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该时间也可以也可以表述为 A. 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0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1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前70年代属于前期。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2.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其中的“祭”解释为“祭祀”,这一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持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题干“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祭”明显与血缘有关。故答案为B项。A项,分封制是管理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排除;C项,礼乐制涉及的是等级制度,不合题意,排除;D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的崩坏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4.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故排除B、C两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5.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可知,郡的设置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故选择B选项;秦朝才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选项;秦朝设置郡县制之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故排除C选项;分封制崩溃的标志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承认,材料中并没有出现各诸侯的地位,故排除D选项。 6.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诸侯国是秦国,位于七国中最西边,所以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7.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 A. 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 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 C. 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 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秦汉时期属于新势力代表,封国制属于贵族势力代表,因此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体现的是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B选项排除。汉初的分封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C选项排除。材料认为郡国并行制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非认为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D选项排除。 8.《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材料所述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可知,材料所述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定等级,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门第家世,故C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察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是“孝廉”,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是考试成绩,不符合“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排除D。 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同时加强皇权,D正确;尚书省管辖六部,A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决策权在皇帝,门下省负责的审核,B错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C错误。 10.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置参知政事 C. 设置枢密使 D. 三司使负责财政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地方上武将专权,所以派遣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故答案为A项。B项,从题干中“(文人)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而设“三衙”收精兵,强调的是军权的集中,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设三司使管财政”强调是经济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宋朝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A. 推进科举的公平化 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题干“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可以看出宋太祖改革科举制的目的是防止选官结党营私,从本质上体现皇权加强。故答案为B项。AC项,推进科举的公平化、制度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进行科举制改革,及第的举人不能“拜知贡举官”,与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无关,排除。 12.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A. 扩大了元代疆域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加剧了民族隔阂 【答案】C 【解析】 紧扣题中“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扩大,排除;B项,题中关于元代行省的描述与提高行政效率不相关,排除;D项,从题中信息明显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属于无关项,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3.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 A. 已成法定机构 B. 直接统领六部 C. 握有军政大权 D. 严重威胁皇权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内阁权压六卿……对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反映了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在六部之上,军国、财政大权都掌握在手,说明内阁权力之大。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权统帅六部百司,权力的大小直接受皇权的影响,受皇帝控制。此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14.清人赵翼在论述某一制度时,写道:“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该制度是( ) A. 内阁制 B. 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雍正帝初设的“军需房”后来名为“军机处”。故答案为D项。A项,内阁制是明朝的“旧制”,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贵族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已对其权力进行了制约,排除;C项,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帝时,与“雍正年间”不符,排除。 15.多山多岛环海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工商航海业,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成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做出贡献的是( ) A. 梭伦改革 B.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财产等级划分权利,扩大了统治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故答案为C项。A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两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与雅典民主政治不符,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6.伯利克里声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政治生活与经济无关 B. 形成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 C. 充分实践了主权在民 D. 国家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根据“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注重保护任何公民的政治权利,故选D项;民主政治生活与经济息息相关,排除A项;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排除B项;古代雅典的妇女、奴隶、外邦人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排除C项。 17.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18.“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这个“宣言”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1787年宪法》 D. 《1875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光荣革命”过程中荷兰执政威廉接受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而成为英国国王的史实。故答案为A项。BCD项,《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都是美国的文献,《1875年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法律,与“英国”不符,排除。 19.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这反映了 A. 《权利法案》并未实行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D. 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依据材料可知,乔治三世时期,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责任内阁制的特征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并开始实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行政权仍由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掌控,不是国王掌控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步完善,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责任内阁制尚不完善,不是名存实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但是1935年5月该法被裁决为违宪,有权做出此裁决的应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选民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用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着司法权,故选B;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 21.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 A. 分权制衡原则 B. 妥协让步原则 C. 维护统一原则 D. 联邦共和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推出制宪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则是妥协退让,故B选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宪法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等方面体现出了,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A选项错误;维护统一原则主要是通过联邦制度取代邦联制度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C选项错误;联邦共和原则主要是八七宪法关于政体的内容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体现并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 2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这一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 A. 把行政大权赋予内阁 B. 国家权力转移到共和派 C. 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 D. 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 【答案】D 【解析】法国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但其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说明其权力受限,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这一规定,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23.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1819年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1828年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1834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1852年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可知,德意志为了扫除内部贸易障碍、统一对外关税,在经济上的建立了关税同盟,关税同盟加速了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故D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排除B;根据1852年“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可知,应排除奥地利,故排除C。 24.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 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 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C. 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D. 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内容——宰相的产生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史实,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的产生方式 25.13世纪英王为树立王朝权威,需要教士、骑士和市民的支持,特别是富裕市民的财政支持,召开大家开会的场所便是议会。近代英、法、美、德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到今天代议制在世界更是普及。这表明代议制 A.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形式 B. 它是王权战胜教权的结果 C. 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在使用 D. 是全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近代英、法、美、德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到今天代议制在世界更是普及”可知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故D正确;A项“最终形式”说法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王权战胜教权,故B错误;C项“所有”说法绝对,故C错误。 2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五口通商章程》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口通商章程》中清政府丧失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B选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与司法主权破坏无关,A选项排除。《天津条约》未涉及到司法主权的破坏,C选项排除。《辛丑条约》体现的是列强以政治控制为主要目的,未对中国司法主权进行割让,D选项排除。 2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 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 清政府外交已实现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说明是被迫放弃的,“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说明放弃的是天朝上国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已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但是清政府的外交仅限于向近代化过渡,并未实现,排除。 28.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有关条约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A. 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赔偿英法两国巨额白银 D. 允许外国人在内地经商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9.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30.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二、非选择题 31.古代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既有继承也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在对象、空间分布等有何特点。 材料二:新朝代(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克服这一制度的弊端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依据材料,概括元朝施行行省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对象:分封对象的广泛性,以姬姓贵族为主体(以王族为主体);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制度:郡国并行制。 措施:“推恩令”。 意义: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根据设问要求“对象、空间分布”分别作答。对象,根据图例中“同姓”“异姓”并结合所学得出:分封对象广泛,以王族为主体。空间分布,从地理位置角度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其次发现同姓诸侯国相对离王畿地区较近,异姓则反之,得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第一小问“制度”,依据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指的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汉朝后来的七王之乱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王国势力颁布推恩令。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不至于对中央构成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3)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及所学知识得出: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即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依据所学得出: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省制的开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典时期,雅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监督机制。公民大会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此外,议事会同样承担着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功能。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在雅典,官员的当选必须经过公民的严格监察: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 ——据《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二: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监督渠道多元化;公民监督权较大;监察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 意义: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预防腐败;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后世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积极: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公民大会……审查在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议事会同样承担着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功能”得出:监督渠道多元化;依据材料“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公民的严格监察: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得出:公民监督权较大;依据材料“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得出:监察官员由选举产生;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雅典的监督渠道多,从而得出: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得出: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预防腐败;依据所学得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依据材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监督机制”得出:为后世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其积极性;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全力配合的缺失”归纳其消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