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 A. 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 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2.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 A. 宗法分封体制 B. “丞相”体制 C. 监察体制 D. 科举选官体制 3. 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 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 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 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 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4.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 A. 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B. 要解除地方割据 C. 明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 要改革官制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 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这一说法( ) ①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②隐含了一些苦衷 ③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 ④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 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 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 A. 推翻清政府 B. 建立民主政体 C.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 驱逐日本侵略者 3.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 A. 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 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 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 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4. 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 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是( ) A. 闭关锁国 B. 盲目排外 C. 独立自主 D. 委曲求全 5.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 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 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 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6.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 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 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C.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D. 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7.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 A. 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左”倾错误开始滋长 C. 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制定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如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 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 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3.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和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 A. 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 要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形成与发展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 4. “香港是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贸易伙伴。……香港地区的顺利回归使得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分工不存在任何障碍。”使香港地区“顺利回归”、与大陆经济往来“不存在任何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 澳门回归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交往 C.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5.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合作组织 1.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C. 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D. 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2. 当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飞机弦梯时,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此前阻碍中美两国交往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敌对的政策 B. 美国反对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因“文革”动乱外交工作陷入停滞 D. 中美两国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 3. 海地地震有8名遇难中国公民,他们是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警察。中国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4. 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全部人口中,公民约为16万人,外邦人大概不超过10万人,奴隶至多不超过14万人。”就此蕴含的信息,有人归纳出如下几点:当时雅典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当时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公民等级最高,外邦人等级最低;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其中解读有误的有( ) A. 一点 B. 两点 C. 三点 D. 四点 5. 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担任公职的公民享有津贴 ④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 ) A. 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 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 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2.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 ) A. 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 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C. 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 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3. 根据如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4. “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专政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17世纪)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这段话旨在说明( ) A.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 英国选择成立共和国的必然性 D. 英国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1. 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严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3. 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4.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 A. 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 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的 C. 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 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谢》 材料三: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材料四: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在政治和思想上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奋斗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4)依据材料四,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法律文件 政体 国家元首 英国 ① 君主立宪制 国王 ② 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 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③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 皇帝 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 材料二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节选) A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C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A ______ ; B ______ ; C ______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民主制,上院成员主要楚贵族,下院的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辉格党提出的改革法案最终获得通过,改革的内容包括降低选举资格和调整选区两个方面的内容。 ——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通过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周朝具有极强的天命观,“否定天命神权”与史实不符,排除; B.严格的社会等级与与人为本的原则背道而驰,排除; C.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这种礼制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正确; D.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始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 故选:C。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自秦朝创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结合所学可知,监察体制从秦朝建立,历代对其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立的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故C项正确。 宗法分封制并不符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特征,故A项错误。 “丞相”体制不符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特征,故B项错误。 科举选官体制是隋朝时期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结合所学可知,进士及第反映了科举选官的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故A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项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当时由进士及第可光宗耀祖,天子门生反映了皇帝对人才选拔的重视,故BCD在材料中均有反映,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A。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上下蒙蔽”、“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以得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 故选:A。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A项正确,D项错误;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的苏州、沙市和重庆均不在沿海地区,C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故④项表述错误,排除; ①②③三项表述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指挥黄海海战、丘逢甲领导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都曾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因此他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故C项正确。 AB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D项不符合左宗棠,应排除。 故选:C。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是指“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行为,只不过此时的抗战还只是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所以此种观点的着眼点是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因此D项符合,ABC三项与该观点无关故排除。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在其思想中借鉴了外来宗教,并没有主张闭关锁国。 B.太平天国,还主张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并不是盲目排外。 C.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对列强的侵略条件,直接否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张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D.从材料中天王的回答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对,外国人的侵略要求,直接否定,并没有委曲求全。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材料讲的是清政府的负面反应的,应该是辛亥革命的事实,而甲午战争以后主要是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B.武昌起义爆发,体现不出清政府自己瓦解的特点。 B.武昌起义以后,13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能够体现材料的特点。 D.袁世凯逼清政府皇帝退位体现不出瓦解的特征。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只反映了材料中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一部分信息的意思. B.民众呼唤结束动荡的人,说明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动荡,但解释不了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这一部分信息. C.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社会动乱,所以人们希望稳定这是当时的状况,而另一方面,袁世凯同时通过合法的手段,掌握政权的,说明袁世凯掌权符合当时的客观现实要求,具有必然性. D.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改良的积极作用.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等信息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故A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八七会议主要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注重军事斗争则是正常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是“左”倾错误,排除B。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表明革命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组织工人运动不再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排除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而不是在八七会议上,排除D。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知,中国政权在共产党手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这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共同纲领》的制定并没有表明成立了一个新政权。 C.三大战役的胜利只是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1954年。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一届政协代表的组成十分广泛,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从代表的广泛性来看,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它实际上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据此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故 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图示,应排除。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是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破坏,“避免和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A、香港的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思想方针的提出,正确; B、材料未涉及澳门回归的有效信息,排除; C、海峡两岸的信息不涉及一国两制思想的信息点,故排除; D、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实现的,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历史事件时间不符,错误;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符合题意要求; C根据题中关键信息:会议号召亚非人民团结起来,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改变被摆布的命运,推断此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的亚非会议,应排除C; D2001年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与题意不符合。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A项明显与材料“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不符; B项与材料“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不符; C使美国“头痛”的是亚非会议而不是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亚非各国的普遍赞同,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这使与会观察国美国破坏会议、妄图继续干涉印度支那的阴谋破产。故选C; D项并未涉及到周恩来的宣传等信息; 故选:C。 19.【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前阻碍中美两国交往的主要原因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敌对的政策。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反对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阻碍中美交往的原因。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波及到外交工作,但文革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并没有停滞。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识形态不同”是影响中美两国交往的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 故选:A。 2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故D项正确; A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 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希腊奴隶的地位最低,“外邦人等级最低”的说法错误;公民占据主导地位,“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的说法错误,因此材料中错误的解读是两点,B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选项错误,排除; 故选:B。 2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可以得出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有利于公民积极参与政治,也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②④正确; ①③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和“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出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故A项正确。 故选:A。 2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罗马法将出庭人到场出席的各种可能性详加列举和加以规定,说明了其内容的系统缜密和详细,故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AB两项表述明显错误,应排除。 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故选:C。 25.【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供的图表是关于习惯法到成文法及成文法的典型代表(《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知A、B、D是正确的。 C项中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正确的,但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不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而是罗马的不断对外扩张,新的社会矛盾增多,原有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故选:C。 26.【答案】A 【解析】A.通过题干可知在“光荣革命”时期,下层人民和贵族及资产阶级都是对战争的畏惧和倦怠,这是其成功的必然,故正确; B.结合“到了(17世纪)60-8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早已爆发了革命,故排除; C.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成立共和国,故排除; D.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世纪)60-80年代”不符合1832年议会改革,故排除; 故选:A。 27.【答案】A 【解析】①美国宪法规定了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是相互制衡的,而且他们又有一定的权利。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致相互制衡的关系,他们分别掌握不同的权力。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也是实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实际上也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故选:A。 28.【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了美国的权力部门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和维护整个国家利益之时会展开通力合作而非相互掣肘,故C正确; 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9.【答案】C 【解析】该现象和启蒙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 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 题干中叙述的是法国“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反映的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历程,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符合题意的是C项。; D项是外因,故排除。 故选:C。 30.【答案】A 【解析】德国统一以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而维护国家统一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法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斗争,以议会和内阁牵制总统可以有效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故A项分析最为合理; BC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故选:A。 31.【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王位世袭,皇帝独尊等方面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待征。 (2 )変化,据材料二“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帝制到民国、资产阶级法律打击帝国主义、民主共和观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移风易俗等方面说明民国在政治和思想上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3)新发展,依据材料三“革命的正统…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使入于革命的正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组织到革命政党、农民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人间天国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方面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奋斗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4)原因,依据材料四“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试图在中国違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耄无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影向,、西学缓慢、照搬西方制度等方面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答案】 (1)制度:皇帝制度。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移风易俗,革除旧弊 (3)新发展: 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从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移风易俗,革除旧弊 (4)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32.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搞清楚材料一,中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法律文件,政治体制的名称和国家元首的称呼。 (2)材料之中A应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B是《南京条约》的内容。C应该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 (1)①《权利法案》。②美国。③总统。④君主立宪制。 (2)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要求学生结合英法美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英法美德斯国正集的内容特征。其次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33.【解析】由材料“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的让步。 【答案】 历史背景: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的让步。(任意4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