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例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变式探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可知该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而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是万隆会议,A、B两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D项错误。 【提分秘籍】 1.从国家利益角度考查“一边倒”政策。“一边倒”体现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解题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 2.从创新性角度命题。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步成熟。解题时需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分析。 3.从彰显国际地位角度命题。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思想体现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解题时需结合两次会议的特点和意义分析。 【举一反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B 热点题型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 例2、 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 【提分秘籍】 1.从历史演变角度命题。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尾随英法”到“独立侵华”,从“结盟抗日”到“扶蒋反共”,从“孤立封锁”到正常化的历程。解题时从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实分析。 2.从国家利益角度命题。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国家关系的基础和载体。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正是符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好体现。解题时需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分析。 3.从大国关系角度命题。中美关系改善,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推动了中日关系的缓和。解题时需结合中美关系的影响分析。 【举一反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元旦,时间不对;B项表述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出现解冻;D项中美关系当时还没有实现正常化;C项尼克松即将访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高考风向标】 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中断的原因是政治运动的干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可归纳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由“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可归纳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可归纳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第二小问,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次会议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3.(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是发生在1979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1979年所取得的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C选项是20世纪末的事情;D选项发生在1972年。 4.(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2015年山东卷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关系的变化。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中美处于严重对抗阶段,故与英国从承认到建交这一特点不符,所以A排除;这一时期的欧洲基本上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建立外交关系,都是从两国的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调整,意识形态的区别与对抗依然存在,故D错误,B符合题意。 (2015年广东卷文综17)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B (2015年江苏卷历史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 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 (2015年安徽卷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要求与结果,由此可知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D符合题意,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排除A;B是发生在1979年,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排除C。故选D。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B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本题以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亚非国家”“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是万隆会议,在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C项。A项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项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B 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贸易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中美贸易额也开始快速增长,但由于中美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中美关系出现波折,影响了中美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示意图体现的趋势,排除;C项错在“随即”;D项错在“消除”。故选A项。 【高考冲刺】 1.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答案】D 2.毛泽东指出,“我们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不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建国初,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不结盟政策 B.“一边倒”政策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外交政策,与题干“建国初”不符,故A项错误;“一边倒”政策是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不符,故B项错误;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与题干“建国初”不符,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故D项正确。 3.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答案】B 4.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 ) A.合作发展经济 B.合作遏制欧洲 C.合作对抗苏联 D.合作牵制日本 【答案】C 【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 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答案】A 【解析】 从“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可知美国要结束孤立中国政策,改善与中国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接受孤立中国,故B项错误;从“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可知当时的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而美国与中国矛盾减弱,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恶化,题中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6. 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里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指( ) A.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B.美苏争夺全球战略资源的问题 C.制约中国西部开发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问题 【答案】A 7.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答案】D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主张“结伴而不结盟”,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冷战和反恐无关,故B、C两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 8.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 A.消除分歧,维护稳定 B.和平外交,大国风采 C.独立自主,步入世界 D.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答案】C 9.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 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 (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