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学案】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导学案16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 1.背景 (1)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4)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权还不十分巩固,经济亟待恢复。 2.外交任务: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3.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该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4.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5.成就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粉碎政治孤立企图。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打破美国经济封锁。 (3)1950—1953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稳定环境。 二、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成熟 1.背景 (1)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增多,反殖反霸。 (2)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恢复发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 特点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意义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问题解决。 4.万隆会议 (1)背景: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大批亚非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 (2)召开:1955年4月,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 (3)“求同存异”: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意义: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60年代外交的曲折发展 1.背景:美苏争霸 (1)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略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外交政策:“两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3.表现 (1)在反美的同时,又与苏联全面对抗,基本上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2)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先后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中国与资本主义大国关系开始改善。 4.影响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人民生活。 四、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进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④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对中国的影响: 外交 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经济 建设 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祖国 统一 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育 生活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3.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 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5.继续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 中国打破外交孤立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与西方大国取得外交突破的同时,依然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援助,与中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增多。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有希望的。 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表现: ①不结盟政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②多边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③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2.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中国在联合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决策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组织的维和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发展。 (3)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①成立: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②活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 ③意义: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 (5)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2019·大庆模拟)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解析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争取世界的和平”符合我国建设国内经济的需求和应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故A项正确;“一边倒”具有很强偏向性即建立外交关系偏向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故C项错误;“一边倒”从国际格局上来看主要应对两大阵营冷战的挑战,而非地缘政治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滨州模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外交斗争。关于朝鲜问题,朝鲜、中国和苏联代表团提出的主张,因美国代表的阻挠没有达成协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这次会议( ) A.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判定,这里所指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这是一次由世界五大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很显然它并不能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结合所学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可知,这次会议成就的取得有利于新中国国际声誉的提高,故B项正确;这次会议并未起到彻底瓦解世界殖民体系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这里指的是1961年正式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济宁期末)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解析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A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从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看出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答案 C 4.1980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 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 C.中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D.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在1980年放弃与苏联继续结盟的关系,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中表明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不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 可知,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正确。 答案 B 命题点一 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解读:史料一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解读: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解读:史料三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探究1】 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与最大特点。 试答:本质区别:性质不同,近代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一边倒”。 【探究2】 结合史料二、三,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试答:原因: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历史理解 1.对“一边倒”政策的分析 (1)原因分析: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新中国建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不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敌视状态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 (2)政策理解:“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某些国家,如英国等也因为国家某些利益,承认新中国,但新中国政府还没有超越苏联的底线,与其正式建交。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较项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 素养提升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练习1 (2019·株洲模拟)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因为其( ) A.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同 解析 材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大会上都得到认可,并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主要是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思维升华】 新中国的破冰之旅——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发言权以及国际形象,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反共派孤立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通过此次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命题点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解读:史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个援助计划”实质是指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史料二 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解读:史料二第一段说明尼克松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第二段说明尼克松对中国的关系具有明显趋向缓和的迹象。 【探究1】 根据史料一说明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试答: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 【探究2】 依据史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试答:变化: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及军事上威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 历史理解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2.中、俄(苏)关系的发展演变 (1)从新中国成立初到50年代末:友好合作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对抗和僵持阶段。 ①为与美国争霸,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②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 ③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3)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开始恢复正常化。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②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3.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2 (2019·新乡统考)1961年12月美国操纵联大通过所谓“重要问题”提案,规定凡任何改变中国代表权的提案,都必须由联大2/3多数支持才能通过。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 A.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B.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 C.亚非拉国家国际影响力增强 D.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加之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国内因素,非国际因素,排除A项;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较少,而且已经出现问题,故B项中“团结协作”说法有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代表权问题关系不大,排除D项。 答案 C 【思维升华】 (1)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可对原因进行分类,把握主次、内外之别。例如上题,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有多种,但这些原因是有差别的。历史原因是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台湾占据,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直接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客观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开始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 根本 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主观 原因 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客观 原因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 (摘自北京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下图)。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56—1965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新创题) 试答:原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认同;日内瓦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亚非会议上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重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2)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新创题) 试答: 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实施“一五”计划;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认识不清 典例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 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解题悟法 定时空:1949年,中国 抓关键: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设障方法 A. 材料未涉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 × 提出与材料主旨不符的选项 B. 材料未体现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 顾左右而言他 C. 据材料“ √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的外交当务之急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材料未反映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 × 提出与材料主旨不符的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思考,“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外交方针的反映。 试答: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查错补短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方针的事件是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个周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及其具体表现。 试答:战略性调整: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观点2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二十年来,我们两国(指中美)隔着一条敌视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种敌视和对抗不仅在中美两大民族之间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的互相隔绝,而且在两国人民的心里埋下了误解的种子。这段历史所产生的阴影,给后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 ——曾劲松《中美关系》 【问题设置】 指出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以来中美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杜鲁门和尼克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有何不同? 试答:关系状态:敌视和对抗。不同:杜鲁门采取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但与有着共同国家利益的国家进行交往。 1.(2018·北京高考)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A项符合题意;1951年正值冷战时期,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尚未恢复,排除C项;朝鲜半岛至今尚未统一,排除D项。 答案 A 2.(2017·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 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判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故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 B 4.(2016·天津高考)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项错误;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故D项错误。 答案 A 资料1 关于“一边倒”政策的评价 1.未必合适说。“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一种介于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2.别无选择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了“一边倒”以外别无选择。原因在于,其一,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与中国共产党为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当时世界上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3.双刃剑说。“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是把双刃剑,它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甚至使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当时,却是新中国延续革命理念和目标的最直接选择。 资料2 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不同理解 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其中写道:“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如何理解这里的“认识到”,史学界存在争议。 1.理解为“承认” (1)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2年以后出版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中都表述为“承认”,即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芮信在《是“承认”还是“认识到”》《中学历史教材为什么使用了“承认”一词?——谈教材对“上海公报”中一个词的处理》等文章中,一方面指明了人教社历史教材在相关部分用“承认”一词的原委,同时又论证了这样表述的好处。 (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2002年2月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互致贺电。江泽民在贺电中明确说道:“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展。” 2.不能理解为“承认”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在《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中批评人教社历史教材是对历史的歪曲。他认为,在当时,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而没有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特定情况下,如果使 用“承认”“一个中国”的表述,就分不清这“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还是中华民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中国”,这也就可能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2)同时,关于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黄安年认为,美国的立场从“认识到”发展为“承认”,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 资料3 美国的对华政策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