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秋季高二入学(分班)考试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 1.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 铁器牛耕使用 B. 分封制度崩溃 C. 礼乐文明崩坏 D. 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其根源是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A正确。分封制崩溃、社会动荡不安都是礼乐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BD。本题所述现象即为礼乐文明崩坏,C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不是原因,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各个方面均发生大变革,究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发生变化的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思考。 2. 《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A. 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 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 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惩罚的目的在于严禁司官、监工官私自役使部民、夫匠,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所以答案选B。材料讲的是对部民、夫匠的人身控制,并没有体现以严刑峻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所以排除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律法 3. 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 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C. 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D. 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把掠夺来的财富变为资本,而是用于封建主挥霍。故B项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 5.1759年,10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该“规条”出台的背景是 A. 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B.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只限广州一地 C. 清政府关闭两广地方,禁止两广与外商贸易往来 D. 外国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 【答案】B 【解析】 1759年是清朝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外贸易只限广州一地,B正确;材料与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需要准确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绝对禁止,中外贸易只限广州一地。 6.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重商主义理论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希望获得大量的货币,体现了当时欧洲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态度,实际上重商主义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扶持,排除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重商主义在18世纪以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重商主义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强调贸易差额论”“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结合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当时世界贸易的特征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 D.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知道这段时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因为新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导致了示意图的变化,故C正确,D错误;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材料和 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不大,B错误。 8.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 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 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增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选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是指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生产格局,材料未涉及此格局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A。 9.“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内容是在1953年开始的,不是1978年正式开始的,所以排除B项。C项内容出现在1958年,D项也是1958年,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内容 10.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 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 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 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 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排除B 。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 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 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 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D。 考点: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 12.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 A. 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B. 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 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处于国内战争时有发生,故排除A。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增长率高于同期的日本,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1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支持 B. 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答案】A 【解析】 由“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农民分到土地,大力支持新生政权,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抗美援朝的胜利与土地改革无关;C项错误,新生的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D项不选,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经济领域的不是政治上的成就。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和限制词“政治上的成就”。 14.1977年万里在安徽金寨调研时被老区的贫困所震惊,带领安徽省委起草了《六条》:强调生产队的农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权,甚至允许生产队下面组织作业组,并鼓励农民吋以经营少量的自留地。该文件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最早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D. 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有益探索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77年""老区的贫困""自主权""自留地"等,可以看出该文件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有益探索,故选D。A开始于1978年,B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C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均排除。 15.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 “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 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 “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用大众词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不能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排除C,B项正确。AD属于现象,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 16.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 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政策的实施是1919年-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3年”“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这说明 A.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答案】C 【解析】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传播西学,故D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些外来词通过报刊翻译过来,经报刊媒体广泛传播然后在中国一段时间打磨、普及等,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可知这些思想被中国近代先进人士改造通过报刊的形式来宣传挽救中国,故C项正确;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18. 英国在1932年公布“进口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同年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这一做法的影响有( ) A. 解决了英联邦内部贸易矛盾 B. 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C. 进一步规范了世界贸易秩序 D. 英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1932年这个时间点,可推断当时英国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这就不利于解决贸易矛盾,故A项错误;英国提高进口税的办法,使国际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利于规范贸易秩序,故C项错误;1932年当时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19.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一情况促使这些国家 A. 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 扩大社会保障规模 C.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加强了关税壁垒 【答案】A 【解析】 抓住材料时间“1973~1975”,依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197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涨”状态,说明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采取了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恢复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C项错误;1973年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社会保障规模,B错误;D不符合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内容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福利开支等。 20.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 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政治导向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以美国为主要竞争对手,故D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2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 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 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 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63-1973年工业国的世界贸易额呈增长态势,说明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63-1973年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变化不大,因此C项说法错误;南南合作由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故D项说法错误。 22.《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而是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是指列宁,“挽救了市场经济”是指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市场经济……出了一些毛病”是指斯大林模式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C.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指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 “30年代”美苏两国经济景象两重天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判断是罗斯福新政,新政前,实行的就是自由放任政策,在新政中,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而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故答案选C。从“他挽救了市场经济”来看,说明原来就实行了市场经济,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排除A;斯大林取消了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题干没有对美苏经济进行比较,排除D。 23.1991年11月,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在汉城召开会议,讨论亚太经济合作(APEC)的进程,包括巩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和目标、地区经济趋势和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未来步骤等。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 A. 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往来与合作 B. 是亚太地区国家走向联合的开始 C.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 D. 消除了亚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答案】A 【解析】 根据“讨论亚太经济合作(APEC)的进程,包括巩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和目标、地区经济趋势和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未来步骤等”,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往来与合作,A正确;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亚太地区国家走向联合,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并非经济贸易组织,排除C;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4.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向③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④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有严格的法律约束。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应是 A.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 B.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 C. 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D. 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特点;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③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反映了世界银行的职能;④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反映了世贸组织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拿出真诚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应当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的《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答案】(1)特点:中国近代城市化起步晚;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首先在通商口岸发展;发展艰难缓慢。 (2)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的享有程度远低;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低;流动儿童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起步晚、外力作用、通商口岸、发展艰难等方面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可从社会保障、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平等接受教育等方面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的稳定、城镇化进程、小康社会等方面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26.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表4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2)试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经过了两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但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总人口的75%。 ﹣﹣﹣﹣南农促会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答案】(1)原因:交通便利;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人口增加. (2)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 原因: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3)积极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消极影响:导致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出现贫困问题;给城市治安带来压力等. (4)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可概括为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可概括为商业繁荣;根据材料“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可概括为交通便利;根据材料“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可概括为城市人口增加。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从表中的数据可从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回答其积极影响,可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出现贫困问题;给城市治安带来压力等方面回答器消极影响。 (4)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方面分析其因素;可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析其原因。 27.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三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说明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失败后,又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材料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20世纪20和30年代,苏俄和美国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对照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不难发现:“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2)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经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1921年” “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可从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回答;关于退,根据材料“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概括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可概括为以工代赈;根据材料“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 可概括为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根据材料“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可概括为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即可概括特点。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思考作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了 【答案】( (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 (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 (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解析】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体系的内容从“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从美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别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货币形态据材料二“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得出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据材料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得出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二“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结合所学得出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3)依据材料二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得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据材料二中“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的客观要求”结合所学得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