. 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反对美国个人奋斗传统 D. 对美国前途丧失信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胡佛总统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美国带来的冲击,他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愈发严重,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故选B;ACD三项的结论缺乏史料支撑,其表述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 4.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三项可以排除。 5.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 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 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极大加强美国总统作用。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尽管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总统作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并且与主旨——总统作用无关,排除D项; 6.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使美国走出了危机。下列与罗斯福总统做法一致的理论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排除;B项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与材料相反,排除;C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与罗斯福新政相一致,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 7.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重要原因有 A. 坚持军国主义道路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中日关系正常化 D. 美国的积极支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的支持,促进了日本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二战后,日本积极进行民主化改革,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当时日本并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排除;C项是197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8.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第三产业的兴起 ③完善福利制度 ④推行计划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故①正确;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兴起,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故②正确;为了减少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二战后各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故③正确;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自由市场为基本前提的,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是相冲突的,故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9.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做法是 A. 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B. 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C. 主动抛弃了凯恩斯主义 D. 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更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B正确;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保障劳动者权益无关,故A不正确;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不正确;“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出现与20世纪90年代,故D不正确。 10.在《列宁在1918》的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些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的经济政策是 A. 罗斯福新政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在列宁领导下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红军战士瓦西里押粮饿昏就是当时经济困难的写照,故选择B项;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经济大危机时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春开始实行的政策,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 1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B.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C.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在占有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却较低,其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基础并不薄弱,选项A排除;东欧剧变不是造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排除选项B;西方对苏联的封锁不是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决定性因素,排除选项D。 12.“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主要是因为 A. 没有关注农业 B. 后期的改革引起苏联瓦解 C 忽视发展工业 D. 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而不顾地理环境,造成改革的失败,说明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精神,故D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农业,故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苏联的瓦解,不是赫鲁晓夫改革,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有发展工业内容,故C错误。 13.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想改变苏联的经济基础,显然不利于苏联经济建设,故A错误; 材料中的观点实际上否认的是苏联整个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单单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B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说明戈尔巴乔夫将改革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正确。 14.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于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都以会议协商、建立机构等和平方式下建立 B. 两者的区域范围完全相同 C. 两者都有利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D. 两者都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建立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体系,而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又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因此这两者都有利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故选C;二十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建立的,它并不是以会议协商、建立机构等和平方式建立,排除A;前者的区域重心在欧洲,后者的区域重心在美洲,区域范围并不完全相同,排除B;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未建立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否则它也不会逐步走向崩溃,排除D。 15.“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确立美元这一特殊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 《关税贸易总协定》签定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各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的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故D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与美元地位无关,故A排除。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未涉及美元与黄金挂钩,故B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元无关,故C排除。 16.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 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答案】D 【解析】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项正确;A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7.2015年1月25日,伊朗央行宣布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这可以说明 A. 国际贸易出现了混乱局面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D. 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地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可知,中国、欧盟和俄罗斯等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伊朗的认可,这说明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故选C;美元在货币领域优势地位的丧失,不意味着国际贸易出现了问题,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建立中,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反映了伊朗的状况,其他地区的情况材料并未进行说明,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8.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 两极格局的解体 B. 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C. 生产力的分工和发展 D. 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分工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是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排除;联合国主要政治功能,故D项排除。 19.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盟是其成员国将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组织从而组成的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组织,它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超越”,但又没有消灭民族国家,符合材料描述,故选D;A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为世界银行,这两者都是世界性的金融机构,它们均未对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故都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C项为联合国,它是在二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也没有对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 20.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答案】D 【解析】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之所以反对全球化,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而这些不发达的国家并没有从中获得其发展的机遇,故D项符合题意;经济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一定是反对经济的全球化,C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在街头求职的失业者背上的小木牌写着:Iknow 3 trades,I speak 3 languages,Fought for 3 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Ionly want one job. 材料二 材料三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四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1)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政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材料四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 (4)联系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缓解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信息:首先发生在美国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大批工人失业,生活贫困;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更加严重,政府威信扫地;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联系: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材料一和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2)内容:“公平竞争”、促使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产业复兴法(或工业复兴法)。 (3)评价: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得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 (4)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真正繁荣。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Iknow 3 trades,I speak 3 languages,Fought for 3 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Ionly want one job.” 在街头求职的失业者背上的小木牌内容可知,这时期美国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大批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生活贫困;材料二中的第一图片是胡佛村及其农民,体现了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说明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更加严重;图片二是宣誓就职的图片,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前,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29-1933年发生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主要以不干预的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加重,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前罗斯福宣誓就职,罗斯福上任后以国家干预的方式解决经济危机,因此联系是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材料一和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2)第一问,根据材料“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可知,罗斯福新政强调公平竞争;“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可知促使同业团体合作;“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可知解决劳资纠纷;“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可知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可知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经济方面的工业复兴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3)第一问,根据材料“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可知材料认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可知,材料认为新政使得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等结合材料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可知,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等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4)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要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借鉴他国经济发展的有效经验,实现经济的真正繁荣,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良性循环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材料四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 (3)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根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小问突破,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3)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所学可知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第三小问特点,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度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4)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①逐步僵化,僵化的体制超越了生产力水平。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③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④ 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政企不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