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B. 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C. 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它与血缘宗法观念紧密联系,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C选项错误,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两者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 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3.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答案】A 【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 4. 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 A. 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 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政治体制之下的一种理性精神,强调的是君臣共治天下,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B选项排除。宋仁宗虽然主张集体商议,但是宋朝政治仍然属于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D选项排除。 5. 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到了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据此推断明朝内阁 A. 首辅专权腐败严重 B. 一定程度参与国事决策 C. 六部成其下属机构 D. 成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张居正“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可见明朝内阁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国事决策,选项B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内阁首辅腐败,排除A;内阁不是法定一级中央行政机构,无法统属六部,排除C、D;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7. 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 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 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 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 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可知,这种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是过分强调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A项正确。 题干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而没有涉及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反而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排除C。D项的说法错误,题干信息没有科学、辩证分析地鸦片战争,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 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 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 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 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答案】C 【解析】考查抗日战争。抗战爆发使“最糟糕的军队”转变为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反映出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四川军民出川抗战,四川不是抗战主战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而非对川军的同情,B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川军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不能说明川军是各战场主力,故D错误。 9. 胡适评论某一历史事件:(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变换了全国的空气”是指该事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和观念的进步,“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是指该事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革命的新种子”“生根发芽”是指该事件对其他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意识,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胡适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D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起到“变换全国的空气”等作用,故A、C 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运动,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可能起到解除“最上层高压势力”的作用,故B项不符合题意。 10.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11. 杨绛(1911-2016)在晚年曾忆起她在8岁那年的5月4日的经历:她看着穿长袍的学生们,举着小旗子喊着口号,一队队走过去。旗子上除了有“抵制日货”,还有“恋爱自由”。下列历史场景的叙述应会在当时出现的是 A. 人们穿着的应该是中山装,因为它在民国时己大为流行 B. 上街游行的应该是工人,因为他们此时己登上政治舞台 C. 人们高喊的应该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政治口号 D. 旗上不应出现“恋爱自由”,因为它在新中国才成为时尚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杨绛8岁经历的是应该是1919年的5月4日即五四运动,结合所学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故本题答案选C项;B项错误,中国近代穿衣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C项错误,五四运动首先是青年学生掀起,后期才是工人阶级为主;D项错;辛亥革命后我国就出现了“恋爱自由”观念。 12.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A。 13.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 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 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 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 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答案】D 【解析】材料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排除BC。 14.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巩固新政权。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以选D。 15.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言之有理即可表),它反映了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中可知,中国对其进出口的是数额都逐渐增加,故①符合题意,中国与中亚国家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进出口额的增加体现出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充满活力,故③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进出口是属于贸易额领域,与金融合作无直接联系,故②错误,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有利于稳定自己区域内的经济秩序,但不能说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故④错误,根据题意,①③正确,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6. 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 A. 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C 【解析】 根据“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反霸维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AB;D材料无法体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 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 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 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C. 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环境 D. 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邦公民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而且城邦主权独立,说明城邦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希腊各城邦并不是都是民主制,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8. 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B.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D. 审判制度局限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表明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及经济基础,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排除。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故D项排除。 19. “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雅典城及其近郊、内陆中央地带、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一组织方法 A.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B. 有利于打击氏族贵族的势力 C.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D.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单位,而不是按照旧的血缘氏族来划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目的是为了铲除旧氏族特权的作用,有利于打击氏族贵族的势力,答案为B;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是伯利克里改革,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0. 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开来,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要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此案例说明,在古代罗马 A. 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 B. 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 C. 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 保护环境已走向法制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马法强调即使在自己的领地上做的事情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故罗马法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为,B正确。排除ACD。 21. 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 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C. 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规定在签订契约时必须保障买卖双方的合理利益要求,注重了契约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没有涉及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A项错误。仅一条罗马法条文不能说明罗马法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B项错误。罗马法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契约的矛盾,C项错误。 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 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23.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一定上升,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C选项排除;英国的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选项排除;内阁必须得对议会负责,B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24.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 甲: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 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 丙: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 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是指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原则上将立法权应不受行政权的干预更不能受其控制,所以这是代议制最不完善的体现,所以答案选D,A项表述无法说明代议制不完善, B C两项是代议制的不完善的表现但不如D项准确。 25.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两个规定的共同作用是 A. 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B. 实现了三权分立 C. 限制了总统履行职能 D. 确保了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两个规定不是限制总统履行职能而是监督总统履行职能,以防止总统专制独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现了三权分立的是美国而非法国和中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监督总统履行职能而非限制了总统履行职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1875年宪法确保了法国的民主共和但《临时约法》并未确保了中国的民主共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 B. 缺乏斗争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 C. 缺乏爆发的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 D. 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反映出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阶段,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对旧势力妥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革命爆发的条件,没有体现出失败的教训,故BD项排除。 27. 有西方学者指出,如果欧洲在里没有四分五裂,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将其传播到俄国和其他国家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可能就是欧洲的普通思想,而不会对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是欧洲战争的必然产物 B. 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 C. 由普通思想转化而来 D. 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D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工业革命弊端的产物,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C选项排除。 28.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罗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欧洲联合“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表明联合的出发点是 A. 联合发展,应对大国威胁 B. 避免战争,维护欧洲和平 C. 经济互携,增强竞争能力 D. 加强合作,壮大军事力量 【答案】C 【解析】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因此“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冷战”有关,则“冷战”结束后应当走向“消亡”,因此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9. 1963年,针对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材料主要表明 A. 法国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B. 戴高乐反对欧洲一体化 C. 美国反对欧洲走向联合 D. 欧洲联合进程受到阻碍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国总统戴高乐反对依赖美国,反对美国领导大西洋共同体意即法国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所以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戴高乐倡导欧洲一体化而非反对欧洲一体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未反对欧洲走向联合,材料也未说欧洲联合进程受到阻碍,所以选项C、D均是不符合题意,均直接排除;故本题选A。 30.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的是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它的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是“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D两项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 31.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C 【解析】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是唐朝时期的铜官窑,把书画与瓷器相结合,故C符合题意。 32. 永乐朝有翰林院官员上奏:“朝廷岁令天下有司织锦缎、铸铜钱,遣内官赍往外藩及西北买马收货,所出常数千万,而所取曾不及其一二。”奏书批评的是 A. 朝贡贸易 B. 海禁政策 C. 闭关政策 D. 市舶贸易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将司织锦缎、铸铜钱派官员送到外国及西北,支出多,收入少,这是中国朝贡贸易的特征,故A正确;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C与材料无关;市舶贸易是专指海上贸易,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3. 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4. 近年洋货骤赢,土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摘自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材料中的“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的本质问题是 A. 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解体 B. 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外国资本的侵略 C. 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 D. 中国的专业性劳动力进一步扩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根据材料“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体现的是传统纺织业的衰败,A选项符合题意。手工业不属于民族工业,B选项排除。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的说法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C选项排除。中国的专业性劳动力进一步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5.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 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 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 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近代史上,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挤压和剥削,发展困难。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白银供给来源增加;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2)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可知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依据材料“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依据材料“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以及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等回答。 (2)影响:依据材料“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依据材料“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可知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可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依据材料“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可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等。 37. 一位史学家评价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尽管这种政治制度达到了较高的文明程度,但其阶级本质仍然没变,所以不能过度美化。 你同意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请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为例加以说明(任选一例即可)。 【答案】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为例,(1)同意第一种观点: 理由: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同意第二种观点: 理由: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是以小国寡民为前提的直接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执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为例: (1)同意第一种观点: 理由:科举制作为较为公平、透明的选官制度,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貭;促进社会稳定; 被西方国家推广借鉴。 (2)同意第二种观点: 理由:科举制是古代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选官制度,不论选拔范围怎么扩大,也是少数人垄断了国家政权,享受政治特权,在君主专制背景下,科举制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民主与公平;科举制后期的八股取士更是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选择材料中任一观点进行论证即可。选择雅典民主政治从雅典民主政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回答;选择科举制度观点也从科举制对于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说明积极性,从科举制后期实行八股取士阻碍人们思想发展说明消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