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平顶山市 2020 届高三 5 月联考文综试卷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公元前 664 年,齐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对此孔子赞日:“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统治者强化了儒家的伦理认同 B.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C.诸侯争霸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华夏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 25.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作为 例证,材料可以说明 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 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 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26.程颐认为,“后之儒者,莫不以为文章、治经术为务。文章则华靡其词,新奇其意,取悦人 耳目而已。经术则解释辞训,较先儒短长,立异说以为己工而已,如是之学,果可至于道乎?” 据此可推知,程颐认为“至于道”应该 A.取缔辞藻繁华的文章 B.坚守内心的自我反省 C.立足探究事物的本原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27.《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 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 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 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28. 上面是同治时期(1862~1874 年)财政征收趋势图。这说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C.卷入世界经济市场 D.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29.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 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 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 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0.1939 年,陈嘉庚为国招募 3200 余位华侨机工,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当时急需 的战略物资。而美国华侨愤于日本侵华,分别在波特兰、旧金山成立美洲华侨航空学校、中 华航空学校,为祖国培训、输送航空人才。这反映了 A.抗战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中华民族各阶层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障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1979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 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 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 A.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 B.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C.外语人才基本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中国人走向世界、寻求发展的渴望与尝试 32.梭伦规定:除军事职务外,其他的职位通过抽签给予。但又规定:只能从自荐的人们中进 行挑选;中选的人还将接受评判官的审查;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对不合资格的候选人提出指控。 这说明当时雅典 A.限制了公民民主参政权利 B.意识到抽签选举存在弊端 C.保证了职务面前人人平等 D.努力提高公民的参政素质 33.15 世纪末有一种意大利的社会思想理论说道:“无论是克罗伊斯(以世上最富有的人著称) 的财富,还是普里阿摩斯(荷马史诗中记载的特洛伊国王)的古老血统,都不能与理性相比,因 为理性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要素。”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精神得到复兴 C.专制王权的不断衰落 D.血统出身彻底打破 34.下面图示反映的是 19 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推动了工业化 B.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平衡 C.以重工业带动工业革命 D.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5.罗斯福总统在设计未来国际秩序时,除了着力考虑美国自身的需要外,也不得不顾及到站 在他身边的巨人斯大林。在罗斯福看来,没有英国的参加,国际新秩序照样建立,而没有苏 联的参加,建立国际新秩序就只能是空谈。即便后来夸下海口要“在重要的问题上”“拿到 85%” 的杜鲁门,也不得不把苏联作为第一谈判对手。这说明 A.美苏关系破裂源于国家利益的冲突 B.冷战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C.美苏争霸建立在两国实力的基础上 D.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纵观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演变,虽然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农民 土地所有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却占据 着支配地位。在朝代接续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 特点,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根据已有史料,东汉及曹魏时期推行的屯田制, 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实践中也比较好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北魏和隋唐时期 实行的均田制,其实是以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前提条件的,其目的是保障“耕者有其 田”。均田制的推行,带来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 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 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 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来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 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与封建剥削制度相联系的历史时期。明 清时期,随着佃农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走向衰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有了新的 发展。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方,不仅有实物分成制、实物定额制的存在,还包括货币地租、 劳役地租和帮工佃种制等租佃形式;具体在不同的地区,这些租佃形式又与当地不同的经济、 政治等因素相结合,表现的不同他处。在河南唐县,地主可以规定佃户种植何种作物,有权 禁止佃农外出拉角(即搞运输副业);在河南方城,地主支差,佃户不许推诿。此外,北方地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广泛存在着劳役地租的形式。由于租佃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已无法使 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安身立命,他们不得不携妻带子远离家乡,出外谋取生路,甚至有不少人 落草为寇,成为危害社会的土匪。 ——摘编自张永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乡村租佃制度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租佃制度的特点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10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和近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对当前中国深化土地 改革的启示。(7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表是欧洲近代一些思想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表中的认识,提出你的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主旨明确, 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颁行了若干州县的行政改革措施,触及到了清代州县制度的 诸多弊端,包括裁汰胥吏和差役;裁革陋规,核定公费;改革对州县官的考核制度和任用制 度等属于传统性整治吏治的分散措施。“预备立宪”开始后,清政府又开始对州县行政进行整 体性改革,以克服唐宋以后县级行政建制中存在的、在清代达到极致的根本性缺陷:行政组 织和机制不健全。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 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 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 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因清 政府的不久垮台而大多没来得及广泛实行,清政府试图将“官治”与“自治”融为一体的州 县乡镇体制的设想也没有能够实现,但中国县制的近代化改革也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县制改革的措施及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县制改革的原因。(6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柏林墙始建于 1961 年 8 月 13 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已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 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 了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 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 正常往来,人口 200 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 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签订之后, 双方人员交往虽然不断增加,但“柏林墙"仍然发挥着它的阻碍作用。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 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 生。不难想象,“柏林墙”给两德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和灾难!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9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约生活于公元 150~219 年。张仲景指出:“当 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 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反对墨守陈规,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千余年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 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在其著作中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 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攻读医学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原因。(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