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共32张)
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2018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 , 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 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 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 , 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 二年 ”, 与其他皇帝的 “ 二年 ” 难以区分。此外 , 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 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 封禅 ” 泰山时 , 创制了 “ 元封 ” 年号 , 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 , 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 直到清朝末年 , 年号制都被沿用 , 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据 [ 日 ]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 根据材料 , 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 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 , 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 , 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方便纪年 ;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 长期使用 , 影响深远 ; 传播到其他国家 , 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 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2 .(2018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66 年 ,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 , 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 , 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 , 中央 “ 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 学政治、学文化 , 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 。同年 , 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 年 12 月 ,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 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 , 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 , 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 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 , 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参考答案 (1)“ 文化大革命 ” 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 改革开放 ;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 内容 :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 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 , 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6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3 .(2018 课标全国 Ⅲ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后期 , 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 , 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 , 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 年 , 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 , 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 , 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 ,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 职责是 “ 去民害 , 卫民生 , 检非违 , 索罪犯 ”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 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 , 湖南保卫被清廷裁撤。 ——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 7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 ; 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 ; 湖南维新运动活跃 ; 地方官员推动。 (2) 受西方、日本的影响 ; 官商合办 ; 专门的警察机构 , 管理规范化。 - 8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4 .( 2017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 , 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 年 ,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 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 , 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 , 其原则 :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 ,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 - 9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 , 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逐步推行 , 渐进改革 ;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 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10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5 .( 2017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 , 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 严且备矣 ”, 但 “ 究其实 , 无一人过问 ”, 以致北京城 “ 粪土载道 , 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 , 外省比之为厕屋 ”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 , 并向商民收取巨款 , 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 , 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 , 清政府令 “ 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 , 以壮观瞻 , 并大清门、正阳门外 , 菜蔬鸡鱼摊肆 , 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 。对此改革 ,“ 官吏闾民 , 皆称不便 ”,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 , 必除旧与布新 , 两者之用力相等 , 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 , 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 , 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 , 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11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参考答案 (1) 西方的影响 ; 政出多门 , 互相推诿 ; 城市宜居性差 , 影响城市形象 ; 日常维护不力 , 经费被官吏贪污。 (2) 困难 :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 ; 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 , 不可偏废 ; 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 ; 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 ;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 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 1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6 .( 2017 课标全国 Ⅲ ,44)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 凡二十五篇 ”, 制罪 “ 二十五等 ”, 定罪 1 537 条 ,“ 条流苛密 , 比于齐 ( 北齐 ) 法 , 烦而不要 ” 。宣帝 “ 更峻其法 ”, 导致 “ 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 开皇初年两次 “ 更定新律 ”,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 法令明审 , 科条简要 ”,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 , 并 “ 采魏、晋刑典 , 下至齐、梁 , 沿革轻重 , 取其折衷 ”, 成文 “ 十二卷 ” 。新律制罪二十等 , 废除 “ 前代鞭刑及枭首 ” 等 “ 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 , 化死为生 ”; 定罪 500 条 , 删繁就简 , 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 刑网简要 , 疏而不失 ” 。 —— 据《隋书》 (1) 根据材料 , 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 1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 , 减轻刑罚 ;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 ; 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 ; 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1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6 -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 . 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 . 改革的分类 (1) 从程度上看 ,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 进行局部的调整 ;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 从内容上看 , 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 17 - (3) 从性质上看 , 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 奴隶制改革 :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 “ 初税亩 ” 。 ② 封建性质的改革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 欧洲的宗教改革、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18 - 二、归纳 “ 改革背景 ” 的一般方法 1 . 社会发展趋势 : 经济条件 —— 根本原因。 2 .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主要原因。 3 . 社会危机 : 内忧 (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 ) 外患 ( 民族危机 )—— 必要条件。 4 . 改革力量 : 阶级条件 —— 组织条件。 5 .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 思想条件 —— 主观条件。 6 . 外部因素 : 催化剂、导火线 —— 直接原因。 - 19 - 三、归纳 “ 改革结局 ” 的一般方法 1 . 如何评定 “ 改革的结果 ” 一场改革的成败 , 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 而要看这一场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 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 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 , 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 . 如何分析 “ 改革成败的原因 ” (1) 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 看当时力量对比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 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 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20 -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 . 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 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 ,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 . 规律性认识 (1)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 必须与时俱进 , 敢于改革。 (2)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 , 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 不会一帆风顺 , 这就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21 -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 与时俱进 , 因时改革 , 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 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 , 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 22 - 1 2 3 4 5 1 .(2018 吉林长春二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承天太后萧绰 (953—1009 年 ) 是辽代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 , 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 ; 首开科举 , 虽仅取一人 , 却意义重大 ; 实现蕃汉同律 , 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 ; 参考宋朝制度 , 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 ; 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户齐民。在位期间 , 两败宋军 , 为辽争取了岁币 , 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 , 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 摘编自程少文《辽史漫谈》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 - 23 - 1 2 3 4 5 参考答案 (1) 措施 : 重新编制部族 ; 实行科举取士 ; 推进法制汉化 ; 整顿吏治 ; 改革赋税。 (2) 意义 : 巩固了统治 , 增强了国力 , 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 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 24 - 1 2 3 4 5 2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取消地方政府对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权 , 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然后 , 逐步采用其他措施以使集中的任命权有效地实施。措施之一为 “ 回避法 ”, 它规定州县官员不得在其原籍任职。此外 , 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年终考核 , 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升降赏罚。为了维护新的官吏体制 , 又采用了几种对策。一是皇帝亲自巡视 , 文帝就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另一个对策是他指派巡视州县政府的官员 , 使之充当隋文帝 “ 远布之耳目 ” 。第三个对策是派专使调查某一特殊情况 , 然后上报。第四个是利用御史台 , 它拥有大权 , 不但能查访官员的公务 , 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私生活 , 如有不良行为 , 即行弹劾。 ——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 25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 将地方政府任命官员权力收归吏部 ; 州县官员不在原籍任职 ; 依据地方官员的年终考核政绩确定升降赏罚 ; 对地方官员采用多种对策加强监察。 (2) 结束了任命权分散在地方政府手中的状态 , 有利于吏部应用政绩标准来任命和提升官员 ; 中央政府任命官员 , 打击了九品中正制之下的贵族门阀势力 ; 促进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 26 - 1 2 3 4 5 3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 , 驿站成为官员集体腐败的场所。驿站来往官员对驿夫大肆勒索敲诈 , 百般要求 , 如果不能满足 , 就故意将马匹典当、摧残 , 逼迫驿夫们出钱消灾 ; 官员们来往所凭借的堪合 ( 介绍信 ), 使用之后也不再交还发放机构 , 他们长期持有 , 终身使用。驿役成为了 “ 最为民害 , 情罪可恨 ” 的重役。面对这样的情况 , 万历三年 (1575 年 ), 制定了新的《给驿条例》 , 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 : 严格规定各驿站、驿力的使用条件 , 若非公差和军务 , 皆不得使用 ; 大力消减驿站的供应 , 对于过往官员 , 驿站只能提供米粮、蔬菜、烛碳等必需品 ; 撤销合并驿站 , 减少驿站数目 ; 严格勘合的使用。新的驿递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改革前驿站中广泛存在的弊端和腐败 , 如勘合的长期使用、过往官员的敲诈勒索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 —— 摘编自魏海荣《明代中后期驿递制度改革研究》等 - 27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 , 概括指出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驿递关乎国计民生 ; 驿递中官员滥用权力 , 贪腐现象普遍 ; 驿役沉重 , 社会矛盾尖锐。 (2) 有利于驿递系统的顺畅运行 ; 一定程度上遏制驿递中的弊端和腐败 , 整顿了吏风 ; 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缓和了社会矛盾 ; 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驿递存在的问题。 - 28 - 1 2 3 4 5 4 .(2018 山东济南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 , 实质是 “ 以土官治土民 ”, 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 , 给予其官职头衔 , 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时期 , 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土司统治 , 赋役无名 , 刑杀任意 , 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 , 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 - 29 - 1 2 3 4 5 雍正四年 (1726 年 ), 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 , 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 “ 改土归流 ” 政策 , 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 , 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治理。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 , 鄂尔泰主张 “ 改归之法 , 计擒为上策 , 兵剿为下策 ; 令自投献为上策 , 勒令投献为下策 ” 。 “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 , 但有应改者 , 有不应改者 ; 有可改可不改者 , 有必不可改者 ; 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审时度势 , 顺情得理。 ” 改土归流后 , 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 , 并实施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等措施。到雍正八年 (1730 年 ), 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雍正帝 “ 改土归流 ” 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雍正帝 “ 改土归流 ” 的作用。 - 30 - 1 2 3 4 5 参考答案 (1) 特点 : 集中于西南地区 ; 时间短 , 进程快 ; 方法多样 , 和平改流与武力围剿相结合 ; 政策具有灵活性 , 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 ; 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2) 作用 : 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 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 , 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促进了民族融合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31 - 1 2 3 4 5 5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 , 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 , 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 , 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 , 各有侧重 , 以 “ 造真材 , 济时用 ” 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 , 其创办的算学学堂 (1891 年 ) 、矿务学堂 (1892 年 ) 、自强学堂 (1893 年 ) 、湖北武备学堂 (1897 年 ) 、湖北农务学堂 (1898 年 ) 、湖北工艺学堂 (1898 年 ) 、湖北师范学堂 (1902 年 ) 、两湖总师范学堂 (1904 年 ) 、女子师范学堂 (1906 年 ) 等 , 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 “ 游学 ” 方面 , 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 1905 年 , 仅留日学生就达 1 700 余人 , 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 , 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 摘编自陈锋、张笃勤《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 32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 , 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以 “ 造真材 , 济时用 ” 为宗旨 ( 注重经世致用 ); 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 , 各有侧重 ; 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 , 涵盖多个层面 ; 派出了大量留学生 ;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 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2) 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 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 ( 新政 ); 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提供了经验借鉴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