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所学,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都是儒家倡导教化以及民本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是要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 ‎3.孟子曾哀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杜甫也曾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端时都流露出了 A. 民本思想 B. 专制思想 C. 宗法观念 D. 强权理念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杜甫痛斥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两者都强调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专制思想,而是强调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而是强调民本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强权理念,而是强调民本思想,排除D。‎ ‎4.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 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 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 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5.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A. 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 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 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 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答案】B ‎【解析】‎ 董仲舒的思想发展先秦时期儒学民本思想,从上天的角度阐述儒学思想,显然是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B正确;A属于思想特点,不是目的;C属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属于思想内容,不是目的。‎ ‎6.《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之。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材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外儒内法观念 C. 尚贤非命主张 D. 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人感应学说包含君权神授和上天示警,材料中天谴告之、灾异息矣,体现上天示警现象,故答案为D项;君权神授思想是指皇帝权力源自于上天,强调皇帝统治的合法性,而材料强调平息灾异,与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无关,排除A项;“外儒内法”为汉代之后国家治理理念,“尚贤非命”为墨家思想,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 ‎7.明代一位哲学家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这位哲学家相近的是 A. 陆九渊 B. 李贽 C. 朱熹 D. 董仲舒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可以看出,这位哲学家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陆九渊观点接近,故答案为A项;李贽的思想离经叛道,排除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排除C项;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排除D项。‎ ‎【点睛】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8.“是以《大学》始教,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材料意在强调 A 知行合一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心外无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张通过用功学习和进一步探索,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探讨知与行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主张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自己内心良知,排除B项;“心外无物”主张理在心中,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想要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 A. 注重气节观念、追求社会责任感思想 B.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C.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D. 追求空谈之风,反对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想要把它打个粉碎”等信息来看,作品宣扬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气节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追求金钱和海外冒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评价,排除D项。‎ ‎10.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下列思想主张最符合这种“自觉的精神”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信息说明宋代士大夫注重救国救民的思想意识,故B项正确;A属于变法思想;C属于心学;D是批判儒家思想的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宋明理学·宋代士大夫思想 ‎11.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针对当时社会普遍信仰佛教思想,他提出“格物致知”主张。这说明 A. 重在经世致用 B. 蔑视君主权威 C. 追求普遍真理 D. 实质教条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说明朱熹提出这一主张重在经世致用,故答案为A项;朱熹推崇“三纲五常”,不会蔑视君主权威,排除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对事物的探究,体验感受“理”的存在,不同于教条主义,排除D项。‎ ‎12.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面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其主张是 A. 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 回归儒学本源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 宣传“三教合一”‎ ‎【答案】B ‎【解析】‎ 叶适认为朱熹等人“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中“视佛、老为同道”是错误的,即应真正以《孟子》为宗主,回归儒学本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A项;材料认为佛教、道教思想与儒学不同,没有主张进行吸收,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D.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信息表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一些文人学者,不再空谈义理,注重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A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变化,排除。‎ ‎14.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强调实用价值 B. 没有理性思维 C. 长期领先世界 D. 都有官方印记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重视的是实用价值,而不是注重他的根源和根本问题,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学中存在含有理性思维的内容,比如圆周率;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一点;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详解】‎ ‎ ‎ ‎1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天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发展,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天象和君权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种所谓的联系是由官方统治者构建的;D选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一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公元前5一前4世纪的希腊 A. 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 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 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 D. 思想民主,人文色彩很浓厚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希腊喏人文色彩浓厚,因此智者学派才能周游各地,传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故选D项;ABC项的内容与但是希腊实际情况不符,排除。‎ ‎17.以如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过程。该思想是 A. 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B. 启蒙思想 C.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D. 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者学派从关注神和自然,转为关注“人”本身,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他们的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答案为A项;启蒙思想是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发展而来,不是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化而来,排除B项;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儒家思想都不是从对自然的研究演化而来,均与图示不符,排除C、D项。‎ ‎18.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A. 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B. 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 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D. 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智者学派认为公平、正义只是对统治者而言的,普通百姓则不这样认为,故正义是相对的,C项正确。智者学派强调个人自由,容易导致公民的道德沦丧,排除A。‎ 材料未提及智者学派追求个人功利的主张,而是强调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排除B。智者学派倡导感性自由的生活态度,而并非是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排除D。‎ ‎19.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B. 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C. 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D. 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答案】B ‎【解析】‎ 由“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数学反思”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思想相互推动”不符合题意,题干主要是是数学推动人文精神;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数学成果的实用性;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世界本原问题”。‎ ‎20.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教授演讲、雄辩之术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这一“职业人群”‎ A. 强调人价值 B. 强调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 C. 重视人的道德 D. 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的教授演讲、雄辩之术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是“智者”。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忽视人的道德,追求实际功利,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故D项错误。‎ ‎21.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普遍使用制作繁琐、绕颈而立的拉夫领。且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显威武、雄伟的特征;而女性服装上身用紧身胸衣,下部穿有宽大裙撑的裙子,突现人体曲线美。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对服饰的影响 B. 倡导个性自由解放 C. 复兴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D. 女性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社会影响。依据材料“突显威武、雄伟的特征”、“突现人体曲线美”可知这表明此时期的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的美感,体现出人文主义对服饰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并未体现倡导个性自由解放;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服饰特点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特征;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男性和女性服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并非只涉及女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 B. 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 C. 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 D. 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体现了当时关注人、肯定人性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宗教绘画技法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最后的晚餐》内容上仍然属于宗教画,并没有摆脱宗教题材,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出科学方法融入艺术,排除。‎ ‎23.12—l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l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 A.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 B.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说明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故选A。B选项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中世纪黑暗即基督教神学被文艺复兴驱散,C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D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 ‎【点睛】文艺复兴的兴起: 意大利最先①原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②16世纪后,文艺复兴扩展到到西欧其它国家。‎ ‎24.“这场运动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它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该运动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倡导人文化主义思想,B正确;A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起源;C是宣扬宗教仪式改革,D属于倡导理性,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2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中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 A. 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排除B。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6.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 ‎①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 ‎②追求现世幸福,探索自然奥秘 ‎③反对禁欲主义,揭露教会堕落 ‎④崇尚信仰自由,提倡勤劳节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提倡勤劳节俭,对宗教信仰没有提出新的主张,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7.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8.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29.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代表了封建贵族的要求 B. 再现人文主义精神一面 C. 服从罗马教皇的权威 D. 肯定教会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加尔文提出信仰得救,凸显个体力量,是以人文主义挑战教皇的权威,故答案为B项;宗教改革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中加尔文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的因行称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及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排除C、D项。‎ ‎30.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等信息来看,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实际上是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在人类信仰过程中的特权,故答案为D项;这一主张提高了教徒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这一主张与资本原始积累、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B、C项。‎ ‎【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1.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 提倡努力工作 B. 宣传新教地位 C. 简化宗教仪式 D. 鼓励发财致富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观念,故D项正确;“提倡努力工作”并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宣传新教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宗教改革的性质,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学生据此即可从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观念出发,进行正确判断。‎ ‎32.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 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 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 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 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本题选择C项;A错在第一次;B中不是首次挑战;D中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 ‎33.《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 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之一是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也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它们不属于“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故排除A、B、C项,故选D。‎ ‎【点睛】本题A、B、C项属于似是而非,即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的描述。题干设问是考查自然科学知识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而A、B、C项属于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34.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续文艺复兴,而是发展和提高了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次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B.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深了人文精神 C. 两次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 D. 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大广泛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启蒙运动不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启蒙运动“发展和提高了文艺复兴”的含义,排除;文艺复兴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没有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排除C项;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D项不是对材料中观点的正确理解,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启蒙思想家们由提倡人性到提倡理性,由批判神学到集中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并对未来社会作出理想的设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5.康德认为启蒙意味着人类摆脱自己所造成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是指不会使用自己的理性,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缺乏理性,而是由于人们缺乏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和决心,而最根木的是由于缺乏自由。康德认为启蒙运动 A. 是人类自我发展完善的顶峰 B. 核心理念是倡导个人思想的自由 C. 促进理性主义的萌发和完善 D. 促使人们勇敢反抗封建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而是由于人们缺乏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和决心,而最根本的是由于缺乏自由”可见,康德强调的是人的思想独立自由的必要性,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人类自我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排除;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之前已经出现,排除C项;康德不是从反抗封建专制的角度总结启蒙运动,排除D项。‎ ‎36.卢梭说:“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他们仅仅是主权者的官史……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材料实际上强调了 A. 共和国只能实行法治 B. 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C.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是由政府创造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他们仅仅是”说明卢梭强调政府是代替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这是卢梭的“主权在民说”,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权力与法律的拥有者是谁,执行者是谁,并没有说明共和国一定要推行法治,也没有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能体现法律是政府创造的,故排除ACD三项。‎ ‎37.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思想自由和理性思考 D. 批判神学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民主,由此可以知道启蒙思想运动侧重于倡导理性和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将研究的对象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人人可与上帝直接对话,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则侧重于批判神学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和自然本性,故D项错误。‎ ‎38.伏尔泰曾指出:英国法制给予每个人以天賦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材料表明伏尔泰 A. 主张废除封建君主制度 B. 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C. 赞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具有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伏尔泰对“英国法制”给予人们权利的做法加以称赞,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下人们权利的被剥夺,这反映了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赞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废除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对英国君主制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伏尔泰具有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排除D项。‎ ‎39.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其“具体办法”是 A. 自由平等学说 B. 理性至上学说 C. 民主共和学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D ‎【解析】‎ 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针对“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D正确;A、B和C均不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40.他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善功称义”,认为只是信,才使人称义、使人得救。《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他轻视信仰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注重内心的信仰虔诚,使得信仰从外在形式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自由。这里的“他”‎ A. 掀起智者运动 B. 推动文艺复兴 C. 发起宗教改革 D. 领导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宗教信仰方式的改变,属于宗教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A项与宗教信仰变化无关;B项与宗教改革无关;D项主要是批判封建政治,憧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二、材料题 ‎41.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摘自岳麓版教材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答案】(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含义: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 原因:①思想融合:融合阴阳家、道家、等思想;(如果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可)‎ ‎②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 ‎(3)具体表现:政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主张发展工商业;‎ 学术:经世致用 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问比较简单,结合材料一中“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信息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的信息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原因可根据所学从思想融合:融合阴阳家、道家等思想;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等知识答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活力(或是对儒家学说的批判继承)以及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角度直接归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表现 ‎42.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归纳材料一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答案】(1)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2)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3)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重大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信仰即可得救。该观点产生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和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等信息可以看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不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的相似之处,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启蒙运动的内容,从均为批判专制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来回答。‎ ‎(3)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方案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等信息分析得出。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并联系所学当时西方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