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暑假前第一次周测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暑假前第一次周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2.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3.《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4.《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因果报应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5.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8.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11.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12.西汉初年,贾谊主张重新恢复“尊尊”贵贵”、“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制度,甚至对衣着服饰,也要求“服位有等”,“使人定其心,各著其目”。这表明( ) A.汉承秦制的历史必然性 B.贾谊反对以刑罚治国理政 C.汉初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D.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 13.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14.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 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 15.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6.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17.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B.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18.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 折射出宋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19.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2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21.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2.孟子主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23.《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24.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5.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6.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的《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甚,其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 仅称武则天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27.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29.《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 ‘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30.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31.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32.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3.“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34.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5.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37.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共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躬。治有大亏,咎至于此。”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38.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滴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9.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这场大讨论( )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40.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二、材料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威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间,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古代法律不允许“子告父母”“妇告威公”等,禁止亲属之间互相作证,允许亲属包庇犯罪,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律与公德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古代法律融入儒家伦理,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A. 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 B. 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 C. 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 D. 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红楼梦》”“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反映了“四书”的地位很重要,这是南宋以后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结果,故A项正确。理学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B项错误。C项材料依据不足。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对儒家思想的认识,D项说法错误。 4.【答案】B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 B项正确;A.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D. “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C. “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A项产生于近代西方.在中国明清之际并没有产生.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故C项正确.排除B、D两项。 6.【答案】A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其为学思想是“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特权,故A项符合。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故排除。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瓦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故排除。故选A。 7.【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所以选D。 8.【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D。A项主张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性本恶的内容;C项是荀子的观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査明清时期的思想变化。材料中费正清认为明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有革新与发展,则应与古代传统社会思想有所不同。 A项,这句话出自周敦颐的《通书》,意思是只有使天道和圣人德行广泛推行,才能实现天下的太平和顺,本质上仍然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崇,并不能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 项符合题意。B项,这句话出自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意思是人有欲望本来就是自然之理,因此人的欲望是 符合天理的,这与传统理学思想对人欲的抑制是相悖的,因此是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这句话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意思是大臣与君王虽然名称有别,但实质上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认为君与臣是平等的,这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君在上、臣在下的思想相悖,因此是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这句话出自黄宗義的《明夷待访录》,意思是学校应该成为国家议政的政治机构,也就是将商讨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交给民众,这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君主一人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情况相悖,因此是 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的一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黄宗羲、王夫之的言论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思想上是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尚未对中国产生影响,故B错误;反对君主专制实际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故C错误;黄宗羲、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故D错误。 12.【答案】C 【解析】依据“贾谊主张重新恢复”等关键信息可推断C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 “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意思是士农工商从事的工作不同,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结合前文,这一样的“道理”就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王阳明能在某种视角上将农工商人提到与士(知识分子)一样的地位,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影响,故选择D项。A项“民主”在材料中缺少相关提示信息,故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彻底”一词表述不当,故排除。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而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董仲舒和程朱理学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两者都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儒、道、法三家的共同主张。题干中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天法道”,说明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 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 崇,所以选择C项;B、D两项只是反映其中一个方面.排除;材 料不涉及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C.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表明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 AB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A.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排除C;D.材料无关经世致用观念,排除D。故答案为B。 19.【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孔子的地位被不断地人为拔高.说明了儒学地位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中“孔子个人”说法错误.应该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变化之间的关系。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个人利益与物质亨受;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压制反封建思想,又不断强化专制统治。所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败坏,故A 项错误。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未传人中国,故B项错误。明清时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反而加强了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广政”的基本内容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父子君臣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儒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目中的“这”包括韩非子思想中主张实行严 刑竣法和减轻人民徭役、陚税负担两方面内容,这些有利于从政治秩序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维护君主统治、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这受荀子“性恶论”的影 响,但减轻人民负担与荀子的人性论无关,A项说法不全面,排 除;B项属于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只与减轻人民负担有关, 与实行严刑峻法没有对应关系,排除。 2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仁、义、礼、智,故B项正确。孔子、荀子以及庄子均没有材料中的思想,故ACD三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叙述了:如果宰相存在就能对君主进行劝谏。符合这一内容的为A项“限制君权”。B项“削弱相权”与材料中“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这一信息不符,故错误。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而材料给出的是对君主进行“劝谏”,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人民主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故D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武则天的地位在宋代被贬低,主要是因为士大夫受儒家思想 影响,遵从传统的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当时我国妇女的社会地 位并未发生逆转,A项错误;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长期占据统治 地位,B项错误;官方修史的原则并未发生变化,C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出现,故排除A项;董仲舒的思想并没有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故排除C项;董仲舒的思想没有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故排除D项。所以答案为B项。 28.【答案】D 【解析】据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中所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 2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知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正确。 30.【答案】C 【解析】“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实际揭示两者因依存而得功绩,再结合题干中的“片面强调”“忽视了”,可以得出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故选C;君权神授才是维护君权的合法性,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建设,所以D错误。 31.【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从上天的角度阐述儒学思想,显然是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B正确;A属于思想特点,不是目的;C属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属于思想内容,不是目的。 32.【答案】B 【解析】 33.【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是汉人主政,又尊崇文化,士大夫集团接过韩愈、柳宗元的大旗,决心发起儒学的复兴运动,注重秩序,讲究节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才会有二程、朱熹“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故A正确;材料中“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强调的是改良个人对改良社会的作用,目的不在于束缚人的行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思想的融合,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改良个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但并不是改良社会体制,故D排除。 3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可知王阳明批判当时士人将理学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批判道学家空谈心性而忽视人的行为实践,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D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完善儒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废八股的要求,排除B;材料强调明朝士人追逐名利,而非强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排除C。 3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正确;A、C、D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排除。 36.【答案】C 37.【答案】C 38.【答案】C 【解析】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39.【答案】D 【解析】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40.【答案】D 二、材料题 41.【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③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