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学案

‎             通史印象·网络构建 ‎————————————————————————————————‎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铺面·知识纵横构建———————   ‎ ‎(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 ‎————————————————————————————————‎ ‎[阶段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理线·知识时序重组———————   ‎ ‎(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 一、政治上——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1.背景 ‎(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过程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经济上——发展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 ‎①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③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 ‎①措施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b.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d.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②影响 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b.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c.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文化上——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1.科技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文学艺术 ‎(1)现代文学 ‎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现代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 ‎———————抓点·知识主题串讲———————   ‎ ‎(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 ‎ 主题一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发展 ‎[第1步攻高频考点]‎ ‎ 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 ‎[体验——真题诊断]‎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2.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品悟——知识深化]‎ 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 的东西。其本质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富农”和资本主义分子,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体制。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个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这种做法使苏联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运用——针对训练]‎ ‎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 [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并非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体验——真题诊断]‎ ‎3.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罗斯福新政内容:(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4.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C [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 ‎[品悟——知识深化]‎ 从六个维度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与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出现原因 ‎(1)它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 ‎(2)战争的特殊作用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巨资并进行有效管理。‎ ‎(5)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支撑、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也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发展历程 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了尽快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4.内容 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财政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5.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作用 ‎(1)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2)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 ‎[运用——针对训练]‎ ‎3.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A [“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即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国家政策“决裂”,不涉及公平竞争的信息,故B项错误;“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农业方面的措施无关,故C项错误;“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整顿银行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A [“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说明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与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相违背,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有效防止了美国法西斯的泛滥,故B项错误;“滞胀”是二战后70年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有其深刻的根源,与罗斯福新政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 ‎[第2步补教材盲点]‎ 正确认识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体验——真题诊断]‎ ‎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胡佛的反危机措施:(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胡佛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项是胡佛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品悟——知识补缺]‎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胡佛作为美国历史上具有争议的总统之一,因为经济危机中的作为而备受争议。面对经济危机,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继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则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再现辉煌。长期以来,胡佛处于这种阴影的笼罩下,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指责和误解,历史教科书充斥着这位“无能总统”的惨淡形象。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主观上企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胡佛并非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使其重蹈覆辙。‎ ‎[运用——针对训练]‎ ‎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 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C [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 主题二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品悟——知识深化]‎ ‎1.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纺织业、面粉业等领域最为显著。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其自身的弱点,但在大战期间及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勃兴的民族工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进步作用。首先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员工,对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意义;其次,生产走向集中,以前许多分散的集体开始联合,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人阶级团结的加强、革命的发动,都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的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二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1)战时:全面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将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事管理”“租赁”‎ 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2)战后: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1)宏观经济层面 ‎①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 ‎②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民族工商业惨淡经营。‎ ‎③金融混乱,挤兑事件频繁,偷运白银屡禁不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2)微观经济层面 ‎①企业生产和资本集中,企业自我调整和兼并时常可见。‎ ‎②国内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更新和管理改进,新兴产品生产企业增势迅速。‎ ‎③经济危机中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和出口相继遭到重创,给国内新兴替代产业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运用——针对训练]‎ 据统计,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对华出口额的五倍。 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才停止。这说明了(  )‎ A.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获得利益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 C.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基本一致 D.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A [1937~1939年,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对参战国(包括日本)销售物资,大发战争财,因而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了利益,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存在冲突,不可能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美国推行的是“中立”政策,并没有支持鼓励日本的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