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勒泰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A. 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 B. 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 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 探寻实现专制集权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学派争鸣探求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途径,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他们之间并不是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中学术讨论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争夺学术霸主地位,故C项错误;各学派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不是探寻实现专制集权的途径,故D项错误。 2.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对统一对民族国家的维护,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 3.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汜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C.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虽然代表生产力的提高,但只能提高耕作效率,不一定能够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小农生产体现为小块土地的耕作,但如果没有精耕细作,仍然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同样土地收入的变化思考。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回答。 4.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 否认“天理”的存在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 认为“理”“欲”相统一 D.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显然作者认为理和欲望要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否认理的存在,故A错误;理学仍然是唯心主义思想,故B错误;材料中认同理学的思想,显然不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故D错误。 5.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B. “官本位”思想影响人才走向 C. 闭关锁国禁绝限制国际交往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说明了阻碍商业扩大发展的原因是封建政府限制了商帮金融机构的业务,加上限制海外贸易所以阻碍了商业发展。题中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故A错误;题中所说的导致中国商业丧失扩大发展机会的原因是“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并未体现“官本位”思想影响人才走向对于商业发展的影响,故B错误;根据题中可以看出阻碍商业扩大发展的是“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说明了不仅是闭关锁国限制海上贸易导致了商业发展受阻,同时也因为封建政府对商帮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因此不全面,故C错误;根据题中明末清初中国商帮已经创办了印局等金融机构可以看出,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但“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且“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说明了封建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和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社会发展,因此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发展,故D正确。 6.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新航路开辟影响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减少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入,因此大城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D选项正确。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B选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C选项错误。 7. 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同近代史》中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 A.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B. 军事技术的落后 C. 英国的坚船利炮 D.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A项符合题意;军事技术落后、英国船坚炮利和清政府统治腐朽无能,都只是具体原因,不是最根本的失败理由,BCD三项错误。 8. 据《晚清上海新知识空间》记载,在通商以后的上海,出现了一些新词语,洋行、洋布、洋车、洋房、洋油等日渐流行。这反映出 A. 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 近代国人国际观念居于主导 D.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商以后上海地区新词语的出现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受到外来冲击,物质生活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普遍欢迎”和“国际观念居于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新词语的出现不能证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故选D。 9.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知识反映种植棉花的地区增多了,无法体现“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排除B;材料与封建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10. 历史地图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观察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论正确的是 A. 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B. 中国革命中心逐渐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C. 中共最高决策从此由错误走向正确 D. 中国革命时局完成内战到御侮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中“瑞金”、“遵义”、“会宁”、“吴起镇”等地名可知,地图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示意图。红军长征体现的就是中国革命力量和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故B项正确;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以后就开始了,故A错误;红军长征是在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在遵义会议上也没有从思想上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故C说法错误;红军长征时期仍然是内战时期,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共同御侮的开始,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红军长征示意图为内容考查长征的意义.考查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和对红军长征相关知识的掌握. 11. 林则徐后裔、著名外交家凌青晚年赋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虎门销烟 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武昌起义 ④香港回归 ⑤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粤海销烟扬我威”涉及虎门销烟;“但悲港岛易英徽”涉及《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被英国割占;“前仇旧恨今尽雪”是指香港回归;“只缘华夏已腾飞”是指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经济腾飞。①②④⑤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武昌起义”,排除含有③的A、B、C项。 12. 建国前,侯化德在临城(今薛城)周边地区做小生意,解放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政府签发给他一张特殊的“股票”《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这张“股票”表明 A. 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 国家鼓励股份企业发展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57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这张特殊的“股票”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证明,故选C项;50 年代初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国家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C。 13.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 实行“一边倒”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体现了区域整合战略,故C正确;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护世界和平,不符合区城整合战略,故排除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符合大国协调战略,符合材料中的第一种,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一边倒”战略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战略,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新时期”,故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要求学生结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14.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否定神的存在 B. 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 D. 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本质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D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5. 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婚姻关系 B. 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地位的平等 C. 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势微 D. 罗马法有利于调整公民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罗马法对夫妻关系进行了规定,有利于调整公民社会关系,故选D项;调整公民婚姻关系是罗马法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是核心,排除A项;追求男女关系平等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神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 16.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人文主义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B.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C. 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强大的要求,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要求改造封建社会,故提出了“理性主义”和“法制”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7. 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以及欧洲在对亚洲的商业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可知,此时欧洲主要从亚洲购买手工业产品,其原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可知,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欧洲人把从美洲得来的白银用于购买亚洲的商品,并未体现资本的原始积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与工业革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 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彩纷呈、五花八门”,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美国汽车牌照的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A. 美国牌照设计没有规范的标准 B. 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C.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 D. 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表明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联邦政府,各州拥有自主权,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 阅读下表,下列各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标志性事件 政体 英国 《权利法案》的通过 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宪法的制定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宪法的通过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宪法的通过 民主共和制 A. 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 B. 英、德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 C. 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代议制 D. 德、法两国分别全盘接受了英、美两国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C正确;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都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不能说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排除A;B表格信息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全盘接受”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0. 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数量(万马力)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 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 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 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德国作为后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到1870年德国的蒸汽动力远超法国,同时也与最发达的英国缩短了距离,说明此时德英法经济发展已出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图表信息能够说明英国工业化最发达,但发展速度已低于德国,A项错误;1850年法国蒸汽动力高于德国,说明法国工业化开始早于德国,B项错误;德国统一于1871年,C项错误。 21. 有学者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得到了美国社会的一致认可 B. 增强了人民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 C. 以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 D. 实现了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损害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得到美国社会的一致认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得到人民的认可,所以无法知道是否增强了人民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效果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22.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不过数年,撒切尔革命大见成效,以“滞胀”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基本被治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凯恩斯主义导致“滞胀”现象 B. 现代英国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模板 C. 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D.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需国家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说明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英国调整经济体制的效果,但没有突出英国经济体制的普遍性,故B 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国家干预,故D不符合题意。 23.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D. 世界各国势均力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第三次权力转变”、“群雄竞起”可知此应为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联盟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史实。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加强的表现 24. 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T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 A. 农民生活改善 B. 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C. 改革成效明显 D.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农业和工业都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说明当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选项符合题意。当时苏联仍然存在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农民生活并未改善,A选项排除。当时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排除。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选项排除。 25. 所有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欧元的这种设计体现了 A. 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 B. 欧洲一体化须让渡主权 C. 欧盟各国的民族特色 D. 欧盟的合作化程度较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所有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体现了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故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让渡主权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既体现欧盟的共同点,又体现了欧盟的民族特色,故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欧盟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合作化程度高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故D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5分,共 50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包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防疫大队、专业防治队等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并建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编自连漪《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举措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 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的传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 (3)积极作用: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监测;保障了人民健康;发展了现代医学;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出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根据“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得出手段多样,多管齐下;根据“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得出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根据“抗疫救灾举措”得出防疫和救灾相结合。 影响:可从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历史背景:根据“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得出西方医学的传入;根据“1911年”,结合所学清末新政的史实,得出政府的近代化改革;根据“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得出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根据“《传染病预防条例》”得出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根据“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得出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还可从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 (3)积极作用:根据“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得出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监测、保障了人民健康;根据“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出发展了现代医学等。 27.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 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专制主义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民办向官办发展)。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2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日标;在教学方式上,帅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示例3: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示例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提取“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者从“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第二小问阐述依据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比如第一个论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于书院发展影响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供养庞大的军队,南宋政府要求农民将谷物出售给官仓,以纸币作为报酬。蒙古灭金后,纸币价值暴跌。宰相郑清之提出每亩田地加征一缗会子(纸钞)国赋,以减少流通货币中纸币的数量,在官僚们的强烈反对下无果而终。1263年,新任宰相贾似道试图改变谷物的售卖方式以稳定粮食价格,施行公田法:国家将从拥有500亩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收购价格由土地正常出售时的价格而定;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官员根据官阶大小重新分得土地。这一措施在理宗和度宗的大力支持下施行了12年。1275年,贾似道因无力抵御蒙古入侵被谢太皇太后解职,继任者陈宜中立即废除公田法。次年,蒙古人占领杭州。 ——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贾似道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似道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1)(直接)稳定纸币价值(应与背景呼应,写成“粮食价格”不给分);(具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应对日益泛滥的逃税行为;保证自耕农数量,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缓和社会矛盾;(根本)巩固国家财政;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 (2)改革措施脱胎于井田制、均田制,过于激进和理想化;措施严重损害支持南宋危局的大臣们的经济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代长期以来弊政重重,缺乏行之有效的改革;贪污腐败、党同伐异等不良官场风气;少数民族入侵,南宋灭亡。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中“蒙古灭金后,纸币价值暴跌”,“改变谷物的售卖方式以稳定粮食价格”,“国家将从拥有500亩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为供养庞大的军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稳定纸币价值、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国家经济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巩固财政收入,应对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等方面,说明贾似道改革的目的。 (2)原因:根据材料中“施行公田法”,“拥有500亩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收购价格由土地正常出售时的价格而定”,“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官员根据官阶大小重新分得土地”,“继任者陈宜中立即废除公田法”,“(1276年)蒙古人占领杭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公田法的本质、南宋官僚地主的利益、弊政积淀、官僚集团内部派系、少数民族入侵、南宋灭亡等方面,分析贾似道改革失败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