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2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1895年,由“历史表明”可以知道这里的观点是恩格斯在对巴黎公社革命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的,巴黎公社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所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根据当时社会状况所得出的新的认识,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经历了由尝试到成为现实的伟大转变。1、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但这种美妙的制度设计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群众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由尝试到现实即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开始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2.“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 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 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 加强法治的措施 D. 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可知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是其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D项正确;A、B、C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所以选D。 3.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 继续战争的政策 C. 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 通过了《和平法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指的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去民心,遭到人民的反抗,而人民反抗的原因之一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后,继续参加世界大战,失去民心,人民并不反对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排除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后,继续参加世界大战,失去民心,并非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去民心,排除C;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和平法令》,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联系所学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分析解答。 4.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 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 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十月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与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表明,重点是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故B项错误;虽然说“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但也不是“可随时转为”,故C项错误;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但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二月革命”没有涉及列宁高超的领导,故D项错误。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5.“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 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只是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故A 项错误;材料中“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可见劳动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B项错误;C只是反映了材料的现象,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排除C;材料从根本上体现了临时政府的政策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当时的俄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17年”“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联系1917年彼得格勒装起义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6.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了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马克思主义学说适应了工人运动的需要 B. 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获得迅速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学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日趋暴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时代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所以答案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曾说:“每当资产阶级的奴隶和被压迫者起来反抗主子的时候,这种制度的文明和正义就显示出自己真正的凶残面目。”以下事件符合此评价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革命 C. 南京大屠杀 D. 二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能体现“凶残面目”,不选A。南京大屠杀与“资产阶级的奴隶和被压迫者起来反抗主子”不符,不选C。二月革命反抗的是沙皇,不是资产阶级,不选D。巴黎公社革命反抗的是资产阶级,被血腥镇压,故选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 8.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们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觉得,自己若乘坐这样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群众。因此,在5月9日的公社会议上,决定“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的这种做法 A. 违背了对旧政府的改造利用 B. 源于公社委员的人民公仆意识 C. 源于法国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D.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公社委员觉得,自己若乘坐这样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群众”表明公社委员具有浓厚的人民公仆意识,故B项正确。 9.1948年1月8日,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现在更赞成恢复日本为亚洲最强的工业国,……不仅为防苏所必需,且可充作亚洲的工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日本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B. 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形成 C. 马歇尔计划助推日本复兴 D. 揭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D 【解析】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独占政策,“不仅为防苏所必需,且可充作亚洲的工厂”可见美国扶持日本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实现霸权主义政策,D正确;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和亚洲朝鲜,A错误;B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西欧国家,C错误。 10.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 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 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 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 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二战”后,美苏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不断,材料信息表明双方在争夺中相互妥协与克制,故C项正确;美苏双方在争夺中均极力维护自身利益,A项错误;美苏双方争夺中出现了全面对抗的“冷战”和局部地区的“热战”,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中局部地区“热战”不断,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1.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 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 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可知不结盟运动倡导建立政治经济发展新秩序,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以及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主要强调不结盟和经济发展,排除AD。题干没有提及反对霸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运动的内容丰富,既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又谋求经济发展,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 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B. 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C. 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D. 恐怖主义威胁世界的安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俄罗斯走出低谷,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包括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因素,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 13.《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 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新格局形成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欧洲一体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出欧洲和中国地位的提高,表明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C;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并没有形成多级格局,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4.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该学者意在说明冷战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 C. 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想主导世界,但是力不从心,随着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排除B。材料强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没有体现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排除C。 点睛:本题以冷战后的国家格局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结合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D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这说明二战后 A. 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中起重要作用 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的局面 C. 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D.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尚未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之所以未能成功制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主要是因为背后存在美苏的因素,故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发展的形式,而是强调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排除B。联合国就是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7.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谕,传播农桑新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 政府注重精耕细作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各地民俗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 雍正帝祭祀农神体现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以农为本即重农的立国理念,故答案选A。B项题干没有体现;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不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C;题干没有提及各地民俗,排除D。 1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答案】D 【解析】 工种繁多反映了生产专业细化,监督人员多反映了官府掌控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效率低下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业生产成本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面向市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中国经济史》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大都市……与西洋贵族在堡垒中的不同。中国的是成圈,规模大,内有宗庙社稷。”材料表明战国时期,中西商业都市最大的不同是 A. 商业繁荣程度 B. 政治性的强弱 C. 都市规模大小 D. 军事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与西洋贵族在堡垒中的不同”“中国的是成圈,规模大,内有宗庙社稷”可知,中西商业都市最大的差异是中国强调政治性,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西商业都市的商业繁荣程度,排除A;C不是中西商业都市最大的不同点,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西商业都市的“军事保护措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西洋贵族在堡垒中的不同”“中国的是成圈,规模大,内有宗庙社稷”,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0.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 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 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 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明朝时期自然经济没有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无法推断封建制度衰亡,排除B。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题干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以“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弄清明朝士人为商人作序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1.有学者对明清时期的商帮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 商业经营理念落后 D. 没有植根于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说明中国的商帮没有固定的根进行稳定发展,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商帮的经营主要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很少在生产领域,致使他们没有坚实的根基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D正确。明清商帮的发展规模很大,A错误。明清商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府的支持,B错误。商帮的经营以诚信为本,并积极扩展经营规模和领域,观念并不落后,C错误。 22.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 B. 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C. 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 D. 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 【答案】B 【解析】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和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用煤冶铁最早是在西汉时期。故答案为B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民间棉纺能手,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海禁闭关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排除A、C、D项。 2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 春秋战国时期、明朝 B. 汉朝、唐朝 C. 明朝、清朝 D. 春秋战国时期、宋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食官”即“食于官”,就是工商业者由官府供养,体现了当时工商业主要为统治者服务。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后期,可知A正确。BC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2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商帮的形成 D.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自11世纪和12世纪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结合所学,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7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萌发与扩散,落后的东方国家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需要。落后国家是不是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罗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广大地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 ——《列宁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关于列宁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以来,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共党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及其依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是如何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罗斯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并谈谈你从中得出的认识。 【答案】(1)变化:认为应废弃资本主义到承认资本主义有较强的生命力。 依据:欧美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为落后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由直接过渡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实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得出认为应废弃资本主义到承认资本主义有较强的生命力。 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欧美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2)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认为落后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等方面分析解答。 (3)实践:根据“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得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根据“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得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认识:综合材料,可从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角度总结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时政新说》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黄皮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国家产生“政治上的考虑”的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 (3)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1)背景: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 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 (2)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3)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言之有理并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出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根据“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得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根据所学可知,欧洲国家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根据“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得出吸取战争教训。 目的:根据“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得出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根据“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得出抗衡美国,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根据“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出提高国际影响力。 (2)根据“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得出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根据“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得出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3)应对:可从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角度分析总结。 27.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主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 (2)主要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 经济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3)社会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得出工商业兴盛;根据“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得出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根据“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 (2)主要表现:根据“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根据“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根据“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 经济变革:根据“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根据“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3)社会变革:根据“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根据“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阐释: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结合等角度分析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