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 ‎1. 据史料记载,禹死,“荐益于天”。后,益因“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而“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于是启遂即天子位。这反映出(        ) ‎ A.禹破坏了禅让制 B.启违背了民意 C.禹之子创立夏朝 D.世袭开始出现 ‎ ‎ ‎ ‎2. 从甲骨卜辞看,在商王的整个生活中,凡事必须通过占卜来决定。所以《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可用来说明商代(        ) ‎ A.早期文字具有实用性 B.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C.原始民主制比较落后 D.实行了分封宗法制 ‎ ‎ ‎ ‎3. 如图是山西临汾市晋侯墓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晋侯鸟尊),器身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风尾是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由此可知(        ) ‎ A.鸟尊寄托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敬 B.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水平高超 C.周代贵族重视器物视觉的美感 D.鸟尊设计巧妙寓意西周的稳定 ‎ ‎ ‎4. “宗法礼治”是周人灭殷以后,在“华夏族”的统治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结构。这种结构(        ) ‎ A.推动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转型 B.以伦理等级来调配政治经济权力 C.实现了商周国家体制的剧变 D.使国家治理开始受到宗法制束缚 ‎ ‎ ‎5. 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        ) ‎ A.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 B.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 C.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 D.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 ‎ ‎ ‎ ‎6. 下表为部分文献对东周某学派思想的记述。由此可判断,该学派应该是(        ) ‎ 文献 记述 ‎《大学》‎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孝经》‎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 ‎ ‎7. 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 A.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B.措施具体有效 C.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 D.得到国君支持 ‎ ‎ ‎ ‎8. 有学者认为“皇帝之‘帝’,是标示皇帝之神格,而‘皇’是形容伟大、辉煌。故皇帝意谓光明伟大的上帝”,“皇帝本身就是上帝,而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据此可知,“皇帝”这一称号(        ) ‎ A.标示着集权统治产生 B.反映出对神权的依赖 C.凸显了掌权者的地位 D.说明皇权代替了神权 ‎ ‎ ‎ ‎9. 丞相李斯被秦二世下令逮捕入狱后,权臣赵高曾派其门客诈称为御史,前往审讯并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此后,又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这反映出秦朝末期(        ) ‎ A.权臣擅政现象严重 B.法家思想被摒弃 C.监察御史权限很大 D.皇权被严重削弱 ‎ ‎ ‎ ‎10. 下图是西汉文帝时甾川王的王玺封泥。该文物可用于研究西汉(        )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 ‎ A.“大一统”的形成 B.“汉承秦制” C.王国势力的增强 D.王国分封制 ‎ ‎ ‎ ‎11.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其体现的文学特点是(        ) ‎ A.句式灵活、自由不羁 B.语言朴实、叙事生动 C.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D.沉郁顿挫、映照现实 ‎ ‎ ‎ ‎12.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 ‎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 ‎ ‎ ‎13. 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 B.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C.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西晋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 ‎ ‎ ‎ ‎14. 东晋南朝时出现了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藤角纸,其中剡州(今浙江嵊州)和余杭的由拳村是藤角纸的著名产地。藤角纸的出现(        ) ‎ A.反映出当地造纸技术的发展 B.推动了南北之间文化的交流 C.说明江浙区域经济特征明显 D.表明中国传统技艺世界领先 ‎ ‎ ‎15. 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 A.旨在实现民族融合 B.得到官民的拥护 C.沿用了汉族的制度 D.具有灵活的特点 ‎ 二、非选择题 ‎ ‎ ‎ 表1、表2、表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秦朝、西汉)的政治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 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是则当武王时,康叔实未有国。 及武王崩,即有流言之事,周公出 居东都,既反而居摄,又有东征之 事,其时皆未封康叔也。逮三监 既诛,而以其地封康叔,则康叔始 封,即当为卫国。 ‎ 据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 表2 ‎ 一统六合,“海内为郡 县,法今由一统,自上古以来 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公子 扶苏“数直谏”,有向儒的政 治倾向,有改变用法严苛的 可能。 ‎ 据司马迁《史记》‎ 表3 ‎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 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 土,立二等之爵。”“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 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 侯者,谓之‘诸侯’”。分封土地 之广远超朝廷所辖郡县。 据杜佑《通典》等 分别提取表1、表2、表3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 ‎ ‎ 稷下学宫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又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74年,齐国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强盛时期,齐桓公田午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外建立了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培养人才于一体的大学堂,取名稷下学宫。威王时期,学宫开始兴盛,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学宫在宣王、湣王时期达到鼎盛。不过齐湣王却不能从善如流,而是专注对外战争,冷落学者政见,导致以荀子等为首的一批稷下先生离去,稷下学宫由盛转衰。后来齐国被诸侯联军击败,临淄失守,稷下学宫也因此中断,元气大伤。襄王当政期间,恢复稷下学宫,但因国力不济,已无法回到往昔的兴盛状态。齐王建当政后对齐国采取保守政策,政治上无所作为,使得稷下学宫江河日下;齐国亡国后,稷下学宫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前后约150年间,稷下学宫为各诸侯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术交流自由,百家争鸣,成为各种思想文化融合的大熔炉。诸子各派交流的盛况在这里达到了最高峰,诸子百家在这里探讨当时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韩非、李斯、墨子、孙子、屈原、田骈、慎到等人。 ‎ ‎——摘编自王正立《稷下学宫》等 ‎ ‎ ‎(1)编写一幕发生在稷下学宫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 ‎ ‎(2)结合稷下学宫的变化,说明稷下学宫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齐军攻打莒国时战死。杞梁妻得知消息后万分悲痛,哭吊于莒城之下。 杞梁妻的故事演变 后来又传说杞梁妻把城墙哭塌了一块。 传至汉代,人们把情节发展了,说杞梁妻听说丈夫战死,痛哭于莒城下,路人无不为之挥涕,过了十天,城被哭塌。 到了唐宋时代,又演变成孟姜女哭倒长城。 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南方有个名叫范杞良(也有称万喜良)的人,被抓到北方去修长城。其妻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心去寻找丈夫。她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修筑长城的地方。可是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被埋在长城底下。孟姜女悲痛欲绝,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了天地,长城竟然倒塌下来。 ‎ ‎——摘编自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光武中兴是以刘秀的谥号命名的。《谥法》曰“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这两者刘秀都做到了,因此,谥号为光武帝。 ‎ ‎——摘编自李国儒《刘秀的柔道与光武中兴》‎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反击①处少数民族的两位著名将领及②处郡级驻所的名称及其功能。指出公元3世纪末~6世纪曾定都于③处并统一北方的政权。‎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秀“绍前业”和“定祸乱”的含义,并简述光武中兴在经济、文化层面的措施。‎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夏商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世袭制。‎ ‎【解答】‎ 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C项错误; 根据材料“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可知,启没有违背民意,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禹死……于是启遂即天子位”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出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2.‎ ‎【答案】‎ B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 材料没有提及文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商王的整个生活中,凡事必须通过占卜来决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商代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加强王权,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原始民主制,故C项错误; 西周实行分封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3.‎ ‎【答案】‎ B ‎【考点】‎ 青铜器及青铜文明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青铜器。‎ ‎【解答】‎ 根据材料“西周青铜器”“器身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可以看出,材料描述了晋侯鸟尊的整体造型,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的水平高超,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介绍了晋侯鸟尊的造型,无法体现古人对祖先的崇敬,故A项错误; 仅凭晋侯鸟尊这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周代贵族重视器物视觉的美感,故C项错误; 西周是否稳定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4.‎ ‎【答案】‎ B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解答】‎ 根据材料“在‘华夏族’的统治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矛盾,西周实行宗法制,以伦理等级来调配政治经济权力,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推动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转型,故A项错误; “剧变”说法不符合商周的史实,故C项错误; “开始”说法不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之前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5.‎ ‎【答案】‎ A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解析】‎ 本题考查齐国的尚武之风。‎ ‎【解答】‎ 根据材料“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齐国对武力的重视,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齐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故B项错误; 国富民强仅仅靠尚武是无法做到的,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齐国军事制度的调整,故D项错误。 故选A。‎ ‎6.‎ ‎【答案】‎ C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 根据材料“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知,该学派强调治国平天下、尊敬长辈、孝道、以德治国,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C。‎ ‎7.‎ ‎【答案】‎ A ‎【考点】‎ 商鞅变法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 根据材料“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才会出现“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情况,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但不是“没有因‘人死’而‘政废’”的主要原因,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 ‎【解答】‎ 根据材料“皇帝本身就是上帝,而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可知,材料强调了皇帝的内涵和皇帝的重要地位,“皇帝本身就是上帝”凸显了掌权者的地位,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帝”的内涵和地位,不能说明其标志着集权统治产生,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是在强调皇帝的地位,不是强调对神权的依赖,故B项错误; 此项是对材料的误读,皇权并没有代替神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9.‎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末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 根据材料“丞相李斯被秦二世下令逮捕入狱后,权臣赵高曾派其门客诈称为御史,前往审讯并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此后,又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可知,这反映出秦朝末期权臣擅政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末期权臣擅政的现象,而没有体现监察御史权限的大小,故C项错误; D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 故选A。‎ ‎10.‎ ‎【答案】‎ D ‎【考点】‎ 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解答】‎ 根据材料“西汉文帝时甾川王的王玺封泥”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甾川王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该封泥可以研究西汉的王国分封制,故D项正确; 该文物无法研究西汉“大一统”的形成,故A项错误; 秦朝没有分封诸侯国,该文物无法研究汉承秦制,故B项错误; 单凭该文物无法知道西汉王国势力的强弱,故C项错误。 故选D。‎ ‎11.‎ ‎【答案】‎ C ‎【考点】‎ 汉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赋的相关知识。‎ ‎【解答】‎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汉赋的代表性作品,汉赋的特点是气势恢宏、铺陈排比、辞藻华美,反映当时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故答案为C;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12.‎ ‎【答案】‎ B ‎【考点】‎ 丝绸之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解答】‎ 丝绸之路并不是直通西方的,而是经过中亚、西亚等地区,故不能促进中西方的直接交流,故A项错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漆器工艺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也纷纷东来,这体现了丝绸之路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故B正确; 题干只是强调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涉及汉朝统治区域,故C错误; 题干中不能体现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B。‎ ‎13.‎ ‎【答案】‎ A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答】‎ 根据材料“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处于两晋时期,这一时期大量汉族人口南迁,同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大量迁往中原,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 孝文帝改革时间是在公元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C项“已经”表达错误,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并逐渐向南移,故排除;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西晋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14.‎ ‎【答案】‎ A ‎【考点】‎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造纸业的发展。‎ ‎【解答】‎ 由材料“东晋南朝时出现了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藤角纸”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纸的名目很多,有赤纸、缥红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由此可看出江浙地区造纸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仅从材料无法推断出有利于南北之间文化交流,B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C项排除;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传统技艺世界领先,故D排除。 故选A。‎ ‎15.‎ ‎【答案】‎ D ‎【考点】‎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 单从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民族融合”的目的,故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官民的拥护,故B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讲汉话,而不是沿用了汉族的制度,故C错误; 从“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可以看出孝文帝规定30岁以下的大臣要立即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暂时仍可以说鲜卑语,说明孝文帝的改革具有灵活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答案】‎ 表1:武王封康叔,没有封年少的冉季载。但是,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才实封康叔,建立卫国。这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和平叛斗争相一致。因此,表1应为西周史料。 表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郡县,统一法令。但法律严苛,这与嬴政统一全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统治残暴相一致。因此,表2应为秦朝史料。 表3:汉代吸取秦朝因“孤立”而败的教训,分封皇子为拥有很大实际权力的诸侯和诸侯王,以致“分封土地之广远超朝廷所辖郡县”。这与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相一致。因此,表3应为西汉史料。‎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郡县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秦朝、西汉时期的相关史实。‎ ‎【解答】‎ 表1,根据“康叔封、冉季栽皆少未得封”“武王”“周公”“既反而居摄,又有东征之事”“以其地封康叔”等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和平叛斗争。 表2,根据“一统六合”“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公子扶苏”“有改变用法严苛的可能”等可以看出,这描述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郡县,统一法令,但统治残暴,法律严苛的现象。 表3,根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诸侯王”“分封土地之广远超朝廷所辖郡县”等可知,这描述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1)示例: 主题:治国公器——礼法之辩。 甲: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要从人性出发。 乙:是啊。人生来是善的,但是后天的影响使他有了各种恶习。只要对他施以礼并进行教化,他就能向善的。大家都习礼向善,这样社会也就能够安定了。 甲:你没看到那些做坏事的人是出于本能吗?人的本性是恶的,只靠礼教是没有用的,必须用法来规范他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法律,对犯罪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迫使人们遵守法律、不敢作恶,社会安定,国家才容易治理。 乙.你这样太残酷了。 甲:你的仁慈、礼让在现下是行不通的啊。‎ ‎(2)说明:从稷下学宫的盛衰与齐国自身文化政策与国力的关系的角度:由于齐桓公及其后的几位国君重视学术、文教,礼待学人,稷下学宫逐渐兴盛,齐国学术文化蓬勃发展,成为各诸侯国的学术、文教交流中心;齐湣王虽然允许稷下学宫存在,实际上却实行相对消极的文化政策,导致学者出走,学宫走向衰落。后来,由于齐国国力的衰退,稷下学宫的繁盛情景再未出现。齐国文化的影响力大为下降。‎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稷下学宫。‎ ‎【解答】‎ ‎(1)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要求“稷下学宫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大事件,编写人物对话场景。表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齐桓公田午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外建立了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培养人才于一体的大学堂”“威王时期,学宫开始兴盛,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教育交流中心”“齐湣王却不能从善如流,而是专注对外战争,冷落学者政见,导致以荀子等为首的一批稷下先生离去,稷下学宫由盛转衰”“襄王当政期间,恢复稷下学宫,但因国力不济……稷下学宫退出了历史舞台”等不难发现,稷下学宫的盛衰与齐国自身文化政策与国力有很大关系,然后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论题:孟姜女哭长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阐述:孟姜女哭长城从故事性质来看不是真实史实,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动荡后,民众渴望稳定的生产生活,而秦朝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包括长城在内的多个大型工程,导致徭役繁重。因为秦朝的暴政,导致下层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同时,该故事还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通过描述孟姜女和其丈夫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暴虐行为,歌颂了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考点】‎ 史料的重要作用 秦始皇的暴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孟姜女哭长城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论题:孟姜女哭长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根据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将领:卫青、霍去病。名称及功能: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政权:西晋、北魏、隋朝。‎ ‎(2)含义:“绍前业”:重建汉朝,统治下出现光武中兴局面;“定祸乱”:结束新朝末年的乱局,结束农民战争。措施: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考点】‎ ‎“光武中兴”‎ 与匈奴的和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和战、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以及北方政权的更迭等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解答】‎ ‎(1)根据材料一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反击①处少数民族的两位著名将领为卫青和霍去病,②处郡级驻所的名称为西域都护府,功能是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公元3世纪末~6世纪曾定都于③处并统一北方的政权有西晋、北魏和隋朝。‎ ‎(2)结合所学可知“绍前业”的含义为重建汉朝,统治下出现光武中兴局面;“定祸乱”的含义为结束新朝末年的乱局,结束农民战争。“光武中兴”在经济文化层面的措施分别是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