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期18级第一次素质检测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应该是百家争鸣时期,材料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时期,材料中主张说明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故A项错误。此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时期,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2.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庄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答案为B项。“涉世”本身不能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A项;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佛教宣扬前世和今生的因果轮回,排除D项。 3.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4.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所以“威势可以禁暴,厚德则不足以止乱”。由此可知法家( ) A. 在治国上主张“法主德辅” B. 主张严刑峻法强化君权 C. 人性论观点带有偏激色彩 D. 认识论不被当时社会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体现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强化君主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治辅助作用,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人性论的观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器重,故D项不符合题意。 5.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不是反对一切战争,①错误;“攻伐无罪之国”说明主张战争的正义性,②正确;“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说明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③正确;墨子的“非攻”并不是带有虚伪性,④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法家、墨家、杂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均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方式有异,可见这些主张共同之处在于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法家、杂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属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且在材料信息无反映,故排除;D项不属于上述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故排除。 7.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 ) A. 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B. 在整体上提高民众素养 C. 主要由士大夫推动和引导 D. 助推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推动了中国思古代想的繁荣,故D符合题意;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没有整体上提高民众素养,故B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所以根源不是士大夫的推动和引导,故C不符合题意。 8.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④错误。其它选项说法都正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9.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结合所学 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所以A错误;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唐的科举制,所以C错误;汉代都比较重视儒者,所以D不正确;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0.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刘邦、萧何相继去世后,宰相曹参对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出现了“萧规曹随”现象。材料反映出汉初( ) A. 政治制度未出现创新 B. 出现了崇道抑法现象 C. 治国政策颇具连续性 D. 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宰相曹参对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可得出治国政策颇具连续性,坚持无为而治,修养生息,故C符合题意;材料突出汉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但没有反映是否存在创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抑制法家思想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出汉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11.董仲舒将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于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并创立了“阳尊阴卑”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用于社会,又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A. 开始关注天人之间关系 B. 服务于封建统治 C. 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髓 D. 糅合了法道学说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天人关系,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的精髓还是“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道家思想,但不能体现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阳尊阴卑” “三纲五常”,这反映出董仲舒新儒学维护社会等级的意愿,也就是服务于政治统治。 12.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天人合一思想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 “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体现出意识上的天人感应,故A项正确。“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体现出生理上“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出政治上“天人合一”,故D项正确。“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是指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13.汉桓帝时,太学生人数增加,政府将太学考试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本次考不中者,可以下次继续参加考试,本次考中者也可以参加下次考试以获得更高职位。汉代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 A. 增加了太学生的考试压力 B. 增加了当时的官员人数 C. 有利于改变当时阶级关系 D. 有利于培养全面儒学人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太学考试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有利于太学生接受更长期的教育,从而培养全面儒学人才,故D符合题意;由材料“本次考不中者,可以下次继续参加考试”,这说明考生有多次考试机会,有利于缓解太学生的考试压力,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录取的比例问题,不能判断是否增加官员人数,故B不符合题意;太学的设立是提高儒学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与改变阶级关系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14.西汉文翁在任蜀守期间,建立蜀郡学宫为郡学子弟免除徭役,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郡县官吏,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诏令天下郡国全部仿照蜀郡建立官学,中国地方官学制度就此确立。这表明( ) A. 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 B. 蜀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楷模 C. 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在强化 D. 蜀文化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号令全国仿效蜀地建立官学,说明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故A项符合题意;汉朝时期蜀地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水平远低于中原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是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无法得出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强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蜀地的教育模式被各地学习,而不是蜀文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 C. 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故C符合题意;汉代学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并不否定王位世袭制或皇位世袭制,故A不符合题意;B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仁政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汉代儒学不是否定而是弘扬仁政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16.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公开宣扬“援佛人儒”。这反映出唐朝思想界 A. 出现了三教合流现象 B. 儒学地位已岌岌可危 C. 突出对佛教进行宣扬 D. 道教的地位相对较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李白曾隐居深山炼丹”、“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炼丹又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宣扬‘援佛人儒’”可知是儒、佛、道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A正确;儒学地位已岌岌可危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突出对佛教进行宣扬,排除C;道教的地位相对较低的说法与材料矛盾,排除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17.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唐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可以得出是“三教合流”。“三教合流”指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的说法据说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学者陶宏景较先提出。山西省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结合所学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三教合流 【详解】 18.理学产生以后,民间常常把明显不公的判决称为“没有天理”,把明显危害社会所不容的事称为“伤天害理”。由此可知( ) A. 理学精髓已为人们所认可 B. 理学思想已融入社会生活 C. 民众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 D. 民众对理学由拒绝到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理学产生以后,逐渐深入民间,民间的说法“没有天理”“伤天害理”等反映出理学思想已为民间所接受并融人社会生活,故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民众刚开始对理学精髓是否是认可,A项不符合题意;人们受理学影响不代表人们已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理学的态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19.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内容不难直接得出A B两项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政治观点,即“以德治国”,“仁政”,C项是明中后期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观点,D项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主要观点,后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以时间特征为依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20.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 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 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 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都维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孔子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不可能吸收佛教思想,B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D项正确。 22.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2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 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 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 清代传统经学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儒家并没有力图恢复先秦儒家学说,故排除B项;明清儒学是从思辨哲学转向传统经学,而不是全面指出理学弊端,故排除C项;清代传统经学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D项。根据“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束缚加强,知识分子的思想被严重钳制,因此儒学中的思辨哲学逐渐转向清代的传统经学是由于政治环境对学术思想的影响,故选A。 2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25.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凡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材料表明李贽( ) A. 抹煞了人们的差异性 B. 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说 C. 否定了理学的空谈性 D. 肯定了众生的平等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可见李贽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从而肯定了众生的平等性,故D符合题意;材料认为存在凡人与圣人,可见没有一概否定人的差异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性善说的看法,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理学的反思,故C不符合题意。 26.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王夫之的是( )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是王夫之有关哲学思想的论述,故D符合题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是顾炎武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27.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答案为D项;A项反映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项反映的是荀子的唯物思想,C项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8.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 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三大思想家与传统儒家学派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9.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 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从哲学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积极倡导唯物主义,所以二人思想差别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的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产生了很多进步思想家,其代表性人物为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之所以会有众多的进步思想家诞生于明末清初原因在于社会此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不断强化,日趋腐败;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正在萌发;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弊端日益显现,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无情批判。 30.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是 A. 有利于封建统治 B. 阻碍历史进步 C. 都是片面的思想 D. 都是进步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不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排除A。故答案选D。 二、 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的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地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韩非子》”“董仲舒《春秋繁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董仲舒和黄宗羲,他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思想;董仲舒发展了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 【详解】(1)材料“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出如下内容: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礼法并用、王道和君舟民水。 (2)第一小问“胜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改造”,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将阴阳家、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也使儒学本身神秘化。 (3)第一小问“时代气息”,回顾课本知识,结合明清时期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的主张作答即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第二小问“背景”,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