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本专题命题多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际关系为主,尤其以二战的内容居多。以新材料为依托,以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为隐性切入点,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多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③在一战中,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 ④20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 (2)过程 ①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②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③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④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⑤美国于1917年参战,俄国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⑥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②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⑤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⑥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②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① 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②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2)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⑤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3)两伊战争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4)海湾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①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之为蓝盔部队。 (2)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考点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启示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做答;第二小问,从中国问题国际化的角度阐述。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对华援助”、“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地位”等具体内容的影响回答。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解题技巧】关于20世纪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认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被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变缓。 (2)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3)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考点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Ⅲ,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 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美国和苏俄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根据“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等内容分析;根据“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可从美国、英法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美国国会态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原因: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解题技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异 基础和 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力量 中心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 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战胜国相互妥协而形成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 性质和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 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同 (1)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考点三 对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首先注意:一战时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第(2)问,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1)变化: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题技巧】人类对当今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思考 (1)战争是一柄双刃剑。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因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接受。 (2)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一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导致二战加速到来。经过二战,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冷战”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经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抛弃极端观念,抛弃“冷战”思维,本着宽容的心态,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45分钟) 限时训练 经典常规题 1.(2017·课标全国卷Ⅲ,45)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题思路】 第(1)问,注意题干中“1931年、1938年,1940年”三个时间点结合日本侵略史实进行作答。回答时要注意,既要答出不同时期的口号是什么,又要答出口号与侵略史实的对应性。 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侵略战争的口号,认识到口号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从口号提出的目的、实质,对本国民众及对被侵略民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高频易错题 2.(2017·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保障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解题思路】 第(1)问,据材料协约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当时中国已经对德正式宣战。 第(2)问,据材料,由“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得出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由“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保障工作” 得出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与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中国赢得战后的战胜国地位做出了贡献。 【答案】 (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廉价;中国已经对德正式宣战。 (2)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与保障;为中国赢得战后的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了贡献。 精准预测题 3.(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 材料 (20世纪)20年代,苏联认为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分赃条约的直接产物,是世界反革命势力的总司令部,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1927年,斯大林明确宣布苏联不参加国联,因为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压迫殖民地和附属国,不愿意成为帝国主义阴谋的帷幕的组成部分。3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国际联盟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而当时法国外交方针的内容之一是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1933年11月,法国外长向苏联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际联盟的建议。得到苏联同意后,他又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国际联盟以绝对多数的票数赞成接纳苏联并推举它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待国联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影响国联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题思路】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是分析苏联对待国联态度的变化,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难看出这一变化是:从否定和拒绝参加国联到支持并加入国联。第二小问是分析苏联对待国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拒绝的原因:依据“苏联认为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分赃条约的直接产物,是世界反革命势力的总司令部,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1927年,斯大林明确宣布苏联不参加国联”可概括出苏联认为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不利于世界革命,是帝国主文的侵略工具;支持的原因:依据“ 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而当时法国外交方针的内容之一是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可概括出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法国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苏联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苏俄的力量十分贫弱,同时还受到西文政治势力的压制,但后来苏联的国力日益强盛,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因而改变了对国联的态度;德国逐步对外扩张威胁欧洲局势,此时的苏联在法国的推动下加入国联,说明了影响国联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主要大国的态度、国际形势的变化。 【答案】 (1)变化:从否定和拒绝参加国联到支持并加入国联。 拒绝的原因:苏联认为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不利于世界革命,是帝国主文的侵略工具。 支持的原因: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法国的推动;苏联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2)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主要大国的态度;国际形势的变化。 4.(2018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 材料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对双方战报同时刊载。实际上苏联明显向德国倾斜,对德国的胜利一再表示视贺。“现在,如果就欧洲各个巨大列强说来,德国是处在走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法国败降之快,出乎苏联意外,1940年夏秋,认为“苏联必须准备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但在外交或公开场合的表现,却不是一目了然。1940年7月,斯大林说,“看不出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他“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会威胁苏联及苏德友好关系”。8月1日的莫洛托夫报告,和以前强调苏处境安宁不同,开始呼吁备战,但又强调严格遵守苏德条约。斯大林说:“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的妥协者会退出舞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做出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调转枪口打苏联就行。”结果,付出了沉重代价。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实质,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实际上苏联明显向德国倾斜,对德国的胜利一再表示视贺”“看不出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会威胁苏联及苏德友好关系”等信息可知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关于苏联对德国侵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苏联自身考虑、打破英法“祸水东移”的反共政策、对战争形势估计错误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苏联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为备战正确时间;另一方面可从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突袭,损失惨重;纵容德国侵略;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 (1)实质:实质上是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 原因:苏联自身未做好战争的准备,要争取备战的时间;打破英法“祸水东移”的反共政策;对战争形势估计的错误,尚未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侵略野心。 (2)影响:虽然争取了备战时间,但也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突袭,损失惨重;纵容法西斯的侵略行为,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