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6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在主要的思想家们看来,人生已不再是为寻求来世归宿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这应归功于( A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英国革命 D.智者学派 解析:抓住“思想家”这一关键词,C项属于政治运动,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不是“纯粹的世俗”,排除B项。从“人生已不再是为寻求来世归宿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排除D项。文艺复兴追求现世的享受,故选A项。 2.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将神性与人性融为一体,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最大社会意义在于( B ) A.人文精神开始传播 B.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C.人们摆脱宗教信仰 D.由此引发启蒙运动 解析:题干左图反映的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教会和神职人员;而右图则反映的是教徒与上帝联系无须经过教会,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即可得救。其主要作用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3.布克哈特说:“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此时已经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道德危机中间,就是最好的人也逃脱不掉。”这说明了当时( C )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走向衰落 B.全盘接收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弊端 C.人文思想使个人主义过度泛滥 D.对基督教义的信仰出现了空前危机 解析:“意大利此时已经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道德危机中间,就是最好的人也逃脱不掉”说明人文主义泛滥导致个人主义过度泛滥,C项正确;此时文艺复兴是高潮,A项错误;全盘接收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西方一直信奉基督教,并不是受到危机,D项错误。 6 4.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C )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解析: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故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 )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解析:根据“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说明文艺复兴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创造了现实生活、人应该享受现实生活,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无关,排除C、D两项。 6.英国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 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D ) A.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解析:“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日光是一视同仁的”反映当时英国社会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C )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解析: 6 “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这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8.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9.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D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可知,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故选D项。A项说法明显错误。“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A ) A.“自助者天助之” B.“有善始必有善终” C.“上帝平等待人” D.“天生我材必有用”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主张“先定论”;“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与“自助者天助之”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加尔文宣传先定论,认为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两者都( C ) 6 A.否定了《圣经》绝对权威 B.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D.破除了禁欲主义的束缚 解析:题干中涉及的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得救观点和加尔文先定论思想,二者观点都属于人文主义思想,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B项。二者不否定《圣经》和上帝,排除A项。破除禁欲主义的说法夸大了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且材料没有涉及禁欲主义,排除D项。 12.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D )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幅名作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为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诗人但丁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的,而是自为的。”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6 材料三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1)与中世纪的绘画相比,三幅名作有何特点?分析三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8分) (3)材料三中马丁·路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让马丁·路德“明白”的原因有哪些?(8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认识?(2分) 答案:(1)特点: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社会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社会条件: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古希腊罗马文化;意大利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观念:认为人可以发展自身并走向完善;人应当树立自信心以迎接幸福或不幸;否定封建的门第观念。进步性:从注重神到注重人,反映了一种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局限性: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 (3)观点: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的残暴统治。 (4)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欧洲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概括回答三幅名作的特点;调动运用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的相关知识回答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四位人文主义者的言论,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其思想价值观念;注意要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其观念。第(3)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中“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就已经体现了马丁·路德的核心观点;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第(4)问,注意“综合”的要求,从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谈认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6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6分) 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 (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 相同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烦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不同之处: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继承方面:据材料一概括得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发展方面:据材料一得出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第(2)问中第一小问,经济方面:据材料一“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和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得出面临严重社会危机;思想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第二小问相同之处,据材料一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材料二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进行比较。第三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从两种思想的性质和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