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 “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一六国 ‎(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海内为郡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施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 百官公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 ‎(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轻巧识记】 ‎ 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辨析】‎ 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 ‎ [答题术语]‎ ‎1.秦“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1.官僚政治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央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同决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政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传达来操作。在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制度,秦朝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 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 ‎2.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 ‎[提示] 代表:皇帝。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史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论从史出] 史料二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探究:(2)根据史料三,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映王夫之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在阅读时可以第二个省略号分两层,第一层是原因的阐释,第二层是观点的陈述。分层找到观点,抓住原因,史料信息便一目了然。‎ ‎[提示] 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3.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 视角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古代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先进的 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解题时可以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 ‎[对点1]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和“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视角2 从对比联系角度命题 分封制和郡县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如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进行考查。解题时需结合郡县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 ‎[对点2] (2017·孝感高三期末)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为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最为全面,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综合视点——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任命方式的特点及影响;中央集权制的深远影响。‎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趋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辩证看待郡县制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 ‎3.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二、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历史作用 ‎(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针对训练] (2017·周口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解析:选D。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解析:选A。“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表明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D项错误。‎ ‎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解析:选B。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 ‎3.《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水利建设 B.发展小农经济 C.强化中央集权 D.遏制诸侯势力 解析:选C。由材料“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可知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方便水利建设、发展小农经济,故A、B错误,C正确;始皇三十二年为公元前215年,当时的诸侯已经不存在,故D错误。‎ ‎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确立 解析:选C。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5.(2017·江汉平原重点高中联考)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解析:选B。根据“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郡县制下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6.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解析:选D。“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汉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C项错误;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解析:第(1)问从图一中封国和图二中郡县可以提取出统治方式的变化;从图一中封国位置和图二中郡县布局可以提取出统治区域的变化等信息。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变动”从材料来看是指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不变”从材料来看是指“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即不同时期制度实施的目的以及这些措施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 答案:(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 ‎(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顺义区检测)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解析:选D。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 ‎2.(2017·太原高三检测)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教制度 D.君权至上 解析:选D。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3.(2017·绵阳高三三诊)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 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题干中“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4.(2017·黄石调研)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解析:选B。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 ‎5.(2017·黄冈模拟)《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解析:选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 ‎6.(2017·佛山、揭阳高三联考)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解析:选D。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说明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故D项正确。‎ ‎7.(2017·大连高三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解析:选D。材料大致意思是:西周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的,这种局面是从秦统一六国以来改变的,先从平民起,开布衣将相之例,而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材料与百姓是不是封君的属民无关,故A项错误;地缘政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联接纽带,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而不是秦灭六国后,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秦始皇废分封制,下层官员不靠世袭,结合所学可知,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故D项正确。‎ ‎8.(2017·郴州高三质检)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解析:选D。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9.(2017·南通高三调研)“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度与材料中“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符,故C项错误;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7·晋中高三联考)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  )‎ A.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 B.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 C.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 D.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解析:选A。“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可见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故A项正确;魏文侯让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但与吴起变法无关,故B项错误;“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不能代表整个魏国地方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的来源,故D项错误。‎ ‎11.(2017·南通高三调研)“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选B。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 ‎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选C。材料中这场革命指的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皇帝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 不可能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故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蚌埠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及其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0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可看出有限制王权的思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等信息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称之为‘‎ 封建社会’……其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西周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 ‎(2)特征: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有限制王权的思想。‎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2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以得出“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由于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存在。(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白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其次,‎ 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来总结答案。‎ 答案:(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回答两点即可)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