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试题 A题组基础能力测试(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血缘政治 D.官僚政治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 B.以封地(国)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4.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独尊至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礼制的开创 5.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面关于“中央集权”阐释正确的是( ) A.指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B.地方没有任何的自主权 C.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D.高度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二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7.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8.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放宽了录取标准 9.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 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 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 1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 A. 抑制土地兼并B. 发展资本主义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 12.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 ①取代了相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保密性弱D. 精干高效 14.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德国 1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 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通商战争 B. 夷匪犯境 C. 中英战争 D. 鸦片战争 18.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9.下表为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军力对照表,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最有可能出现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 A.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 B.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C.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 D.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 21.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 22.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长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 反清灭洋 B. 反清复明 C. 杀尽洋人 D. 扶清灭洋 2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 A.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 B. 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 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 D. 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24.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③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①②③ B.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25.下列有关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态度是积极的 ②其主战场地位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 ③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④丧失领土,作用极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6.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在自传中,曾描写了一次战役的情景:“1940年8月,我以精锐之师,半月内毁灭(坏)了敌人所谓的‘大动脉’之正太路。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县城外,几年来一碉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这场战役是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7.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8.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29.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 30.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的人物是( ) A.林则徐B.左宗棠C.刘永福D.洪仁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1题10分,32题20分,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2 分)这一制度实施主要目的是什么( 2 分) (2)材料二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 2 分) (3)材料三反映了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分)有何意义?( 2分) 32.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4分) 33.(10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套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 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2分)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B题组学科能力测试(40分)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3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质( ) A.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B.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C.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D.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36.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37.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 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 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 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 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38.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39.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B.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40.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 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 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41.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下列能代表中共观点的是 A. 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毋宁说削弱中国抗衡外侮的力量 B. 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C.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D. 名为抗战,实则自坏长城。对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42.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姓名 生卒 家庭 事迹 方长裕 1900-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 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 翁心瀚 1911-1944 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 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谓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A. 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 C.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 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43.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B.该徽章制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C.美国对中国抗战提供了援助 D.徽章由国民政府颁发给美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题,20分) 44.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殖生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判断日记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依据。(4)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日记记录,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6分) (3)日记作为史料一种形式,如何理解它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4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 历史 本卷分为A题组和B题组两部分,答案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A题组基础能力测试(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B B C D B A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D B A C C B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D B C D D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31题题10分,32题20分,共30分) 31.(1)观点:西周分封制。( 2 分)目的:巩固周天子统治;稳定统治秩序(,答对1点即可2 分) (2)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 分) (3)推行行省制度(2 分)。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2分) 32.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答对3点即可,6分) (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答对2点即可) 33. 答案: (1)原因:君主专制的长期统治;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4分。答对二点即可) (2)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6分) B题组学科能力测试(40分)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B D C C B B C C D C 四、材料分析题,共20分 44(1)基本态度:敌视(或仇视、否定、反对等)。(2分) 依据 :称太平天国为“盗”“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4分) (2)变化:由不抵抗到抵抗(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准备持久抗战)(2分 ) 原因: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内社会各阶层抗日运动的高涨;中共的努力推动;蒋介石自身爱国意识。(6分 ) (3)日记是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或见证,是一手史料。日记的记录着受主观情感和个人立场的限制,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甄别,要有批判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查看更多