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0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0 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双百”方针的内涵 、“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历程、归纳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及侧重点的不同、归纳建国初期调整教育方针的目的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以清华大学发展历程为主线,考查教育发展理念、创设电影《高考1977》中考试场景,考查时代面貌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 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02.(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A. 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 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 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 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答案】D 03.(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文综历史试题)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削发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A.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 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神舟”号飞船实验成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成功发射。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9年,“神舟”号飞船试验成功。因此在文革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只有“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综上所述排除BCD,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题干中的时间,可知是文革时期;二是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明确选项史实的时间。 04.(甘肃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同时正确理解“两弹一星”的目的和作用、影响。学生容易错选A或D,一定要注意“济世”的含义,明确目的和结果之间往往不一致。 考点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01.(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年高考考前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在20世纪中期,上海的影院可以即可以放映香港影片,也播放反映大跃进的影片,这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D在题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02.(2017届山东省枣庄实验中学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觅进行适当的斗争。陆定一的言论 A.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 D. 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A 03.(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饭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 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 样版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 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 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答案】C 【解析】“文革”期间,这说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下降,排除A,故选C。样板戏说明还是存在一定的艺术创作,排除B。样板戏主要是歌颂革命的题材,排除D。 考点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改善了未来劳动力的水平和结构,带动了教育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所以,高校扩招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本题初看不难,无非考查的是各种画派的绘画特点,但仔细看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婆媳上冬学》的信息,尤其是重视的是“冬”字,它能表明画的内容画的是扫盲教育。其次要明确扫盲教育的时间,与题目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再次明确各种现实主义等画法的特点,最后要整合题目的画与画风间的关系。 0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1年至1958年……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量工科专业人才,故D选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故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故B选项错误;1951年至1958年中国也没有进行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故C选项错误。故选D。 04.(2017年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的风潮,当时的教育部红头文件提出要在15年内普及高等教育,因此当年扩招增长率达到151.52%。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 A.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B. 教育良性发展的势头 C. 较为薄弱的教育基础 D. “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 【答案】C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归纳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些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听战略核导弹。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意义: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工程 (1)成就: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②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③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意义: ①中国载入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史上又一里程碑,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成就: ①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②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意义:杂交水稻的发明给中国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错误。“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 人造地球卫星。 (2)“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性混乱,导致我国重大科技成就出现空白。 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在困难 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如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等。 (二)明确把握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第三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保证: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正确决策。 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广泛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准备。 (2)意义 经济意义:重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技的整体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 国防意义:重大科技的发展集中在国防领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政治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世界意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 建国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等,提高国防实力 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 80年代 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典题探究】 0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建国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建国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2.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0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C “南优2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答案】C 【解析】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B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种成功有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进化论;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考点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选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 (二)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三)内容(内涵: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 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四)发展历程: 1、1956年提出 2、1957——1978年遭遇挫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五)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主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方法技巧】 (一)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二)易混易错 (1)“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 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相同 错误。“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领域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1)背景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3)意义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四)“双百”方针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学术领域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项长期方针,也是科学学术领域长期方针。 (2)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典题探究】 01. 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年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年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年 很少 表1反映了( )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答案】A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02.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3.下图是在中国出版界和教育界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丛书。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深受广大青年欢迎。该书的再版( ) A.迎合了“两弹一星”工程掀起的热潮 B.反映了建国后科学技术人才短缺 C.缓解了“一五计划”技术人才的缺口 D.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工程掀起高潮的时间分别是1964、1967、1970年,与题目中“1977年”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反映的是数理化丛书的再版和印刷,时间聚焦在1977年,与建国后科学技术人才的短缺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195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题目中丛书的出版正好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求,故D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来的重大发展 1、开展扫盲教育 (1)宗旨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僵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上减少文盲”为宗旨。 (2)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目标提出: 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②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 ②针对偏远贫困地区,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巨大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发展高等教育 (1)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变的步伐。(1993年实行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方法技巧】 (一)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的关系 1、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归根到底,教育是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全,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二)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五)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 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的破坏。(必修1) 经济上: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必修2) 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3) 教育上:高考制度被废除,“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必修3) (六)不同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典题探究】 0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C 【解析】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没有涉及香港电影的内容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说明‘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与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中‘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因而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02.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B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03.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强调的是国内的情况,对外开放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不涉及,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在文艺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勃勃,故D项正确。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空间通信技术方面已经领跑世界。中国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 B.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的上天 C.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中国空间通信技术”“太空时代始于”可知是1970年 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A项正确;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是1984年,时间晚于“东方红一号”,故B项错误;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神舟”系列属于航天技术,故D项错误。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2.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外媒纷纷发表评论:《真理报》以红色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加林》表示祝贺,并说这一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即“社会主义好”;《汉诺威汇报》则称“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围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 ) A.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人预定轨道 B.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神舟5号”宇宙飞船往返成功 D.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答案】C 【解析】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不符合材料中的“中国人进入太空”,故A项错误;通信卫星也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神州五号将杨利伟载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符合材料中“中国人进入太空”,故C项正确;火箭的发射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5 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D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4.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休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职教”招生的绝对数值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 ,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在淡化,故D项错误。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5.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6.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这是基于( ) A.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 B.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现实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D.贯彻“双百方针”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 【答案】A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7. 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的主张。这一主张( ) A.具有超前意识 B.符合建设需要 C.违背双百方针 D.得到贯彻执行 【答案】B 【解析】马寅初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当时实际情况,不属于超前意识,故A项错误;新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增长过快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故B项正确;1956年,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马寅初的思想受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影响,故C项错误;1958年因为“左”倾错误否定该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08.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答案】C 【解析】“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党“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09.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B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0.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下诏并于第二年废止八股,……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新政时期的办学成绩斐然可观,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20世纪初出现了“留学热”,到1905年底,留日学生大约为8000至10000人……《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新政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他们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奔向立宪和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四 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清末新政时期颁定的学制,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教育举措的影响。(7分) (3)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在二战后提出两条教育思想道路的目的。 (4)指出材料四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 影响:有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儒学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加强思想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影响: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其主观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加速了清朝灭亡。 (3)目的: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际间的竞争;吸取二战的教训,维护世界和平。 (4)措施: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 其他措施: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第一小问学制,根据材料二“《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得出《奏定学堂章程》;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得出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新政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得出有利于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他们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奔向立宪和革命”得出主观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加速了清朝灭亡。 (3)根据材料三“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得出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际间的竞争;根据材料三“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得出吸取二战的教训,维护世界和平。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末新政;教育发展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