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1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1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作业)

长效热点(一)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石家庄二模)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西周时期,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内容“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说明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诸侯的权力逐渐增强,即题干中所述及的“有的量器还记载了……使用地点”,这种现象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体现的是集权趋势的加强,故选A项;通过题干可知,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涉及了宗法制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没有涉及宗法制度的内容,这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宗法制观念,并且宗法制观念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青铜器的生产技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在题干中并没有该内容,排除D项。‎ 答案 A ‎2.(2019·青岛模拟)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通过题干中“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大舰)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非常明显,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商人的“垄断”现象,排除B项;题干中仅是提及了稻米商品化这一现象,不能扩大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 答案 A ‎3.(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两位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为近代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借鉴,故选A项;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思而非深化,排除C项;黄宗羲和王夫之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排除D项。‎ 答案 A ‎4.(2019·遂宁三模)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解析 明清工商业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故选A项;明清时期江南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明清时期坚守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5.(2019·汕尾模拟)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 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通过参与外商活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答案 A ‎6.(2019·宜宾二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只由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这表明 A.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B.国家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C.清政府内政与外交界限不明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解析 涉外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移,注意“礼”“藩”和“国”的区别,“礼”“藩”体现的是传统的朝贡外交,“国”意味着近代世界平等的民族国家,这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信息仅体现外交事务管理权的变化,不能体现列强对中国权益的进一步破坏,排除B项;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取代礼部和理藩院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正是其内政与外交分开的表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而材料介绍的是清政府中央内部不同机构的职责分配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7.(2019·马鞍山三模)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 据材料“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旧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学生运动的高涨等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故选C项;废科举后,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进入学堂,西方致用新知取代传统儒学经典,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改变旧式价值观念是材料的意思,但材料的重点意在强调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学生运动的高涨也是材料意思之一,但没有说明材料实质,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加快民主革命进程问题,排除D项。‎ 答案 C ‎8.(2019·济南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解析 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400多人到1 600人,变化的时间点是1920年,结合史实判断,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增多,故选B项;一战后,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排除A项;巴黎和会实质上不承认中国的战胜国地位,中国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中国拒绝签字,排除C项;在1920年前后中日双方关系没有因为山东问题而恶化,排除D项。‎ 答案 B ‎9.(2019·汕尾模拟)‎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解析 由材料“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可知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无益于”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排除D项。‎ 答案 A ‎10.(2019·青岛模拟)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解析 联系题干所提供的时间点“1988年”,可知当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题干中所提及的现象“各地物价上涨很快”“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可知题干所反映的现象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复杂性,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抢购风潮”的出现在于放开物价管制之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不是由于物质需求未满足人们的需要,排除B项;调整物价不属于“生产关系调整”范畴,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郑州三模)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解析 法国国王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公共舆论也能对政府施压,这说明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故选B项;法国贵族通过公共舆论施压政府并不是反封建,排除A项;三级会议的召开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贵族要求限制的是国王的强权做法,排除D项。‎ 答案 B ‎12.(2019·烟台模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 解析 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十月革命,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彻底改变是绝对化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为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与统治者意愿相反,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 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材料二 葡萄牙是欧洲最早进行海外探险和殖民的国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帝国处于鼎盛时期,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 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建立的贸易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明代的贸易体系,葡萄牙建立的贸易网络的不同及其原因。(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可知以中国为中心;根据材料一“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可知官府控制;根据材料一“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可知朝贡与贸易相连。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可知树立了中国的政治权威;根据材料一“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可知密切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根据材料一“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可知推动了私人贸易网络的产生;根据题干中“为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可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与材料一“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范围更广阔;根据材料二“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与材料一“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对比,可知其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借助军事武力形成,其二,推行贸易垄断和掠夺政策,其三,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与明朝的贸易体系有以上几点不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殖民地,第二,自身商品生产能力不足,第三,重商主义的影响,第四,出于维护本国贸易优势的需要。‎ 答案 (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官府控制;朝贡与贸易密切相连。(6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树立了中国的政治权威;密切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推动了私人贸易网络的产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范围更广阔;借助军事武力形成;推行贸易垄断和掠夺政策;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殖民地;自身商品生产能力不足;重商主义的影响;出于维护本国贸易优势的需要。(7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4.(12分)(2019·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 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选取材料中关于转型的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论证转型的原因和表现,并从史实中得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论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2分)‎ 史实: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3分)‎ 礼崩乐坏、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分)‎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3分)‎ 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转型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1分)‎ 或史实部分以汉朝为例:‎ 汉武帝统治时期,盐铁官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库充实;(3分)‎ 推恩令、设刺史、酎金夺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3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3分)‎ 示例二 观点: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2分)‎ 史实:晚清政治腐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3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3分)“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3分)‎ 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转型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