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
[把握·历史脉络]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动。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 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显著特点。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近代以来,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发展较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报刊业走向繁荣,电影事业也开始起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 第22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 (1)内因: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外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 (1)农业: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破坏;城市手工业遭沉重打击。 (3)商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2.途径 (1)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4.分布 (1)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2.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受民族危机刺激,“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兴起。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表现: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影响 (1)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2)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 【误区警示】 有关近代民族工业的几个误区 (1)“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2)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特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近代化与工业化 (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洋行和钱庄 (1)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2)钱庄:中国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是银行的雏形。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不同区域的名称不同,也根据规模的不同有其他称谓,如银号、钱店。 2.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阶级构成多源,买办影响甚巨 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单一的私人资本,大企业的投资者一般为官僚、军阀、买办、商人、绅士,中小企业的参股者比较广泛。其中买办是当时中国最懂得资本主义知识的一部分人。他们接办洋务民用企业,屡屡创造辉煌。 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这类被外商雇用的商人,可作为外商的翻译,也可处理外国商界与本国政府间的双向沟通。鸦片战争后,中国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后来,外商为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2)商会出现是形成标志 根据清政府颁行的《商会简明章程》,到1906年全国各地建立了178个商会,商会是资产阶级社团,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表达了他们的诉求。以此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形成了。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自然经济的解体 史料一 1840年后, 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论从史出] 史料一中“1840年后”“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表明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探究:(1)仔细阅读史料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提示]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史料二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单位:镑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探究:(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镑”,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提示] 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史料三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论从史出] 史料三中“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纺织业构成了巨大冲击。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 动 实 质 评 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视角1 从发展变化角度考查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促使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影响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解答此类题时,注意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及新经济因素产生的角度分析。 [对点1]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A。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量改种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主要是输出国外,体现了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大量经济作物并不是被传统的手工业所加工,故B项错误;虽然在部分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及表现角度命题 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增强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表现,但其解体速度具有不平衡性,沿海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解题时需结合材料史实,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分析。 [对点2]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象征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选D。根据材料“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表明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史料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史料二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提示] 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客观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史料三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探究:(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前四句说明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第五、六句说明近代航运业的开办,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第七、八句说明近代企业的创办,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提示] 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华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视角1 从洋务运动的内涵角度命题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实践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主张。解题时需结合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来分析。 [对点1] (2017·重庆高三诊断)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解析:选B。曾国藩攻占安庆后,太平天国已经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故B项正确;建厂与军事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创办军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命题 洋务运动采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堂等,从经济、技术、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高考多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目的、特点及影响,解题时注意紧扣时代特征,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 [对点2]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其中首先“仿效”“军事领域”的表现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编练新军 D.辛亥革命 解析:选A。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全面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复习备考时,注意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中国的内在联系,客观评价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利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类型 结 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界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 [针对训练] (2017·商洛高三模拟)如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 B.自然经济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C.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解析:选B。依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1代表的是自然经济,2代表的是外资企业,3代表的是洋务企业,4代表的是民族企业,故B项正确。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安阳调研)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A.体现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解析:选A。根据材料,大量洋纱充斥中国市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很多地区无纱可纺,说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说明当时洋布大量在中国倾销,并未取代土货,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近代企业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洋商垄断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2.(2017·滨州模拟)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解析:选D。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大量出口说明中国为列强提供原料,故D项正确。农作物的种植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 3.(2017·大庆质检)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解析:选A。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某种程度上始于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实质是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不是批发的”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对洋务运动做出评价,未提及其社会背景,故D项错误。 4.“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 A.同文馆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解析:选D。从材料看,该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D。A、B、C三项都是洋务运动的成就。 5.如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解析:选A。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故A项正确。 6.1895年,一位江苏南通恩科取士的状元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一个商人。状元下海办厂,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天大的新鲜笑话。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析:选D。根据题干“1895年”分析,此时处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 7.(2017·潍坊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三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的、更多的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 解析:第(1)问,结合当时的清朝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政府政策、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解读题意可知考查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总结变化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经济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产生发展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问题可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即可。第(3)问,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改革开放后,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应政策作答即可。 答案:(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清统治者对工业文明缺乏正确认识。 (2)变化: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经济逐渐产生;“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 表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展缓慢;受控于西方列强,依赖性强。 (3)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解析:选D。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促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故D项正确。 2.(2017·淄博高三诊断)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A。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无法反映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从南至北对机器生产认识的地区差异, 无法直接得出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认识不同,无法直接得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3.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璧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体现了( ) A.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B.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C.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 D.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筹建海防,不是对外关系,故A项错误;从“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可知,清廷有人反对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筹建海防,故B项正确;材料中筹建海防的主张遭到反对,不能体现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受到顽固派阻挠,故D项错误。 4.(2017·河南三市二模)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外使臣发回的上奏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从1903年开始,驻外领事与商务委员会陆续从海外寄回了大量的商务报告。这种变化表明( )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B.传统经济政策变化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实业救国已成共识 解析:选B。列强经济侵略的加深并不必然导致驻外使臣关注内容发生根本性转变,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到1903年后主要是关注海外商务发展动态,表明晚清封建政府主动关注经济动态,寻求经济政策的转变,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与材料论述无关,故D项错误。 5.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解析:选D。从时间(1872-1911年)信息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又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所以纺织业比较发达,最有可能的数据是193。 6.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 )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 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 解析:选C。天津商会的作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而非主导,故A项错误;商会的成立一定程度能够减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而不能解决发展障碍,故B项错误;天津商会的作为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故C项正确;商会为民间组织,而非政治组织,故D项错误。 7.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解析:选D。中国民族工业自从出现后,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初,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12分) 解析:第一问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中“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信息说明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改革开放后依据材料中“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信息说明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第二问原因,从史学评价的史观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前,从革命史观评价,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后,用现代化史观评价, 比较客观。 答案:不同: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主流观点既揭示了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阶级本质,又充分肯定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原因: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改革开放后,史学界摆脱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影响,解放了思想,运用现代化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