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 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 B. 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 C. 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 D. 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井下相通行水”可见竖井是要打通地下水,排除A;材料中“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得知反映的是“井渠”的产生,故选B ;由材料“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可知是关中地区,所以反映的是关中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排除CD。‎ ‎2.工具的革新是推动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以下图片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骨耜是商代以前的生产工具,耦犁是汉代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工具,故答案为C。‎ ‎3.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 C. 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 D. 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 ‎【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催生了一批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沿线形成了众多的工商业市镇,故答案为C项;“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排除D项。‎ ‎4. 下列图片直接反映的信息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 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出现 D. 自然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瓦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一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图二属于洋务企业,图三和图四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他们都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都属于近代企业,故C项正确;AB两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故排除;D项不是从图片中直接获取的信息,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5.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引发新文化运动 C.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D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进步,故D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A时间错误,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引发了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是一战期间,女权运动开始兴起辛亥革命前夕,排除C。‎ ‎6.‎ ‎ 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B. 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C.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D. 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的赎买方式实现的。从股票票证上的“公私合营”来看,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7.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 B. 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D.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一五”计划特点的把握。依据材料中“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一五”计划不仅发展生产力,还要变革生产关系,因此D项符合题意。‎ ‎8.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57年”。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三大改造开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故A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合,都应排除。所以应选B。‎ ‎9. 下图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由图中1978年至2002年中国所有制结构及比重的变化,能够判断①②③的内容正确。但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完成,在图表中并不能得到反映,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仍在进一步探索。故B项正确。‎ ‎10.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 ‎②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 ‎④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②不对,1992年中国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④不对,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不是取消了计划手段,国家仍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①③正确,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邓小平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此选A。‎ ‎11.伴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经济现象,很多人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各种评价,有的激烈反对中国继续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有的则认为“主动权基本上还是操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正确的态度是 A. 顺应潮流,趋利避害 B. 连横合纵,争当老大 C. 改革开放,融入世界 D.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机遇也有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借势发展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A正确;据所学可知,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连横合纵,争当老大与其相违背,B错误;改革开放,融入世界主要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政策,与材料不符,C错误;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不符,D错误。‎ ‎12.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 A.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B. 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C.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D. 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答案】B ‎【解析】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故应选B。A项所谓“家国同构”,材料中的四合院不能完全体现。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材料体现不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D项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也体现不出来。‎ ‎13.(史料实证——近代婚姻习俗的趋势)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 A. 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 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 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 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婚姻仪式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错误;政府并不是操控婚姻习俗,故C项错误;D中完全西化说法绝对。‎ ‎14.17世紀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和无力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发现美洲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香料、茶叶等商品成了欧洲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说明欧洲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欧洲市场出现了商业革命,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故选C;发现美洲使得欧洲市场上开始出现美洲的商品,但是题干中的商品主要不是来自美洲,而是亚洲,故A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价格革命是欧洲商品价格上涨而金银价格下跌的现象,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与题干中的时间“17世纪中叶”不符,故排除D。‎ ‎15.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D.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美国家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A;美洲文明在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排除D。‎ ‎16.1885年,当第一辆本茨三轮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人们惊呼“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这个“神奇机器”应该是 A. 珍妮机 B. 蒸汽机 C. 内燃机 D. 电动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的创制为交通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了汽车的发明,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列强武力侵略等,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择A项正确。‎ ‎1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新的表现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C项正确。 AB两项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的史实,不符合苏俄史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 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 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 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恢复经济的措施,A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错误。‎ ‎20.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B是勃列日涅夫重点;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1. 2015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98周年,苏联解体24周年。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A. 文明史观 B. 整体史观 C. 唯物史观 D. 唯心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强调了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所以这种观点只能是A。‎ ‎22.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B. 确立美国全球霸主地位 C. 消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 D. 建立制度化的货币体系 ‎【答案】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标志着世界货币体系的制度化和体系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发展,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体系不是技术体系,A项错误;确立美国全球霸主地位与全球化进展不符,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体系不是贸易体系,不能消除贸易壁垒,C项错误。‎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的阿登纳政府建立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沿着这一发展模式,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联邦德国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A. 混合市场经济 B. 计划指导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英国是混合市场经济,法国是计划指导经济,日本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故选C。‎ ‎24.关于全球“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即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学者率先使用了两个概念:一是全球化的地方主义,二是地方化的全球主义。前者是指本土现象成功地成为全球性事物,后者是指在国际的和跨国的因素影响下本地政策的改变和调整。下列现象中属于前者的是 A. 近代中国开埠通商 B.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C. 美国麦当劳销售 D.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麦当劳在美国诞生,受到欢迎,后来流行于全球,符合本土现象成功成为全球性事物,故选C;AB都属于是地方化的全球主义,排除;二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与全球化进程无关,排除D。‎ ‎25.美国东部时间‎5月3日,美国国家纳税人联盟(NTU)向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会发出公开信,反对美国政府近期在贸易方面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这封公开信由超过1100名经济学家联合签署,其中包括十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特朗普之前28年来历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的经济顾问。这表明 A. 美国的经济学家均崇尚贸易自由主义思想 B. 美国的经济学家缺乏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 C. 美国的经济学家均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经济 D. 经济全球化发展形成全球利益均沾的格局 ‎【答案】D ‎【解析】A项中“均崇尚贸易自由主义思想”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美国的经济学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不能说明他们不爱国,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会破坏现有的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格局,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故D项与题意相符。‎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增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1)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耍;春秋战国时期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答出其中2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中“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先秦诸子人口思想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据材料三中“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就业问题、财政开支、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归纳。‎ ‎27. 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 ‎——《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 ‎——摘自南宋《梦梁录》‎ 材料三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市”的特点。‎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4)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给伦敦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交易时间有限制;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监控(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变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 ‎(3)商业城镇空前繁荣(或城市的商业活动活跃);具有专业特色的市镇兴起;商帮出现。‎ ‎(4)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提高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污染了环境;造成贫富分化。‎ ‎【解析】(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等信息不难判读出归纳出答案。 (2)问中依据材料一并从材料二中“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等信息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等信息来归结答案。‎ 第(3)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料三“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等信息来归纳答案。 (4)问结合图片信息,从图片中文字“泰晤士河两岸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满载货物的蒸汽轮船在浑浊的河面上穿梭往来”以及“蒸汽轮船喷出的浓烟使天空变得灰暗”并结合工业革命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综合分析作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缓解危机,巩固政权;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 实质:国家干预经济。‎ ‎(3)破除弊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认识: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国国情。(答出其中2项即可)‎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可得出结论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并依据此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根据材料一“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可知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有助于帮助苏俄缓解危机,巩固政权。‎ ‎(2)内容,根据材料二“规定生产定额”、“给予补贴”、“给予贷款”、“以待善价”等信息可得出结论: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实质:根据所学可知实行这些措施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 ‎(3)据材料三“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现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各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遵循客观规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进行分析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